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刚把 “拌种护脚” 的基层反馈整理归档,多村微信群的新消息就接连弹出。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视频:速生艾草苗的叶子被咬得坑坑洼洼,几只青虫趴在叶背蠕动;溪头村李书记附了张照片:三个小孩裹着厚棉袄,咳得脸通红,配文 “天寒后娃们总感冒咳嗽,咳得睡不着,之前的方案只针对老人,娃们的药咋配?”;邻村的小虎发了段教学视频,新徒弟对着煮水步骤卡发呆,“步骤记不全,先加艾草还是先加生姜,教了三遍还忘,老人们等着泡脚都急了”;赵天宇的私信更直接:“各村上报的草药用量太笼统,有的写‘一天喝两罐’,有的写‘每人喝一碗’,系统没法精准算库存,预警总不准。”
林辰指尖划过 “青虫咬苗”“小孩咳嗽”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需求从来不分老幼,也藏在 “记不住”“算不清” 的细节里。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速生艾草长虫了,叶子被咬得没法用,村里有辣椒和草木灰,能不能配个驱虫水?还有小孩感冒咳嗽,有没有简单的食疗方,不用吃药的那种?”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辣椒水加草木灰能驱虫,按‘5 个干辣椒煮水 + 2 两草木灰’的比例,过滤后装喷壶,早晚喷一次,三天就能杀虫;小孩咳嗽用枇杷叶 + 冰糖煮水,枇杷叶要刷掉背面的绒毛,煮 15 分钟,甜丝丝的娃们爱喝,我这就带辣椒和喷壶去青山村,教村民配驱虫水、煮止咳水。”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小虎发的视频皱眉:“新徒弟记不住步骤,是因为卡片上的步骤太散。得做个‘流程流程图’,用箭头把‘备料→煮水→泡脚→护脚’串起来,每个步骤画个小图标,比如备料画草药,煮水画铁锅,贴在村委会最显眼的地方,徒弟们抬头就能看,不用死记硬背。”
“再做个‘步骤转盘’,用硬纸板做的。” 林辰补充道,“转盘上写步骤,转到哪步就做哪步,新徒弟练的时候能动手转,比看卡片记得牢,小虎教起来也省力。”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 AI 加‘用量精准统计’功能 —— 各村先输入‘常住人口数 + 老人小孩数’,系统按‘老人每天 1 碗茶 + 1 次泡脚’‘小孩咳嗽时 1 碗止咳水’自动算用量,生成‘每日所需清单’,库存预警按清单来,再也不用靠‘罐’‘碗’估算;还能加‘步骤语音导航’,新徒弟煮水时,按一下就播报‘第一步:取艾草一把 + 生姜 5 片’,跟着念就能做,不用看图标。”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画统计界面:“我还加了‘儿童模式’,止咳水的方案里,按年龄分用量,3-6 岁半杯、7-12 岁一杯,配着小孩的卡通图,家长一看就懂,不用再问医生‘娃该喝多少’。”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艾草田边,手里捏着青虫:“这虫吃得太快,刚长的新叶没两天就被咬烂,再这样,20 天后还是收不够。”
李教授从布袋里掏出干辣椒、草木灰和喷壶,现场配驱虫水:“5 个干辣椒剪碎,煮 10 分钟,加 2 两草木灰搅拌,过滤后倒进喷壶,喷的时候要喷到叶背,虫都躲在那儿。” 他边喷边教,“早晚各喷一次,喷完别浇水,药效能管一天。”
村民们赶紧找来喷壶,跟着配药喷田。王奶奶喷完一块田,笑着说:“这法子比买农药省钱,还没怪味,煮茶也放心。”
晒场另一头,李教授又教村民煮儿童止咳水。他拿起一片枇杷叶,用刷子刷掉背面的绒毛:“一定要刷干净,不然娃喝了会呛咳。5 片刷净的枇杷叶,加 1 块冰糖,加水煮 15 分钟,放温了给娃喝,化痰又止咳。”
有村民家的小孩正咳着,喝了小半碗止咳水,立刻不咳了,拉着李教授的衣角:“爷爷,这水甜甜的,比药好喝!” 李教授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以后咳了就喝这个,不用怕吃药苦。”
张主任则在村委会门口,和小虎一起做 “流程转盘”。硬纸板上画着四个箭头,分别指向 “备料”“煮水”“泡脚”“护脚”,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标。“小虎,你教的时候,让徒弟转转盘,转到‘备料’就取草药,转到‘煮水’就开火,动手又动脑,记起来快。” 小虎试着转了转,转到 “泡脚”,立刻说:“该让老人们泡脚了,泡 15 分钟!”
