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对孙权表现出来的勇气并不满意,他觉得孙权这不是勇敢,而是鲁莽。
这是江东的生死存亡之战,不是意气之争。江东实力既弱,又孤立无援,唯一的机会就是袁氏内部再度生变。此时此刻,坚守才是出路,主动求战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当着孙权的面,他不好多说什么,便使了个缓兵之计,请求见一下孙权的母亲吴夫人。
孙策死前留下遗言,内事问张昭,外事问周瑜。吴夫人一向识大体,明大义,也能镇得住孙权。
孙权知道周瑜的意思,虽然没有拒绝,却也很不舒服。自己明明才是江东之主,但不论是张昭,还是周瑜,眼里都只有亡兄孙策。一旦意见不合,就拿孙策的遗命来压他。
想想袁熙,他的父兄尚在,还是没能阻止他独揽大权,真是令人羡慕。
“你去吧。”孙权悻悻的挥挥手,让周瑜去见吴夫人。
周瑜也知道孙权心里不舒服,却不得不如此。任由孙权上阵,真要出了事,他担待不起。
离开正院,周瑜挂念鲁肃,命人去找鲁肃,希望他能来找孙权辞行,或许孙权能感于形势,扛住张昭的压力,委以重任。
鲁肃要的,无非是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见了吴夫人,周瑜将当前的形势说了一遍,又说起了蔡琰献的那首诗,希望吴夫人能出面劝说孙权,不要冒险。
吴夫人听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当初他要取袁公路女,我就不答应。袁公路虽是袁氏子弟,却为祸一方,声名扫地,江东豪杰对此多有不满。伯符好容易才与袁公路切割干净,他又重提此事,这不是乱来么。要说人才,江东自有人才,还有不少寄寓江东的徐州名士,他不肯用,非要用袁公路的旧部。”
面对吴夫人的抱怨,周瑜只能好言相劝。
当年他将孙策一家接到舒县,登堂拜母,情谊与常人不同。如今他在江东,吴夫人也待他如子弟,孙权就像他的弟弟一样,有了事只能商量着办。
吴夫人抱怨完了,又对周瑜说道:“你昨天刚回来,还没见过其他人,不妨和他们联络一下,然后再做决定。至于那首诗,究竟有多大影响,现在也未可知。仲谋少年意气,也许就是一时气话,等两天就过去了。到时候我再劝劝,也就没事了。”
周瑜觉得有理,这才躬身拜退,随即去拜访吴景、朱治等老臣,和他们沟通情况,交换意见。
了解的情况越多,周瑜越觉得不安。江东的形势远比他估计的要困难。
袁氏代汉,对江东士大夫造成了巨大的撕裂。一部分忠于汉廷,希望孙权忠于偏居辽东的汉廷,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对抗占据中原的袁氏;一部分则认为天命更替,应该顺其自然。既然连汉朝都接受了,将天下禅让给袁氏,江东继续对抗就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自寻死路。
当然,更多的人在观望,视最后的结局而定。
他们真正的想法是希望陈朝能够招降,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在新朝继续做官。
至于孙氏的死活,并不在他们的关心之列。
江东的本地大族就是这种心态的代表。有传言说,他们已经在与袁熙派来的代表接触,一旦要求得到满足,就会公然响应袁熙。
之所以要讨价还价,也是因为袁熙的心腹郭嘉杀了陈群,露出了抑制豪强的倾向。如果孙权还能坚定住,他们就有机会逼袁熙让步,或者做出一定的承诺。
如果说这些还在周瑜的预料之内,那大量江淮人士的北归,更让周瑜不安。
鲁肃就是其中之一。
从那天见面之后,周瑜就再也没有鲁肃的消息,孙权也没有,鲁肃突然失踪了。与他一起失踪的,还有诸葛瑾、步骘等人。
周瑜心急如焚,这些人有的曾短暂任官,有的在江东游历了好几年,熟悉江东的情况。一旦他们都投奔了袁熙,袁熙对江东的虚实有了充分的了解,形势会更加不利。
周瑜再次请见孙权,希望孙权能对还在江东的江淮人士授官任职,就算不能,也要控制起来。
听了周瑜的报告,孙权也觉得事态严重,随即召集文武议事。
会议的结束让周瑜很失望,甚至愤怒。
以张昭为首的文臣、谋士公然表示,天命更替,不可违逆。
袁氏父子兄弟争权,也能和平而迅速的解决,正说明袁氏有天命照应,如此重大危机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反而让更有能力的袁熙得到了权力。
以江东一隅,对抗中原,无异于以卵击石,绝非明智之举。
论天命,论地利,论人才,江东都和中原相去甚远,没有取胜的可能。
面对张昭等人的发言,周瑜意识到,要想保住江东,哪怕是争取一些条件,唯一的机会就是在战场上击退袁熙的进攻,至于要守住战线,否则江东崩溃在即。
他再次提出,到柴桑御敌,由其他人来守濡须坞。
孙权也再一次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考虑到袁熙倚仗实力,有两路进攻的可能,周瑜不能离开熟悉的濡须坞,他将亲自赶往柴桑,与袁熙对决。
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周瑜极力反对,但是他独木难支。程普、韩当等宿将都赞成孙权的意见,并且愿意与孙权一同出战,而不是听周瑜号令。
面对此情此景,周瑜仰天长叹。
当年孙策有意无意的压制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如今终于结出了恶果。他的战功有限,威望也不足以压制程普、韩当等孙坚、孙策旧部,能够指挥他们作战的只有孙权本人。
就在周瑜还想再坚持一下,说服孙权的时候,太史慈送来紧急消息,长沙太守张羡投降,江南四郡尽归袁熙所有,陈朝的右将军高览进驻江陵,镇南将军曹仁进驻长沙,即将进攻海昏。
太史慈兵力不足,向孙贲、孙辅求援,但没得到回应。无奈之下,太史慈只能向孙权直接求援。
他虽然没有明说,却提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暗示,孙贲、孙辅有通敌的嫌疑。
孙权不敢再等,随即做出决定,亲率大军赶赴柴桑。
就在孙权做出决定的第二天,郭嘉就得到了消息,随即派人送往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