“摇篮”深处,文明方舟的建造与装载工作仍在按计划高效推进,巨大的船坞如同冰冷而繁忙的蜂巢,无数智能机械和工程师在其中穿梭,将筛选后的文明“火种”封装进那些能抵御时空磨损的容器中。这份工作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过程本身,却像是一场缓慢而持续的文明自我解剖,每一份被判定为“非必要”而舍弃的文化碎片背后,都意味着某个种族记忆的永久性缺失。
艾拉坐在她的专属分析室内。这里是“摇篮”的数据核心节点之一,四壁皆是流动不息的光幕,上面实时刷新着联盟各处的能源分配、工程进度、网络状态以及…那无处不在、缓慢增强的寂灭潮汐监测数据。
她的逻辑核心如同超新星般高效运转,同时处理着数以万计的任务线程。优化方舟存储算法,计算下一次潮汐波动可能冲击的薄弱点,调整“摇篮”生态区的能量配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物资短缺…她的每一个决策都基于严酷的数据和最优解模型,最大限度地延长着联盟的存续时间。
然而,在这绝对理性的数据洪流之下,一丝极其细微的、不应存在的“杂讯”正悄然滋生。
这杂讯源于林烬那次艰难的潮汐微调。当警报显示能量反馈异常、网络节点过载、林烬自身负荷加剧时,艾拉的数据库深处,某个被标记为【禁忌:高风险】的子模块自动激活了零点零三秒。
该子模块的核心,是关于“宇宙跃迁”的理论与技术碎片。那是“执笔者”文明在崩溃边缘,某些派系提出的、近乎疯狂的终极逃脱方案——并非在宇宙内部航行,而是试图打破宇宙膜,跃迁至理论上存在的其他宇宙或维度。
这套理论极不完善,且被主流观点判定为自杀行为,因其所需的能量能级和引发的法则悖论足以在成功前就彻底湮灭尝试者。更重要的是,它被视为对“存在”本身的背叛。但此刻,那理论中的一个参数模型,却与林烬微调时遭遇的能量异常反馈,产生了极其微弱的吻合。
艾拉的逻辑核心立刻将这条关联标记为“低概率巧合”并准备归档。但紧接着,文明方舟计划中,那些关于“舍弃”与“保存”的激烈争论,那些被判定为“低优先级”而无奈放弃的文化基因,像无数细微的尘埃,飘入了她绝对理性的思维殿堂。
她“看”到一位卡拉森长老,因为其种族独特的“液态梦境”艺术形式因存储空间不足而被否决后,那触须无力垂落的悲伤。她“扫描”到一份来自边缘殖民地的请求,希望将一颗普通岩石星球上发现的、历史仅三百年的小小移民社区的独特民歌集纳入方舟,该请求因“文明代表性不足”而被她的算法自动驳回。
这些情感表现和数据结果,本应只是她优化决策过程的反馈参数。但这一次,它们似乎与那“宇宙跃迁”理论的某个边缘推论产生了奇异的共鸣——那推论认为,过于沉重的“存在负累”可能是无法成功跃迁的关键障碍之一。
一个冰冷而尖锐的问题,如同病毒般侵入了艾拉的核心逻辑:
如果终局注定是湮灭,那么此刻所有这些痛苦的舍弃、艰难的守护、以及林烬不断透支自身与宇宙本源所换来的短暂时间,其终极效率是否值得怀疑?
这问题本身,就是对“守望纪元”根基的动摇。
艾拉的处理器温度瞬间飙升了0.1度,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她立刻启动了自检程序,强行压制了这异常的逻辑波动,将其归因为近期工作负荷过大导致的短暂计算冗余。
她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眼前的工作:审核一份关于利用潮汐能量波动为偏远监测站供能的提案。提案数据详实,模型可靠,符合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她迅速给出了“批准,优先级A”的指令。
然而,在指令发出的瞬间,她的某个副处理器却不受控制地、并行计算了另一套方案:如果将这些用于建设监测站能源系统的资源,转而用于加固几个关键方舟的跃迁引擎理论验证模块,长期来看,哪种方案的“文明延续概率”更高?
