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很满意。“大家先准备一首诗。”
“诗?”蔡琰愕然。她不明白郭嘉想干什么,诗能劝孙权投降?
“对,这首诗要写一个少年,他虽然不受人重视,但自强不息,习文练武,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然后执掌一方,建功立业……”
蔡琰恍然。“郭君是说孙权?”
“是,又不是。”
蔡琰一脸茫然地看着郭嘉,觉得脑子有点不够用。
郭嘉笑得更加得意。“大家没觉得这更像燕王吗?”
蔡琰如梦初醒,不好意思的笑了,拉起滑落在地的披肩,掩饰自己的尴尬。
“我……不熟悉他的事迹。”
“我会给大家讲一讲燕王这几年的经历,到时候大家自然就明白了。大家入府之后,孙权很可能会想见识你的文采,你就将这首诗献上去,然后……”
蔡琰听完郭嘉的计策,还是有些不解。“郭君为何要故意混淆,引人误会?”
“大家是独女,没有弟妹,对人的心思也了解一多。孙权与燕王很像,都是次子,被父兄的光芒所掩,不为人所重。越是如此,他们越是需要证明自己,孙权尤其如此。大家献诗,他会以为这是称赞他,一旦知道这并非为他所作,而是为燕王,他就会自然地与燕王比较。”
蔡琰有些不屑。“他如何能与燕王相提并论。”
“大家所言甚是,但他绝不会如此认为。如今燕王率领大军压境,两人是对手,孙权的好胜心更强。但他比来比去,都不如燕王,最后可能只剩下一个办法,在战场上分高下。”
蔡琰心生不安。“那不是还要交战?”
“如果他有这个胆量,交战会在柴桑或者濡须,而不是在吴郡。”
蔡琰松了一口气。“若孙权亲至前线,一战成擒,吴郡也就不会有战事了。”
“正是。为了能让孙权喜欢这首诗,反复吟诵,大家的这首诗要像诗经一样饱含情意,如少女景仰君子,群星向往明月。”
“可是……”
“大家,我给你讲一讲燕王的故事,你就明白了。现在景仰燕王的可不止是草原上的怀春少女,还有无数贤者能人,希望能为燕王效力。”
蔡琰想笑,又不好意思笑,只好强作镇静。“那就请郭君讲一讲吧。”
——
周瑜快步走进将军府中庭时,发现孙权正在廊下等候,不禁吃了一惊,加快脚步,赶到阶前,躬身施礼。“中护军周瑜,见过将军。”
孙权走下台阶,双手托住周瑜。“公瑾,你我之间,就不要这样了。来,我刚得了一首好诗,与你共赏。”一边说,一边引周瑜拾阶登堂。
周瑜多少有些奇怪。孙氏兄弟不好学问,孙权也不例外,虽然他也读书,却对诗赋兴趣不大。今天怎么会突然为一首诗如此兴奋,而且如此迫不及待?
两人上了堂,对案而坐,孙权将摆在案上的竹简推了过来,催促道:“公瑾,你先看。”
周瑜不好推辞,只好先读诗。看到竹简上清秀的字迹,他便暗自赞了一声。书法精妙,他一时竟想不出是谁。江东有几个文章高手,也精于书法,可是与眼前的书迹一比,竟然都有些逊色。
“将军,江东什么时候又来了一位大才?”
孙权嘿嘿一笑。“公瑾,你先别急,读完诗再说。我敢打赌,你肯定想不到是谁。”
周瑜不再多说,拿起文章细读。只读了几句,他就觉得不对劲,再次放下竹简,眉头紧皱。
“这是……赞颂袁熙的诗?”
孙权有点惊讶。“公瑾,为何这么说?”
周瑜伸手指了指诗中的“读书知仁意,习武入道心”。“我听说,袁熙以武入道,这一句应该说的就是这件事。”他随即又看了一眼,指着诗中的“离家千万里,连翩大漠驰”说道:“这句说的应该是袁熙西迁鲜卑的事。”
孙权脸上的笑意渐渐散去,眼中怒火升腾。
周瑜也感觉到了气氛不对。“大王,这诗……谁写的?”
孙权双手拢在腹前,长长的吐了一口气。“袁夫人新荐入府的女官,大儒蔡伯喈的女儿蔡琰。我还以为……”他苦笑一声。“幸好只有你知道,要不然就出丑了。”
周瑜明白了。
孙权肯定以为这是蔡琰献给他的诗,夸他少年英雄,没有深究诗句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游侠儿,纵横大漠,杀敌立功。如果不多想,倒也和孙权有几分相似。孙权一向自负武艺过人,正是少年意气,想建功立业的时候,羡慕卫霍故事更是武人常有的事,这么写并不稀奇。
但他没想到这首诗根本不是夸张,而是写实。那些功业也不是愿望,而是袁熙已经完成的事实。
周瑜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说破了,让孙权高兴高兴,也不是坏事。
现在这个时候,的确需要提振一下孙权的信心。
孙权调整了一下情绪。“公瑾,陈军正在备战,即将进攻濡须城,你突然要回吴县,是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必须面谈吗?”
周瑜也顺势放下了手中的诗。“将军还记得我的故交,九江蒋干吗?”
“记得,上次去合肥劝降,被你赶走的那位嘛。怎么,他又找你了?”
“是的。不过他这次不是劝降,而是借道去益州。”
“益州?”孙权眼神一紧,身体向前靠了靠。“他去益州干什么?联合益州吗?”
周瑜一五一十,将与蒋干见面的经过说了一遍,最后目光落在了诗作上。“将军,袁熙已经到了荆州,很快就会顺江东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柴桑。我担心的是除了他从江面进攻之外,还有可能从长沙发起进攻,进入豫章、庐陵。”
孙权的心提了起来,有种窒息的感觉。
豫章、庐陵一直是他的心病,碰不得,一碰就要命。
“公瑾,当初还是心软了。”
周瑜苦笑。他知道孙权想说什么,但是他同样相信,孙权也清楚不是手软不手软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时间。孙策死后,江东一片混乱,孙权继位,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不服的也不仅仅是孙贲、孙辅兄弟,就连孙翊等人也不太理解。
当然,最大的麻烦来自于庐江太守李术。
李术直接起兵造反,投降曹操了。孙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回庐江,但是功败垂成,他们刚刚包围皖城,袁绍派出的援军就到了。在悬殊的兵力面前,孙权只能放弃庐江,退守江东。
这种情况下想对孙贲、孙辅兄弟动手,简直是痴人说梦。
好在曹操已经死了,孙贲、孙辅和袁绍父子也没什么交情,暂时也没引发什么后果。
但双方都清楚,这根刺已经埋下了,就看什么时候化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