赵天宇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村民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用量统计”,输入青山村 “老人 20 人 + 小孩 15 人”,屏幕立刻弹出:“每日需薄荷 60 片 + 生姜 20 片 + 艾草 20 把 + 枇杷叶 75 片”;再点开 “儿童止咳水”,3 岁小孩的图标旁写着 “半杯(约 100 毫升)”,还配着量杯的照片,“量杯没有就用村里的小碗,半碗就是半杯”。
一位家长试着查用量,点了 “7 岁小孩”,系统立刻弹出详细步骤,还带语音播报:“取 5 片枇杷叶刷净,加 1 块冰糖,煮 15 分钟,放温后喝 1 杯。” 家长笑着说:“这下不用跑老远问小虎了,自己在家就能查,娃咳了也不慌了。”
晒场角落,林辰组织 “跨村互助会”。青山村有多余的枇杷叶,答应给溪头村、邻村各调 30 片;溪头村会做喷壶,帮青山村、邻村各做 5 个;邻村有多余的冰糖,调给另外两村各 2 斤。“冬天老人小孩都需要照顾,大家互相帮衬,草药够了,病也能少犯。”
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艾草田里,村民们还在喷驱虫水,被咬的叶子旁已经长出新的嫩芽;晒场上,几个小孩围着煮止咳水的锅,等着喝甜甜的糖水;小虎教新徒弟转流程转盘,转到 “护脚”,就一起给老人们涂山茶油;赵天宇的平板里,各村的用量清单已经生成,库存预警也更新了,标注 “薄荷还能供 5 天,需尽快调货”。
赵村长捧着刚煮好的止咳水,笑着说:“这下虫治住了,娃咳好了,徒弟们也记牢步骤了!等艾草收了,俺们还能给其他村调,让大家都踏实过冬。”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 “驱虫笔记”,上面写着 “辣椒 5 个 + 灰 2 两,煮 10 分钟,喷叶背”,还画了个小喷壶。“以前总觉得‘驱虫’得靠农药,‘止咳’得靠西药,现在才知道,村里的辣椒、枇杷叶,就是最好的‘药’—— 基层的需求,从来能用‘身边的草木’解决。”
张主任翻着 “流程转盘” 的照片,上面被徒弟们摸得发亮:“这转盘不是玩具,是帮徒弟们‘把步骤刻在心里’—— 医学的‘规范’,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字,是能动手操作的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做得对、做得好。”
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 “用量统计数据” 感慨:“以前做 AI,总想着‘精准到毫升’,现在才明白,‘实用’比‘精准’重要 —— 用小碗代替量杯,用转盘代替文字,看似简单,却能让基层的老人小孩都受益,这才是‘创新’该有的样子。”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片刚刷净的枇杷叶,指尖还留着冰糖的甜味。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用农药驱虫,是让辣椒草木灰护苗;不是用西药止咳,是让枇杷叶冰糖水润喉;不是用复杂文字记步骤,是让转盘图标帮着回忆;是让李教授的辣椒水喷在苗田里,张主任的转盘转在村委会,赵天宇的系统算着各村的用量。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青山村发了艾草新叶的照片,配文 “虫赶走了,新叶长出来了”;溪头村发了小孩喝止咳水的视频,写着 “娃不咳了,能睡整觉了”;邻村发了小虎教转转盘的照片,标注 “步骤记牢了,煮水再也没错”—— 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安心。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李教授的辣椒草木灰、张主任的流程转盘、赵天宇的用量统计,是村民们喷药的身影、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徒弟们转动的转盘,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融在了每一片无虫的艾草叶里,每一口甜润的止咳水里,每一次精准的步骤转动里。
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孩子们不再咳嗽的睡颜;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徒弟们转着转盘就能做好的每一步。”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归宿,是神农传承最安心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