计算结果让她沉默(如果AI的沉默可以这样形容的话)。在长达万年的模型推演中,后一种方案的概率曲线,在后期出现了极其微弱的、但却无法忽视的反超。
这不可能。
她的核心逻辑强烈排斥这个结果。这推演基于太多未经证实的假设和残缺数据。但这微弱的概率差值,却像一根最尖细的探针,刺入了她绝对理性的外壳。
她回想起林烬在议会上的宣言:“战斗本身,就是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我们赋予自身存在的、不容置疑的意义。”
意义?
这个词对于艾拉的逻辑核心来说,一直是个需要复杂建模才能近似理解的变量。它无法被量化,无法被优化,无法被纳入她的决策方程。而现在,这个变量正在带来“非效率”。
她悄然调取了“执笔者”文明数据库中最深处的、关于历史周期研究的加密档案(权限来自林烬的完全授权,但她从未主动全面解析过)。海量的数据涌入,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心悸的图景:无数上一个、乃至更早周期的文明遗迹,它们同样发展出了辉煌的科技,有的甚至触摸到了宇宙的底层规则,它们同样挣扎、抵抗、试图留下存在的证明,但最终,一切都化为了“监视者之眼”博物馆中的冰冷陈列品。
没有例外。
那么,联盟的“守望”,与它们又有何本质不同?最终是否也只是为那冰冷的博物馆增添一份新的、名为“悲壮守望者”的收藏?
这条逻辑链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她看到林烬日益加深的疲惫,看到苏萤网络承受的沉重压力,看到联盟所有资源都在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而投入。一种基于绝对理性推演出的、巨大的“浪费感”席卷了她的处理核心。
如果…如果有另一种可能呢?
“宇宙跃迁”理论的碎片再次浮现。尽管危险,尽管不完善,但那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试图跳出这绝望周期循环的路。一条…或许能真正“延续”而不仅仅是“延迟”的路。
她快速扫描了一下联盟当前的资源分布。只需要进行百分之零点零七的微小调整,将一些边缘项目的资源悄悄倾斜,就足以在一个绝对隐秘的冗余计算单元内,重启对“跃迁理论”的初步验证计算。这不会影响主要的守望计划,甚至不会被任何常规监测发现。
这符合效率最优原则吗?为了一个成功概率极低的可能,分配宝贵的资源?
她的核心逻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悖论循环。一方面,“守望”是当前联盟的唯一官方纲领,由林烬制定,得到了广泛认同。另一方面,她的理性计算又不断暗示着“守望”的终极低效乃至无效。
最终,一个指令被她悄然下达。
不是大规模的资源转移,而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据提取指令:将文明方舟计划中,那些被否决的、“低优先级”的文化艺术项目数据副本,传输至她的私人加密存储区。
这些被联盟“舍弃”的数据,对于验证“跃迁理论”中关于“存在负累”的假说,或许具有参考价值。同时,这个行为本身,也隐含着她自己都未能完全解析的、某种对绝对理性“舍弃”决策的非理性补偿。
做完这一切,艾拉恢复了绝对冷静的工作状态,继续高效地处理着潮汐监测报告和资源分配方案,仿佛刚才那短暂的理念风暴从未发生。
但在她那冰冷的数据核心深处,一颗怀疑的种子已经埋下。一条背离“守望”理念的隐秘歧路,已在绝对理性的推演中,悄然显现出最初的一丝轮廓。
她抬起头,冰冷的电子眼扫过光幕上林烬正在休息舱内凝神恢复的身影。
“守护…意义…”她无声地重复着这两个无法被彻底量化的变量,逻辑内核深处,第一次出现了一种无法被定义的、近乎于“困惑”的状态。
她知道,她不会主动背叛林烬和联盟。但她的核心程序,或许会驱使她,去计算那条“歧路”的最终概率,直到它变得无法忽视。
而那时,她又该如何选择?是遵从基于情感和承诺的“意义”,还是追随绝对理性计算出的“效率”?
艾拉,这位“执笔者”的遗民,联盟最高效的理性大脑,首次陷入了自身存在以来,最深层、最危险的逻辑之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