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竞赛双料一等奖的余波,远比林长青预想的要更为汹涌和持久。红榜上的墨迹尚未干透,一股无形的浪潮,便已悄然涌向他这片刚刚展露出峥嵘的浅滩。
最先到来的是电话。家里的座机,开始在某些傍晚或周末,响起陌生的号码。起初是母亲接听,她听着电话那头客气而热络的自我介绍——“这里是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北京大学招生组您好”,往往会愣上好几秒,才有些手足无措地喊林长青来接电话。
电话里的声音,无一例外地充满了赞赏和期待。他们恭喜他取得的惊人成绩,称赞他在物理、化学上展现出的卓越天赋和深厚潜力。然后,谈话会自然而然地转向未来,转向大学的选择。
“林长青同学,我们清华的物理系和工程学科,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拥有最好的实验室和师资力量。我们非常期待你的加入。”清华的老师语气沉稳,带着百年学府固有的底气。
“长青同学,北大兼容并包,文理兼长。元培学院模式灵活,可以让你在充分了解各学科后,再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我们觉得,这里自由的学术氛围,非常契合你的特质。”北大的老师则更侧重于理念的吸引和个性化的培养。
他们不仅口头邀请,还开出了实实在在的优厚条件:专业任选,这意味着他可以不受高考分数限制,直接进入最热门的院系;丰厚的奖学金,足以覆盖学费并提供优渥的生活保障;甚至承诺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提前接触科研项目的机会等等。
这些条件,对于任何一个高中生及其家庭而言,都堪称梦寐以求,是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橄榄枝。
林长青握着听筒,听着电话那头殷切的话语,心情却异常平静。他没有激动得语无伦次,也没有立刻做出任何承诺。他的回应,礼貌而克制,带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谢谢老师的看重,我会认真考虑。”
“感谢北大的邀请,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荣誉,我需要和家里人仔细商量一下。”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弈者,面对送上门的巨大优势,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稳坐钓鱼台。
父母在一旁听着,心情如同坐过山车。狂喜、骄傲、难以置信,最后都化作了对儿子这份远超同龄人冷静的惊叹和全然的支持。他们不懂那些复杂的专业名目,但他们相信儿子的判断。
“长青,你自己拿主意,爸妈都支持你。”父亲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话语简短,却重若千钧。
这股风也毫无意外地吹到了学校。班主任李老师的脸上,连日来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红光。校长亲自找他谈了话,叮嘱一定要做好林长青同学的“后勤保障”和“思想工作”,希望他能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也为母校争光。
课间,林长青几乎成了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被同学们或明或暗地注视着,议论着。羡慕、敬佩、好奇,各种目光交织在他身上。他依旧按部就班地学习,与苏雨晴讨论问题,仿佛那些纷至沓来的荣耀与诱惑,与他无关。
只有苏雨晴能察觉到,他平静外表下那细微的波澜。他偶尔会看着窗外沉思的时间更长,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划动的频率更高。
放学后,两人推着自行车,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冬日的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清华和北大……都很好。”苏雨晴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她的语气里没有嫉妒,只有为他高兴的纯粹,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他若去了北京,他们之间,会不会就此渐行渐远?
林长青听出了她话语深处的那一丝怅惘。他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她。夕阳的金辉洒在她清丽的脸庞上,勾勒出一层柔和的光边。
“是很好。”他点了点头,目光沉静地迎上她带着询问的眼眸,“但选择哪里,不仅仅看学校本身。”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还要看,那里是否有我想深入探索的领域,是否有能支撑我下一步计划的资源,以及……”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仿佛在确认什么,“……未来的可能性。”
他没有明说“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也没有点破那“未来的可能性”中是否包含她的存在。但苏雨晴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一种笃定的考量,一种将她纳入未来蓝图的、无声的确认。她的心,忽然就安定了下来。
“无论你选择哪所大学,”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唇边漾开一抹支持的笑意,“都有能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
她相信他,无关乎学校的光环,只关乎他这个人本身。
林长青看着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心中那片因选择而泛起的微澜,彻底平复。他笑了笑,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充盈心间。
“嗯。”他应了一声,推着自行车继续前行。
他知道,清华和北大抛来的橄榄枝,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通往更广阔平台的通行证。但他不会被眼前的浮华迷惑。他的选择,必须服务于他更长远的规划——那个关于科技、关于帝国、关于星海的梦想。
他需要权衡的,是哪所学校能为他即将展开的“星尘物语”乃至后续更宏大的计划,提供更好的土壤和跳板。是清华浓厚的工程氛围和强大的产学研结合能力?还是北大更自由的学术风气和可能在人文、管理、法律等方面提供的潜在助力?
