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玉米的丰收和新宅的落成,像两剂强心针,让苏家上下充满了干劲和希望。然而,苏浅浅心中那根关于五百两债务的弦,却从未真正放松过。罐头发糕生意虽好,但距离还清巨款,仍需时日和积累。
这日,苏老爷子从田庄回来,召集了家里的核心成员在新宅堂屋开会。他看着神色间仍带一丝隐忧的苏浅浅,心中了然,主动提出了一个想法。
“浅浅,咱们家粮仓里,如今堆着不少粮食。”苏老爷子缓缓开口,“有佃户们交上来的麦子、粟米,还有咱们这次收的八千多斤新玉米。我的意思是,把除了新玉米以外的陈粮,卖掉一部分。”
苏浅浅眼睛一亮,这确实是个快速回笼资金的好办法!
苏老夫人沉吟道:“卖粮换钱,确实能解燃眉之急。只是,这粮食是根本,全卖了,心里不踏实。”
“娘说得对。”苏承光接口道,“所以我和爹商量了,只卖一半。留下一半,足够咱们全家加上下人们吃用到明年夏收还有富余。卖掉的这一半,换来的银钱,优先给浅浅拿去还债。”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苏家如今虽缺钱,但更明白粮食的重要性,绝不能竭泽而渔。
说干就干。苏老爷子亲自带着苏承光、苏屹安,联系了落雁城里信誉最好的粮商。由于苏家粮仓的粮食保存得当,品质上乘,加上数量可观,粮商给出了一个公道的价格。最终,卖出一半存粮,换回了沉甸甸的二百三十两银子。
当苏老爷子将装着银票和散碎银两的木匣交给苏浅浅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几乎是债务的一半了!
苏浅浅捧着木匣,心中百感交集。这里面不仅是钱,更是全家人的支持和汗水。她郑重地对爷爷和父辈们说:“爷爷,爹,大伯,二叔,你们放心,剩下的债,我和奶奶、伯娘、婶娘她们,一定能尽快挣出来!”
有了这笔钱,苏浅浅立刻通过空间,向铁蛋偿还了二百三十两。看着债务数字锐减,她肩上的压力顿时轻了大半。
日子,仿佛一下子走上了更加平稳顺遂的轨道。
田庄那边,十亩冬小麦在苏老爷子父子四人以及苏河的精心照料下,安然越冬,墨绿色的麦苗在冬日暖阳下静静积蓄着力量,等待来年的勃发。
家里的二十亩自留地,在秋玉米收获后,并未完全闲置。苏浅浅又“适时”地拿出了空间奖励的“红薯”种子,说是游方僧人留下的最后一点稀罕物,耐贫瘠,产量高。苏老爷子如今对孙女拿出的东西已是深信不疑,立刻组织人手,将十亩地种上了红薯。如此一来,自家田地形成了“十亩冬小麦”与“十亩红薯”的轮作格局。
每日清晨,苏藤的儿子苏天,在完成苏记粉铺的食材运输后,便会额外驾着一辆小车,将田庄里收获的玉米以及后续窖藏的红薯,一部分运往城里的铺子(玉米用于制作发糕,红薯则作为粉铺的新增杂粮选项),一部分运回清溪村,作为家里的口粮和牲畜饲料。这个沉默寡言却踏实肯干的小伙子,成了连接苏家田庄、村落和城镇产业的重要一环。
苏记粉铺的玉米发糕一经推出,果然大受欢迎。那蓬松香甜的口感,金黄油亮的外观,以及相对白面点心更实惠的价格,使其迅速成为铺子里的又一明星产品,与原有的米粉、面条和新增的烤红薯相得益彰,每日客流稳定。
苏记蜜果坊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有了李大山稳定供应的各类水果,阿芒几人的手艺也愈发纯熟,生产出的各类罐头品质上乘,不仅在落雁城打响了名号,甚至开始有邻近县城的行商前来批量采购。罐头的利润,成为了苏家目前最强劲的现金流。
虽然这两个铺子每日挣下的银钱,在扣除成本和必要开支后,大部分都流入了苏浅浅的手中,用于偿还那剩余的二百七十两债务,但苏家上下没有任何人有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这债务是因家族产业而起,早日还清,大家才能真正轻松。而且,即便是在还债期间,苏家的生活水平也远非昔日逃荒时可比,甚至是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无法企及的。
餐桌上,依旧时常能见到荤腥,孩子们穿着暖和整洁的新衣,新宅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苏家六兄弟的学业和武艺并未因家事而耽搁,在苏嬷嬷的精心照料和阿威的严格督促下,个个精神饱满,进步明显。苏浅浅依旧忙碌地穿梭于各处,但她脸上多了从容,少了焦虑。
这是一种忙碌却有序,肩负压力却充满希望的平淡幸福。家族内部的凝聚力空前强大,每个人都清晰地看着家在向好发展,所有的付出都看得到回报。对于经历过饥荒与流离的苏家人来说,能拥有如今这样安稳、富足、有奔头的日子,已是上天莫大的恩赐。
冬日的阳光透过新宅明亮的窗户洒进来,暖洋洋的。苏浅浅坐在自己房间的小书桌前,看着账本上不断减少的债务数字,又望了望窗外院子里正在切磋武艺的哥哥们,以及远处袅袅的炊烟,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债务犹在,但前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