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生活,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浸染在消毒水的气息和隐隐的期待与不安之中。单人病房的窗户朝南,阳光能大片地洒进来,驱散了些许医院的清冷,但对于林薇而言,时间的流逝更多地是以胎动的频率、护士查房的间隔以及下一餐饭点的到来为标记。
住进医院,意味着卸下了最后一丝“也许还能在家坚持”的侥幸,真真切切地进入了分娩的倒计时。身体的不便愈发明显,硕大的腹部使得翻身、起身都变得艰难,夜间频繁的起夜更是将睡眠切割得支离破碎。然而,比起身体上的不适,更磨人的是那种悬在半空的等待感,不知道那根弦何时会绷紧,那场“战役”何时会真正打响。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期,家人环绕的支撑,便成了抵御焦虑最坚实的壁垒。
吴迪和林妈妈迅速形成了一套高效且充满温情的“轮值”体系。林妈妈凭借着几十年操持家务练就的利落身手,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她每天清早会赶在吴迪上班前(吴迪在陪产假正式开始前,仍需白天处理一些紧急工作交接)来到医院,带着她在家里精心熬制好的汤羹或清爽小菜。她深知医院食堂的饭菜再好,也总少了那份“家里锅气”,更无法完全贴合孕妇挑剔且多变的胃口。
“薇薇,今天妈给你炖了山药排骨汤,清淡,但营养足。你看你这脸色,得多补补气血。”林妈妈一边将保温桶里的汤倒出来,一边絮叨着,眼神里满是关切。她会看着林薇吃下一些,才稍稍安心,然后又忙着收拾病房,将林薇换下来的衣物整理好带回家清洗,把带来的水果洗好、切好,放在林薇触手可及的地方。
吴迪则主动承担了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夜间陪护。他理由充分且让林妈妈无法拒绝:“妈,您白天来回跑,还要做饭,太辛苦了。晚上必须休息好,才能有精力。我年轻,扛得住,而且薇薇晚上有什么情况,我在旁边也方便。” 他深知岳母年纪大了,连续陪床身体会吃不消,也更明白,在这个关键时期,林薇最需要丈夫的陪伴和力量。
于是,每个夜晚,病房里那张窄小的陪护椅,就成了吴迪的临时床铺。椅子展开后依旧谈不上舒适,翻身都吱呀作响,但对于吴迪而言,能守在林薇身边,听着她或许并不平稳的呼吸,感受着她在暗夜中每一次细微的动作,远比独自在家空悬着一颗心要踏实得多。
夜深人静时,医院走廊的灯光透过门上的玻璃,在病房地板上投下微弱的光晕。林薇常常会因为胎动频繁或尿意而醒来,她一有动静,浅眠的吴迪便会立刻起身,俯身轻声问:“怎么了?要喝水吗?还是想去卫生间?” 他的动作轻柔而熟练,搀扶她起身,为她穿上拖鞋,陪她走到卫生间门口,然后在外面静静等候。整个过程,没有一丝被惊扰睡眠的不耐,只有全然的专注与体贴。
有时候,林薇躺回去后却没了睡意,吴迪也不会立刻回到那张小床上。他会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握着她的手,在黑暗中低声和她说话。聊天的内容天马行空,有时是回忆他们刚买车时周末四处探险的趣事,有时是畅想宝宝出生后,要带他(她)去哪些地方,甚至只是随意点评一下白天来看望的某个亲戚带来的水果特别甜。这些琐碎的话语,像温柔的水流,悄无声息地漫过等待的焦灼,安抚着林薇因为身体不适和未知生产而紧绷的神经。
“吴迪,你说,他(她)会不会很吵?”林薇有一次在凌晨三点突然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迷茫。
吴迪在黑暗中笑了笑,捏了捏她的手:“吵就吵吧,我们的孩子,再吵也认了。到时候我负责哄睡,你负责睡觉。”
林薇被他语气里的认命和宠溺逗笑了,心底那点对育儿辛苦的预想,似乎也淡了些。
林妈妈虽然被吴迪“赶”回家住,但心却一刻也没离开过医院。她每天回到家,也闲不下来,不是琢磨第二天的食谱,就是检查带来的婴儿用品是否齐全,还会给老家的林爸爸打电话,详细汇报林薇当天的情况。在吴迪的坚持下,她终于同意晚上在家好好休息,但条件是手机必须放在枕边,音量调到最大,有任何情况,吴迪必须第一时间通知她。
这份辛苦,吴迪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更加努力地承担起照顾林薇的责任,同时也细心地关照着岳母。他会抢着干病房里的力气活,会在林妈妈带来饭菜时,真诚地夸赞“妈,您的手艺真是没得说,薇薇胃口都好了不少”,会在天气变化时提醒岳母添减衣物。这些细节,林妈妈都感受得到,心里对这个女婿的满意和心疼,也与日俱增。
除了身边人的守护,来自电话线那端的关怀,也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这片守候的港湾。
吴迪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几乎成了林薇病房的“编外成员”。每天固定的时间,吴迪妈妈的电话总会准时响起。
“迪娃,薇薇今天感觉怎么样?胃口好点没?”
