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的晨光刚把雁归村的雪照得发亮,村巷里就响起了扫帚声 —— 老村长带着人分了扫帚,要 “扫尘除旧”,按娄烦的规矩,“除夕前扫净巷,来年无灾殃”。老周扛着大扫帚走在最前,扫得雪沫子翻飞,周娃跟在后面,用小笤帚捡着巷角的碎柴:“爹,扫干净了就能贴门神不?” 老周笑着点头,手里的扫帚没停 —— 这是他们全家在雁归村的第一个除夕,得把住处里外扫得亮堂,才算真的 “安家”。
张婶带着妇女们扫大灶房,周妻正用布巾擦灶台,她特意从老家带来的粗布巾吸油又耐磨,擦过的灶台亮得能映出人影。“俺们老家除夕前要炸油糕,用黄米面做皮,豆沙做馅,炸得金黄,咬着流糖!” 周妻边擦边说,手里已揉起了黄米面 —— 是前几天和张婶换的,张婶用麦面换了半袋黄米,笑着说:“正好尝尝你们老家的味,咱村的年菜也多道新花样!” 小吴娘则在旁切肉,刀工是逃荒前练的,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方丁,要做娄烦传统的 “炖肉焖子”,她还往肉里加了点自家腌的花椒:“这样炖出来香,能下三碗饭!”
村头槐树下,老村长正和会计核全年工分账,账本摊在石桌上,红笔勾的是流民的工分记录:老周全家 160 天、小吴全家 270 天、王大爷 65 天…… 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老周,你秋收时护粮多记了 5 天,得补上粮!” 老村长指着账本,老周赶紧点头:“应该的!俺们流民能有今天,全靠村里照顾,多记的粮得退回去!” 小吴也凑过来,指着自己的工分:“俺爹娘刚来那月没出工,这月补了 20 天,账没错!” 核完账,会计把分粮的布兜摆好,每户一份,上面用红漆写着名字,周妻看着写着 “周家” 的布兜,眼圈有点红:“以前逃荒时,哪敢想有自己的名字的粮兜!”
农具棚里,小吴爹正做最后一轮农具检修 —— 开春要用的犁犋已擦好油,耧车的轴上加了新的木楔,连孩子们玩的小铲子都磨得发亮。“这耧车的漏嘴得再修修,不然播种时撒不匀!” 小吴爹拿着刨子,把漏嘴刨得更光滑,老陈凑过来,手里拿着张画好的 “农具使用图”:“俺画了咋调犁深、咋修耧车,贴在棚里,明年大伙看着图就会修!” 小吴爹接过图,贴在棚壁上,指着犁犋说:“明年新谷田翻地,这犁能派上大用场,保准翻得深、翻得匀!”
晌午时分,邻村的李村长带着小张来了,还拉着辆小车,车上装着最后一批年礼 —— 半袋炸好的油果、一坛腌芥菜,还有给孩子们的花布。“俺们村的年礼齐了,这油果是俺家老婆子炸的,你们尝尝!” 李村长递过油果,脆生生的,周娃接过来咬了一口,甜得眯起眼。小张则抱着花布,分给村里的孩子:“这是公社扯的新布,给娃们做新衣裳,过年穿得喜庆!” 李村长还和老村长核了开春互助的细节:“正月十五修渠,俺们派五个木工,再带两袋石灰,保证按时到!”
傍晚时分,扫尘的活干完了 —— 村巷干干净净,灶房亮堂堂,农具棚整整齐齐;年菜也备得差不多了,油糕炸得金黄,炖肉焖子在锅里咕嘟着,香气飘满全村;工分核完,粮兜分到每户,花布穿在孩子们身上,像一朵朵小花开在雪地里。老周带着妻儿收拾住处,周妻把新做的布帘挂在门上,上面绣着 “平安” 二字,是她连夜绣的;小吴爹娘则给邻居送布鞋,是用邻村送的花布做的,针脚密得很:“谢谢你们这半年照顾,这点心意别嫌弃!”
老陈在槐树下贴最后一副春联,写的是 “雁归村里全家福,互助田间万事兴”,红纸上的墨还没干,被风吹得轻轻晃。孩子们围着看,周娃指着 “家” 质问:“陈爷爷,这就是俺们的家吗?” 老陈蹲下来,摸了摸周娃的头:“对,雁归村就是你们的家,以后每年都在这过年!”
夜幕降临时,村里的灯笼都亮了 —— 是公社领的红灯笼,挂在每户人家的屋檐下,映着门上的春联和门神,连雪地里都满是暖光。老周全家坐在炕头,周妻端上刚炸好的油糕,老周咬了一口,甜得心里发暖:“这是咱第一个安稳年,以后每年都这么过!” 小吴爹娘在灶房炖肉,小吴在旁边添柴,火光映着他们的脸,满是笑意。
村巷里的灯笼还在亮,风吹着春联 “哗啦” 响,像在念着新年的好,念着雁归村的暖,念着所有的坚持与团圆 , 从春播到秋收,从逃荒到扎根,从陌生到同心,雁归村的人,终于在这雪夜里,有了真正的家。
除夕前夜的最后一缕阳光落下时,大灶房的红烧肉炖好了,香气飘得满村都是,老村长站在槐树下喊:“明天除夕,大伙早点来大灶房,咱一起吃宴饮、放鞭炮、辞旧岁!” 村民和流民们纷纷应着,声音里满是期待 —— 这一夜,雁归村的灯亮到很晚,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映着贴满春联的屋,映着即将到来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