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城,州牧府密室。烛火摇曳,映照着刘备与贾诩、郭嘉、简雍、孙乾几人沉静而专注的面容。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运筹帷幄的紧张与兴奋。案几上,摊开着最新的夜枭密报,重点标注着两条信息:曹操兵发泰山郡;袁绍加紧清剿黑山军,并频繁遣使往来幽州、并州。
“曹操动手了。”刘备手指点着泰山郡的位置,语气平静,却带着洞悉先机的了然,“其志,岂在区区一泰山郡?分明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徐州陶谦。”
贾诩阴柔的声音缓缓响起,如同毒蛇吐信:“主公英明。曹操新得兖州,四面皆敌,北有袁绍势大难图,南有袁术虽败犹斗,西司隶乃泥潭,唯东面徐州,富庶而主弱,实乃其扩张之不二选择。取泰山,乃拔除陶谦楔入兖州之触角,更是试探与进攻之第一步。”
郭嘉抚掌轻笑,眼中闪烁着猎人发现猎物般的锐利光芒:“文和先生所言极是。而袁本初,欲吞幽并二州,独霸河北,却恐主公再次北上搅局,故行此驱虎吞狼之策,欲借曹操之手牵制于我。此二者,皆各怀鬼胎,却恰好为我等创造了千载难逢之机!”
贾诩接口,思路清晰:“观天下大势,袁绍据冀州,四世三公,名望无两,近来又连破公孙瓒、黑山军,声望如日中天,其麾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实力确为诸侯之冠。与之争锋,纵能胜,亦必元气大伤,非智者所为。而徐州陶谦,年迈暗弱,内部丹阳兵与本土势力矛盾日深,其子不堪大用,虽地富民丰,却如稚子怀金行于闹市。取徐州,阻力远小于抗袁绍,获益却极大!”
刘备微微颔首,他作为穿越者,深知历史走向,此刻听谋士们分析与历史不谋而合,更是信心倍增。“文和之言,深得吾心。幽州苦寒,经年战乱,民生凋敝;徐州富庶,户口繁盛,钱粮广聚。得徐州,则我青州腹地可保,更有争雄中原之资本!且……”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我曾于汴水救曹操,又表奏其为东郡太守,于他有恩。若我欲取徐州,曹操于情于理,皆难与我死战,其势弱,更易逼其退让。”
贾诩阴恻恻地补充:“更重要的是,袁绍野心勃勃,欲一口吞下幽、并二州。幽州公孙瓒虽失民心,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麾下犹有悍卒;并州地僻民彪,势力错综复杂,匈奴杂胡横行,袁绍欲消化此二州,非数年之功,且需投入巨大兵力物力。此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局!袁绍既不愿我插手幽州,我便顺水推舟,佯装被曹操牵制,暗中则将目光投向东南!”
郭嘉兴奋地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青州、徐州:“然则,如何取徐州?强攻乃下策,必损兵折将,且失道义。需借势而为,顺势取之!当前之势,便在曹操!曹操攻泰山,已令陶谦惊惧。我可令夜枭小组,于徐州境内加倍活动,一面散播曹操凶残、欲屠戮徐州之谣言,加剧陶谦及徐州士民之恐慌;另一面,则暗中宣扬主公之仁德、青州之治绩,尤其要突出主公善待士民、重用贤才、与陶谦之暗弱形成鲜明对比!让徐州内部,自生向往我青州之心!”
简雍补充道:“同时,我可维持甚至加强与陶谦之商贸,示之以好,麻痹其心,让其以为我青州乃其可倚仗之屏障。待曹操与陶谦矛盾彻底激化,战端开启,陶谦损兵折将、内外交困之际,其或需外力支援以自保,或其内部有识之士为保徐州百姓,主动求变……届时,主公再以‘应徐州士民之请’、‘同抗曹操’等名义,兵不血刃,入主徐州,方为上策!”
刘备听得心潮澎湃,此计环环相扣,将袁绍、曹操、陶谦皆玩弄于股掌之间,尽显顶尖谋士之风采。他深吸一口气,压下激动,沉声道:“诸位先生之谋,可谓算无遗策!便依此计!文和,夜枭之事,由你总揽,务必让徐州之‘势’,按我等需要方向发展!奉孝、宪和、公佑,密切关注曹操、袁绍动向,随时调整策略!对外,我青州需继续示弱,尤其对袁绍,要做出全力防备曹操、无力北顾之姿态!”
“主公英明!”几人齐声领命,眼中皆是对未来棋局的期待。
战略既定,青州这台精密的机器再次无声而高效地运转起来。
对袁绍方面,刘备亲自修书一封,言辞“恳切”,言及曹操无故攻伐泰山,兵锋直指兖徐,其势汹汹,恐有吞并东方之志。青州与徐州唇齿相依,不得不防,故已调集重兵于西南边境,严加戒备,实无力他顾。信中还对袁绍“讨伐公孙瓒、匡扶幽州”的“义举”表示“理解”与“精神支持”,并隐晦提及希望袁绍稳定北方后能主持公道,遏制曹操野心云云。
此信既满足了袁绍希望青州被牵制的愿望,又为未来可能介入徐州事务预留退路,可谓滴水不漏。袁绍得信,见刘备果然被曹操拖住,心中大定,更加放心地投入到对幽州、并州的谋划中去。
对曹操方面,青州则保持了一种微妙的态度。边境戒备森严,但并无任何挑衅或主动出击的迹象。甚至通过一些隐秘渠道,向曹操传递了“青州无意与兖州为敌,唯愿保境安民”的信息。这种“沉默的纵容”,让曹操能够更加专心地进行他的泰山郡之战,而无后顾之忧。
而真正的杀招,则通过夜枭小组,在徐州境内悄然展开。
徐州,下邳。州牧府内,陶谦看着来自泰山郡的告急文书,愁眉不展,苍老的面容上皱纹更深了。曹操的强势与果决,远超他的预料。
“曹孟德……豺狼之辈也!取泰山,下一步必是我徐州!”陶谦对麾下糜竺、曹豹、陈登等人哀叹道,“如之奈何?”
曹豹等武将主张强硬,要求立刻发兵救援泰山,至少要在边境给予曹操颜色看看。而糜竺、陈登等文臣则更为谨慎,认为曹操兵锋正盛,兖州新附之军士气高昂,不宜正面硬碰,应以巩固防务、外交斡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