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月的方案打磨与技术研发,“科技+非遗+公益”乡村振兴项目正式进入落地阶段。“忠犬联盟”与智联科技的联合团队兵分三路,分别进驻贵州坪寨村、云南青溪村及新增的四川羌绣扶贫工坊,核心任务是搭建覆盖“生产、销售、服务、传承”四大场景的乡村数字平台,让科技真正扎根乡村土壤,为非遗产业赋能、为村民生活提质。
数字平台上线:一站式解决乡村痛点
此次落地的“指尖乡韵”乡村数字平台,是智联科技针对乡村实际需求定制开发的综合服务系统,分为生产管理、电商销售、便民服务、非遗传承四大模块,界面简洁易用,支持手机、平板、电脑多终端登录,即使是不熟悉数字化操作的村民,也能快速上手。
上线仪式在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举行,简单的启动仪式后,智联科技的技术人员现场为村民们演示平台操作。“大家看,点击‘生产管理’模块,就能看到原材料采购清单、生产进度表、产品质检标准,还能观看智能生产辅助视频。”技术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遇到不懂的地方,点击屏幕上的‘语音求助’,就能直接联系我们的技术顾问。”
王大姐试着用手机登录平台,在“生产管理”里查看了当天的订单进度:“以前订单多了就容易乱,现在平台上写得明明白白,哪个产品要赶工、哪个原材料不够了,一眼就能看到,太方便了!”她还点开了竹编复杂纹样的教学视频,“这个视频比以前的手册清楚多了,新手跟着学,肯定能少走很多弯路。”
在青溪村的漆艺工坊,年轻传承人阿杰兴奋地探索着“电商销售”模块:“这个智能营销系统太厉害了!能看到哪些用户喜欢我们的漆器产品,还能自动生成推广文案和直播脚本。”他当场尝试发布了一款新设计的漆器香薰灯,不到半小时就收到了20多个订单,“以前直播全靠瞎琢磨,现在有了平台助力,销量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便民服务模块更是让村民们赞不绝口。村民们可以通过平台缴纳水电费、查询社保医保信息、预约村卫生室的体检服务、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以前缴水电费要跑到镇上去,来回要花大半天,现在在家用手机点几下就能搞定。”坪寨村的张大爷戴着老花镜,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完成了水电费缴纳,脸上满是笑容。
非遗传承模块则收录了竹编、漆艺、羌绣等非遗工艺的数字化资料,包括3d工艺演示、传承人访谈视频、纹样库等。“以后教徒弟,不仅可以手把手教,还能让他们在平台上看3d演示,直观了解每一个步骤的细节。”羌绣传承人李阿姨说,“平台上还有很多年轻设计师分享的创新纹样,我们也能学习借鉴,让羌绣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手把手教学:让每位村民都能用好科技
考虑到部分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对数字化工具不熟悉,联合团队制定了“手把手教学”计划,组织技术人员、志愿者与“忠犬联盟”成员结对帮扶,确保每位村民都能熟练使用“指尖乡韵”数字平台。
赵村长负责帮扶坪寨村的老年村民,他每天带着平板电脑,挨家挨户上门教学:“张大妈,您再试一次,点击这个‘电商销售’,就能看到咱们工坊的产品,想给孙子买个竹编书包,直接下单就行。”他一边指导,一边把操作步骤用大字写在纸上,方便村民们随时查看。
林砚舟则聚焦非遗传承模块的教学,他为年轻传承人们开设了“数字设计 workshops”,教他们使用平台上的纹样设计工具、3d建模软件:“大家可以把传统的竹编纹样扫描到平台上,再结合现代设计元素进行修改,设计出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在他的指导下,年轻传承人们设计出了一系列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产品,上线后迅速成为爆款。
沈亦舟负责电商销售模块的培训,他组织村民们开展“直播实操训练营”,从平台直播功能的使用、话术设计到订单处理,一一进行指导:“大家不用怕出错,平台有智能话术提示,还能自动回复常见问题,多练几次就熟练了。”他还现场示范了一场直播,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展示产品、与网友互动,这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万元,让村民们信心大增。
苏医生则重点培训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和村民使用便民服务模块的医疗功能:“大家可以通过平台预约体检、查询健康报告,还能远程咨询医生。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一定要学会这个功能,方便及时了解健康状况。”她还组织了一场健康讲座,结合平台的智能体检数据,为村民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周教授和智联科技的文化顾问则负责收集村民们的使用反馈,对平台进行优化调整:“这个模块的字体能不能再大一点?”“希望能增加农产品收购信息的推送功能。”村民们提出的每一条建议,都被认真记录下来,技术团队快速响应,在一周内完成了平台的首次迭代优化。
经过半个月的手把手教学,95%以上的村民都能熟练使用平台的基础功能,60%的年轻村民能独立操作生产管理、电商销售等专业模块。“以前觉得科技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科技也能这么‘接地气’,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坪寨村的村民张强说。
落地成效:数字赋能,乡村焕发新生
“指尖乡韵”数字平台落地一个月后,三大非遗扶贫工坊和周边乡村就迎来了显着变化,数字赋能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生产、生活、传承的方方面面。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生产辅助系统让新手上手速度提升了60%,产品合格率从原来的75%提升至95%;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整合了优质供应商资源,原材料采购成本降低了18%,采购周期缩短了一半;生产管理模块实现了订单、库存、生产进度的实时同步,避免了库存积压和订单延误,三大工坊的月产量平均提升了45%。