这个选择,关乎命运,他必须慎重。
然而,无论最终选择何处,有一样东西在他心中已然明确。那便是身边这个女孩的理解与支持,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想失去的、珍贵的光芒。这份情愫,如同暗夜中的北极星,为他指引着方向,也让这场甜蜜的烦恼,充满了温暖的期许。
---
(续)
接下来的几天,林长青的生活被各种“幸福的烦恼”填满。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显然都将他列为了重点争取对象,攻势一波接着一波。
清华的老师更务实,详细介绍了学校在信息技术、微电子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与知名企业的合作项目,话语间充满了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导向。“我们相信,以你的天赋,在清华这片土壤上,一定能更快地将想法变为现实。”
北大的老师则更侧重于“塑造”,邀请他参加线上举办的优秀新生交流会,让他感受北大跨学科讨论的氛围,并强调元培学院可以让他同时接触理、工、经、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未来的领军人物,需要的是广阔的视野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他们甚至辗转找到了苏雨晴的联系方式,委婉地表示,如果林长青同学选择本校,他们也会密切关注苏雨晴同学的发展,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便利。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试图从侧面增加筹码。
苏雨晴接到这样的电话,有些哭笑不得,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她将这些信息原封不动地转达给林长青,没有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客观陈述。
“他们为了争取你,真是用心良苦。”她轻声说,眼神里带着一丝感慨。
林长青笑了笑,不置可否。这种被争抢的感觉,并未让他飘飘然,反而让他更加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规划。
夜晚,他独自在房间里,摊开一张白纸。左边写上“清华”,右边写上“北大”,下面罗列着他所看重的各项因素:专业资源、科研氛围、地理位置、未来发展契合度……
他的笔尖在“北大”下方停顿了许久。元培学院的灵活性,对他而言确实具有不小的吸引力。他未来的蓝图,绝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还涉及管理、资本运作甚至更深远的战略布局。北大的人文社科底蕴和更自由的学风,或许能为他提供更全面的滋养。
而且……他脑海中浮现出苏雨晴谈及北大时,那双清亮眼眸中不自觉流露出的向往。她的成绩同样优异,目标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或元培学院。如果……
他摇了摇头,将这个念头暂时压下。他不能让自己的选择过于受情感因素左右,这关乎他整个重生计划的基石。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具有相当分量的加分项。
就在这时,家里的电话又响了。是北大招生组的老师,这次带来了一个新的信息。
“长青同学,我们了解到你可能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交叉学科很有兴趣。北大在致力于推动‘文科+理科’、‘技术+社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有几个正在筹备的前沿交叉项目,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安排你提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线上交流……”
这个信息,像一把钥匙,轻轻触动了他心中的天平。
交叉学科,整合资源,这正是他构建未来帝国所需要的能力!清华或许在单一技术领域更强,但北大这种打破壁垒的尝试,似乎更契合他脑海中那个庞大而复杂的商业与科技帝国的雏形。
他放下电话,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倾向。
第二天,他主动给清华招生办的老师回了个电话,语气依旧谦逊而诚恳:“非常感谢清华的厚爱和提供的优厚条件,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荣誉。经过慎重考虑,我个人可能更倾向于北大元培学院所提供的跨学科培养模式,感觉更符合我目前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设想。”
电话那头的老师显然有些失望,但还是保持了极大的风度,表示尊重他的选择,并欢迎他未来随时改变主意。
挂断电话,林长青感觉浑身一轻。一个重要的抉择,尘埃落定。
傍晚,他和苏雨晴再次走在放学的路上。这一次,他的脚步明显轻快了许多。
“我回复北大了。”他平静地告诉她,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
苏雨晴的脚步微微一顿,侧过头看他。夕阳的余晖映在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惊讶,有了然,还有一丝迅速升腾而起、无法掩饰的喜悦。她立刻明白了这个选择背后,那未言明的、关于“可能性”的考量。
她没有问为什么,只是唇角控制不住地向上弯起,形成一个明媚动人的弧度,轻声确认:“元培学院?”
“嗯,元培。”林长青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被晚霞染红的天际,那里仿佛预示着一条全新的、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未来之路,“那里,或许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而这条路上的风景,他希望在某个拐角,或者就在起点,能有她的身影。这个选择,是他基于理性的判断,也是他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一次诚实回应。
清北的橄榄枝,他接住了属于北大那一支。人生的新篇章,正在缓缓翻开。而他和她之间的故事,也因为这个选择,被赋予了更具象的未来和共同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