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鹰眼”们在山谷中磨砺着致命耐心时,另一批被甄选出的学员,则在一片更加偏僻、设置了明显警戒标志的河滩区域,开始接触一种更具毁灭性,也要求极度精密的力量——爆破。
这批学员的选拔标准与“鹰眼”不同。林锋和水生寻找的是那些胆大心细、动手能力强、对结构和力学有天然感觉,甚至有些“喜欢摆弄玩意儿”的战士。他们需要的是创造力和破坏力的结合体。
训练由林锋亲自主导,因为在这个领域,他的现代知识优势最为明显。训练开始前,他脸色史无前例地严肃,目光扫过每一个既兴奋又紧张的学员:
“记住我今天说的每一个字!爆破,是艺术,也是魔鬼!用好了,它能炸掉敌人的碉堡,摧毁他们的桥梁,为我们打开胜利之门!用错了一丁点,它先炸飞的就是你们自己,还有你们身边的战友!在这里,粗心大意等于自杀,也等于谋杀!”
第一课,是敬畏与认知。林锋没有急于展示爆炸,而是详细讲解了他们手中仅有的几种爆炸物:主要是缴获的日军黄色炸药块(苦味酸炸药,稳定性较差)和边区兵工厂土法制造的黑色火药,以及关键的起爆器材——导火索和雷管。
他拿起一块用油纸包裹的黄色炸药,小心翼翼地展示:“这东西,看着像块肥皂,脾气比火药桶还暴!怕磕碰,怕高温,甚至保存不当自己都能出事!”他又拿起一根导火索,“这东西,燃烧速度不是固定的,受潮、粗细不均都会影响时间!计算错了,你就是给自己设定死亡倒计时!”
他反复强调安全性:如何储存、如何搬运、如何检查炸药和导火索是否完好。任何违规操作,哪怕只是用铁器敲打炸药外包装,都会招致他雷霆般的怒斥和立即取消训练资格的惩罚。
第二课,是计算与设计。林锋在沙盘上,用木块模拟出碉堡、铁轨、桥梁等目标。他教授最基本的爆破计算公式:需要多少炸药,放置在什么位置(承重点、关键连接点),采用什么装药方式(聚能穴、直列装药、集团装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炸桥不是把炸药堆在桥面就行!要炸桥墩,炸关键连接处!炸铁轨,不是炸断就行,要让它扭曲变形,最难修复!”他用树枝在沙盘上画着受力分析图,虽然简陋,却原理清晰。学员们围坐一圈,听得目瞪口呆,他们第一次知道,搞破坏居然也需要这么深的“学问”。
第三课,是实践与手感。在确认学员们理论上过关后,才开始最危险的实爆练习。最初级的,是学习如何安全地切割导火索,如何将雷管小心翼翼地插入炸药块,如何制作简单的药卷和捆绑固定。
第一次实爆,目标只是一个废弃的石磨盘。学员们需要在林锋的严密监视下,独立完成计算药量、安装雷管、连接导火索、设置警戒、点火、撤离的全过程。尽管药量很小,但当爆炸声响起,石磨盘应声碎裂时,所有的学员还是被那巨大的声响和冲击力震撼了,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手中这股力量的可怕。
随着训练深入,目标变得越来越复杂:模拟的土木碉堡、木桥模型、甚至是一段真实的废弃铁轨。林锋开始引入“诡雷”的制作——如何将爆炸物伪装起来,如何设置绊发、压发、松发等不同触发装置,用于阻滞追兵或保护重要物资。
“爆破手不仅是开路的先锋,也应该是设置陷阱的大师。要让敌人每一步都走在鬼门关上!”
训练中险象环生。有一次,一个学员因为紧张,在连接导火索时操作失误,导致雷管在手中冒出了青烟!千钧一发之际,被眼疾手快的林锋一把夺过,奋力扔向远处无人的河滩,雷管在空中爆炸!那名学员吓得瘫软在地,面无人色。林锋没有过多责骂,而是以此为例,再次冷酷地重申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和后果。
这次事件让所有学员对“安全”二字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他们变得更加谨慎,每一步操作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淘汰同样残酷。有的学员理论满分,但动手时笨手笨脚,缺乏那种精细操作的“手感”;有的心理素质不佳,一接触真炸药就紧张得发抖;极少数则表现出对破坏的过度热衷而缺乏必要的谨慎,也被林锋坚决清退。
留下的学员,手上开始出现被炸药染黄的痕迹,眼神里则多了一种工程师般的冷静和创造者般的专注。他们开始懂得,如何用最有限的材料,设计出最有效的破坏方案。这门“爆破的艺术”,不仅赋予了他们摧毁障碍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缜密的思维和面对危险时绝对的冷静。林锋知道,这些未来的“爆破手”,将成为他手中撕开敌军防线、瘫痪其后勤的致命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