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的阳光已没了暑气,却把雁归村晒场的荞麦粒晒得发烫 —— 连续三天的好天,麦粒摸起来干爽硌手,陆承泽用农技站给的水分仪一测,湿度刚好 11%,是入仓的最佳状态。“能入仓了!” 他举着仪器喊,老周立刻带着流民青年们搬来陶瓮,瓮底铺着油纸和干艾草,是晚秋提前准备的,“艾草防潮,油纸隔潮气,这样存到明年开春都不会霉!” 晚秋蹲在旁边,悄悄往瓮角撒了把空间的 “干糙粉”(灵泉水晾干磨的粉,吸潮力强),只说是 “李大夫给的草木灰,多撒点更保险”,没人细问,都忙着往瓮里装粮。
装粮的场面热闹又规整:两人一组抬着竹筐,往瓮里倒粮时要慢,免得籽粒溅出来;每装半瓮,就有人用木耙把粮扒平,再撒层薄艾草;最后封瓮时,用麻布盖紧,再压上青石板 —— 是小吴爹特意打磨的,边缘光滑,刚好盖住瓮口。“这瓮粮能吃三个月,明年种新粮前都够!” 老周拍着封好的瓮,声音里满是踏实,周娃趴在瓮边,小手摸着青石板,好奇地问:“爹,这里面的荞麦,能给俺做枕头不?” 老周笑着点头:“等装完最后一瓮,爹就给你做,装得满满的,软和!”
入仓刚完,老村长就把工分账搬来了,摊在槐树下的石桌上 —— 从春耕到秋收,每个人的出工天数、干的活计都记得清清楚楚:老周全家(老周 130 天、周妻 20 天、周娃算帮工 10 天)共 160 天,是流民里最高的;小吴家(小吴 120 天、小吴爹 80 天、小吴娘 70 天)共 270 天,排第二;连最年长的流民王大爷,都有 65 天的出工记录。“荞麦按‘留二分七缴一’分:留两瓮当明年种,缴一瓮给公社,剩下的七分按工分算,每 10 天工分能分一斤荞麦!” 老村长手里的算盘打得 “噼啪” 响,“老周家 160 天,分 16 斤;小吴家 270 天,分 27 斤;王大爷 65 天,分 6 斤半……”
分粮时没人有异议 —— 老周接过布兜装粮,16 斤荞麦沉甸甸的,他递给周妻一半:“你拿着,以后给娃做馍、熬粥都够!” 周妻攥着布兜,眼圈有点红:“俺们逃荒时,半年都没见过这么多粮,现在靠自己的手就能分这么多,雁归村真是俺们的家了!” 小吴娘分到 27 斤,她特意分出 5 斤,送给帮过她的张婶:“多亏你教俺做馍、认路,这点粮你收下,尝尝新荞麦的味!” 张婶推辞不过,收下后又回赠了半匹蓝布:“给娃做件新衣裳,冬天穿暖和!”
分粮后的日子,雁归村的 “家味” 更浓了:周妻成了妇女们的 “荞麦师傅”,每天午后在大灶房教大家做荞麦面疙瘩、荞麦糕,灶房里的香气飘得满村都是;小吴爹则成了 “农具修理匠”,谁家的锄头松了、竹筐破了,他都帮忙修,还教青年们编竹筐,“编筐要选三年的竹,又韧又结实,编出来的筐装粮不撒粒!” 扫盲班也有了新进展 —— 老陈能写完整的家书了,王大爷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周娃跟着小石头、狗蛋,在石板上画满了荞麦穗、粮仓,画得歪歪扭扭,却引得大伙笑。
这天午后,邻村的李村长带着两个村民来了,还拉着辆小车,车上装着新腌的酸菜、刚收的萝卜,还有半袋新磨的玉米面。“俺们村的荞麦也收完了,比去年多收了两成,全靠你们教的法子!” 李村长把酸菜递给张婶,“这是俺们村腌的,送你们尝尝,冬天配荞麦馍吃,香!” 他还递给陆承泽一张纸,是邻村的 “种植计划表”:“明年俺们想跟着你们种晋豌 4 号,再试种半亩荞麦,这是俺们拟的表,你帮着看看行不行!” 陆承泽接过表,指着上面的播种时间:“豌豆得比谷子晚播 10 天,荞麦要在八月初一播,别早也别晚,到时候俺让老周去帮你们选种!”
傍晚时分,周娃的荞麦枕头终于做好了 —— 老周用粗布缝了个枕套,装满新荞麦粒,缝得严严实实,周娃抱着枕头,在炕上滚来滚去,笑得合不拢嘴:“软乎乎的!俺以后天天枕着它睡觉!” 小石头和狗蛋也吵着要,老周笑着说:“等明年收了荞麦,给你们都做,保证个个软和!” 槐树下,村民和流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周妻做的荞麦糕,就着李村长送的酸菜,聊着明年的农耕计划:老周想扩种半亩荞麦,小吴爹想在田埂种点青麻,陆承泽则计划从农技站申请新的谷子种……
老村长看着眼前的热闹,清了清嗓子说:“今年咱村能这么安稳,多亏了三样:一是陆知青的技术,二是流民兄弟的实干,三是全村人的齐心。以后咱就不分老户、流民,都是雁归村的人,一起种粮,一起过日子!” 大伙都跟着鼓掌,掌声裹着笑声,飘得很远。晚秋站在人群外,摸了摸贴身处的桃木梳,梳齿间还沾着荞麦的细屑 —— 粮入仓了,家安稳了,情更浓了,流民们在雁归村,终于扎下了最稳的根。
夜风渐凉,槐树上的叶子落了几片,盖在石桌上的工分账上,像给这一年的辛劳盖了个 “安稳” 的戳。陆承泽和老周、李村长还在商量明年的互助计划:“开春一起修渠,夏天一起防虫,秋天一起收粮,咱们几个村抱团,日子准能越来越好!” 李村长连连点头:“就这么定!明年咱几个村,一起种出好粮,一起当‘高产模范村’!”
第二天一早,老周就带着周妻去田里看地,计划明年扩种的半亩荞麦;小吴爹则开始编新竹筐,准备明年装新粮;扫盲班的石板旁,又有人开始学写 “明年丰收”—— 雁归村的日子,就像这入仓的荞麦,瓷实、安稳,满是对来年的盼头。每个人都知道,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明年的雁归村,定会有更满的仓、更暖的家、更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