“以前我们要花很多时间统计订单、采购原材料,现在平台都帮我们搞定了,我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工艺上。”王大姐说,“这个月我们的竹编产品产量比上个月增加了500多件,合格率几乎达到了100%。”
销售渠道持续拓宽
智能营销系统精准触达目标客户,三大工坊的线上销售额平均增长了70%,其中青溪村漆艺工坊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120%;直播助手降低了直播门槛,村民们自主开展的直播场次从原来的每周2-3场增加到每天1-2场,单场最高销售额突破10万元;平台还打通了线下门店、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多个销售渠道,实现了全渠道一体化管理,订单覆盖范围从国内扩展到了海外。
“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年轻人喜欢简约风格的漆器产品,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相关产品,上线后销量特别好。”阿杰说,“现在我们的漆器产品不仅在国内热销,还通过平台接到了海外的批量订单,真正走向了世界。”
村民生活更加便捷
便民服务模块让村民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水电费缴纳、社保查询、快递收发等业务的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80%;智能医疗辅助工具让村民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村卫生室的就诊效率提升了50%,远程医疗咨询服务累计为村民提供了300多次健康指导;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为村民的种植、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竹农、漆农的农产品产量平均提升了25%,收入也相应增加。
“现在村里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缴水电费、看医生都不用跑远路了,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数字化生活了。”青溪村的李阿公说。
非遗传承焕发活力
非遗数字博物馆累计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让更多人了解了竹编、漆艺、羌绣等非遗文化;非遗创新设计平台征集到了2000多个优秀设计方案,其中50多个方案已与工坊合作量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年轻传承人通过平台学习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设计理念,传承队伍不断壮大,三大工坊新增年轻传承人80多名。
“数字平台让非遗传承不再局限于口传心授,更多年轻人通过平台了解并喜欢上了非遗,愿意加入传承队伍。”周教授感慨道,“科技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生。”
持续优化:共建共享,打造乡村数字生态
“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的成功落地,只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联合团队建立了“定期反馈-快速迭代-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每月深入乡村收集村民们的使用反馈,根据实际需求对平台进行升级优化。
下一步,团队计划在平台上新增“乡村文旅”模块,整合乡村的非遗体验、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线上文旅推广渠道,吸引更多游客走进乡村,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新增“技能培训”模块,为村民们提供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数字化技能等方面的在线培训课程,帮助村民们提升综合素养;还计划与更多科技企业、电商平台、公益组织合作,丰富平台的功能与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乡村数字生态。
智联科技cEo林峰表示:“‘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的落地成效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决心。未来,我们会持续投入技术与资源,不断优化平台功能,让更多乡村受益于数字化发展。”
陈曦看着数字平台为乡村带来的变化,心中满是欣慰与坚定:“数字平台不仅解决了乡村的实际痛点,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让数字赋能更多乡村,让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持续传承,让乡村焕发更加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指尖乡韵”数字平台的持续优化与推广,越来越多的乡村将接入数字化浪潮,非遗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村民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美好,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科技与公益的共同助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