“医生今天查房怎么说?指标都正常吧?”
“你让薇薇别紧张,放宽心,妈生你的时候也这样,瓜熟蒂落,到时候自然就生了。”
奶奶耳朵背了些,但每次也要凑在电话旁边,大声地嘱咐:“告诉薇薇,多吃点!有力气!太奶奶等着抱重孙呢!”
爷爷话不多,但每次挂电话前,总会补上一句:“都好就行,你们也注意身体。” 朴实的话语,却承载着沉甸甸的牵挂。
林薇爸爸虽然因为家里还有些事务脱不开身,暂时未能过来,但电话联系得比谁都勤。他不像女眷们那样事无巨细地询问,更多的是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作为一家之主的定力。
“薇薇,爸爸在这边都安排好了,最晚后天就能过去。”
“小吴,辛苦你了。医院那边你多费心,有什么需要随时跟我说。”
“别怕,薇薇,爸爸和你妈,还有你公婆,都是你的后盾。”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关心,通过电波汇聚到小小的病房里,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温暖网络,将林薇和吴迪紧紧包裹。林薇有时候听着吴迪在一旁接电话,重复地回答着类似的问题,看着他耐心又略带疲惫的样子,心里既觉得温暖,又有些过意不去。
“大家都这么担心我们。”她轻声说。
吴迪放下手机,走到她床边,替她理了理额前的碎发:“那是因为大家都爱我们,也爱即将到来的这个小家伙。这是我们的福气。”
随着预产期的临近,这种汇聚的趋势愈发明显。在林薇住院的第三天下午,吴迪接到了父亲的电话。
“小迪,我和你妈把家里都安排好了,你爷爷奶奶身体也还稳当,我们订了明天下午的火车票,晚上就能到。”吴爸爸的声音沉稳有力,“薇薇生孩子是大事,家里再重要的事也得放下。我们过去,多少能帮上点忙,也能让你和林薇妈妈稍微喘口气。”
几乎是同时,林薇也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确认了他抵达的时间,就在吴迪父母到的后一天。
这个消息,让病房里的气氛为之一振,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更为强烈的“大战在即”的实感。这意味着,他们最核心的家人,即将全部就位,共同迎接新生命的诞生。
吴迪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跟公司最后确认了陪产假从明天正式开始,然后开始规划接下来的安排。他得去火车站接父母,要提前把家里的客房再收拾整理一下,要考虑到多了几个人吃饭的问题……林妈妈得知亲家要过来,也松了口气,多几个人手,总是好的,尤其是这种时候,人多力量大,也能互相支撑。
林薇抚摸着肚子,感受着里面小家伙强有力的胎动,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热流。有对父母公婆即将到来的期盼和安心,也有对即将到来的分娩的最后一丝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强大的、无形的家族力量所支撑着的勇气。她不再是一个人,甚至不只是她和吴迪两个人,她的身后,站着他们的整个家族。
这天晚上,吴迪依旧守在医院。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散落的星辰,遥远而璀璨。病房内,林薇因为白天得知家人要来的消息,情绪有些起伏,睡得并不安稳。吴迪没有勉强自己入睡,只是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借着走廊透进来的微光,看着林薇在睡梦中依然微微蹙起的眉头。
他知道,最后的冲刺阶段就要到了。他或许无法代替她承受分娩的剧痛,但他可以做到,在她每一次睁开眼的时候,都能看到自己就在身边;在她需要力量的时候,紧紧握住她的手;在她惶恐不安的时候,给予最坚定的眼神。
他拿出手机,悄悄拍了一张林薇沉睡的侧影,照片有些模糊,却充满了宁静的力量。他没有发到任何社交平台,只是默默设置为手机屏保。然后,他俯下身,极轻地在林薇额头上印下一个吻,如同骑士在守护着他最重要的珍宝。
夜还很长,等待也还在继续。但希望,如同东方即将破晓的那缕微光,已经悄然孕育在这深深的守候之中。所有的奔波、所有的牵挂、所有的疲惫,都将在新生命啼哭响起的那一刻,找到最终的意义和价值。这汇聚的暖流,这守候的星光,正静静等待着,那一声最响亮、最动人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