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见到那些老人、孩子一块一块往下凿石头的场面,沈瑜泪目了。
虽然听说了他们大队要自己凿山开路,可是亲眼看见那震撼程度根本无法言说。
春耕开始了,壮劳力都要劳作,还有那些副业也得干起来。凿山开路这样的活,大队里的人无论老少病弱都起早贪黑的齐上阵了。凿得凿,运的运,一片繁忙景象。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人偷奸耍滑。
可是壮劳力大多精力都在种地上,白天凿山开路的大多是些老人和小孩子。他们中午都不回去休息,就那么一点一点的凿。
很多附近大队的孩子听说后都来帮忙了。连沈楠和温信义放学后都会和小伙伴们跑来帮忙干一会儿。
沈瑜一大清早经过时都是凿山的人,晚上踏着晚霞回去时,人们还在努力凿山中。她特意带来相机,拍了几组照片,加上她写的文章寄了出去。
这次只过了十天不到,沈楠就拿回来时书记送他的一份人民日报。
头版就刊登着沈瑜拍的照片和文章。标题:众志成城!战无不胜!
之后更是接到了很多报社转过来的读者的信。
沈瑜写这篇文章时,真的是被感动着的、被震撼着的。她甚至因为自己只想苟在这里偷偷的吃香的喝辣的而感到羞愧了。
这些情绪都表现在文章里了。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很打动人。靠山屯的人们乐观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更是鼓舞了很多人。最后是她对以后生活的展望:这里会越来越好,祖国也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那些读者来信也很让沈瑜动容。沈瑜不知道这时代的人是这样朝气蓬勃的,这么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还有人说自己才刚刚退休,还有把子力气,要来帮他们开山铺路,尽自己的一份心意。有人说受到了什么鼓舞,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
还有人信里说,他是几十年里他们那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他之前只想着再也不回大山了,可是看了沈瑜的文章他羞愧了。他说他要回去,带更多的人走出大山,他要让乡亲们都能看到山外的世界......
......
离他们这最近的也派了部队来帮忙。省报也派了记者来追踪报道了。一时之间靠山屯对外的山路上热闹极了。
田蕊作为陪同人员,也来现场画了很多图。县委宣传栏都是军民一家亲,众志成城等宣传专栏。
不管怎么说,靠山屯大队的路提前修好了。炮团的官兵们这一年还帮其他十一个村子开了路。尽管就是能走一辆汽车的宽度,可是大人孩子都欣喜的像过年一样。小汽车开进去时,都跟在后面跑着、欢呼着。
锦旗不断的往炮团送。甚至很多百姓会把攒下来的鸡蛋,瓜、菜等扔在部队门口就跑...
沈瑜为此还画了几张素描漫画,画得十分诙谐。群众扔瓜就跑,官兵捧着西瓜在后面追的画面让人见到既感动又忍不住想笑。这些都被省报下来的老熟人唐柳和吴岩给征用了,还硬逼着她画一个系列的军民联动图。
这都是后话。现在沈瑜在闹枝沟大队专心的画画写标语呢。
触景生情,又做了一番改动。当然她之前画的墙画也被吴岩都拍下来了。唐柳回去也做了报道,对他们公社大力的赞扬了一番。
今年的先进公社又稳了。胡书记心里又给沈瑜记了一功。
日子过得飞快,在沈瑜再一次错过林简后,终于轮到最后一个大队了:杨家崴子大队。
她画完一幅,看到日落西山了就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正好四凤也过来了,她和支书商量点事情,看到沈瑜还没走就和沈瑜一起搭伴回去。
两个人各骑一辆自行车边走边聊。
“这个王玲,我还寻思这个时间点来,晚上能和她一起回去呢。结果她为了躲杨跃进,自己先走了。刚刚听说杨跃进追上去了,也不知道两个人能不能有发展。欸,你看到人了吧?觉得怎么样?”四凤八卦的问。
我觉得怎么样有什么用?不得王玲喜欢么。我觉得没戏。王玲心里根本进不去任何人。沈瑜摇头。
“她看起来最乖乖巧巧的,可是却是最有主意的。就连我这样的都不敢说这辈子不嫁,她真是有勇气啊。”四凤感叹道,很是钦佩的样子。
她是真不想碰触婚姻啊。可是她都十九了,加上又有出息了。做媒的人要把她家门槛踏平了。都顾不上他们家的成分不好了。当初大凤就是因为订好的未婚夫想去当兵,怕政审不过才和她退婚的。所以她才在父母的规劝下,含泪嫁给了当时穷的叮当三响的追求者张为民的。
她父母虽然没多说什么,可是每天不停的说这个后生好,那个小子不孬的。也让她很是烦躁了。不知道还能拖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