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办公室里投下斑驳的光影。
吴融站起身,动作缓慢而僵硬。
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大脑深处那根钝痛的神经。
他拿起桌上那份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告,用一个牛皮纸袋仔细封好。
《华北日军异动之战术推演——基于“铁拳演习”模型的危机预警》。
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
这是他用几乎耗尽的精神力,从无数混乱的数据碎片中,强行拼凑出的未来。
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皮鞋踩在木地板上发出的空洞回响。
吴融没有走向委员长的办公室。
他很清楚,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将这样一份报告直接递上去,最好的结果,也是被束之高阁。
最坏的结果,他会被当成一个企图靠耸人听闻来博取关注的疯子。
他需要一个中间人。
一个有足够的分量,能将这份报告送到委员长的案头。
一个足够谨慎,不会因为报告的结论过于惊人,就立刻把他列为怀疑对象的人。
他的目标很明确。
侍从室主任,俞济时。
俞济时的办公室就在走廊的尽头。
门半开着。
吴融站在门口,轻轻敲了敲门框。
“进来。”
一个沉稳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吴融推门而入。
办公室里,俞济时正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低头批阅着文件。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军服,肩章上的将星在晨光下熠熠生辉。
作为委员长最信任的心腹之一,俞济时的身上,有一种久居上位的沉静与威严。
看到是吴融,俞济时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是吴副官啊,这么早。”
“俞主任。”
吴融立正,行了一个军礼。
他的脸色因为一夜未眠而显得有些苍白,但眼神依旧清亮。
俞济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有什么事吗?”
吴融没有坐下。
他双手将那个牛皮纸袋递了过去。
“俞主任,这是我们战术研究组,根据近期收集到的、所有关于华北日军动向的情报,做的一份战术风险评估。”
他的语气谦卑,姿态放得很低。
“推演的结论……可能有些危言耸听。”
吴融顿了顿,补充道:“但是,整个推演过程中的数据模型和逻辑链条,我认为……值得您一看。”
“哦?”
俞济时来了兴趣。
他放下手中的钢笔,接过了那个厚实的牛皮纸袋。
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打量了吴融几眼。
“‘蜂群战术’的报告,我看了。写得很好。委员长也很欣赏。”
俞济时的话语里,带着长辈对晚辈的赞许。
“不过,纸上谈兵终究是纸上谈兵。真正的战场,瞬息万变,不是几组数据就能完全预测的。”
“主任教诲的是。”
吴融从善如流。
俞济时这才抽出里面的报告。
他翻开了第一页。
起初,他的表情是随意的。
但很快,他的眉头开始微微皱起。
报告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冰冷的数据和图表。
日军三个月内铁路运输量的异常波动。
华北驻屯军补充兵员与装备的详细清单。
《何梅协定》后,平津地区日资企业的资金流向图。
这些数据,单独看,也许只是寻常的情报汇总。
但当它们被吴融用缜密的逻辑串联起来,进行交叉对比分析时,一幅令人心惊的画面,开始浮现。
俞济时的手指,在报告上缓缓划过,翻页的速度越来越慢。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吴融静静地站着,一言不发。
终于,俞济时翻到了最后一页。
他看到了那张地图,看到了那些猩红的箭头,也看到了报告的最终结论。
推演结论:日军极有可能在未来一个月内,以丰台地区为突破口,主动制造军事摩擦,进而占领平津,彻底控制华北。事变规模,将远超“九一八”。这很可能是一场全面战争的开始。
办公室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
俞济时缓缓地抬起头,摘下了眼镜。
他看着吴融,那双阅人无数的眼睛里,情绪复杂。
有欣赏,有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不以为然。
“吴副官。”
他将报告轻轻合上,放在桌角。
“你的这份报告,数据详实,逻辑严密。看得出来,你下了大功夫。”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
然后,话锋一转。
“但是,你的结论,是不是太悲观了?”
俞济时的语气很温和,甚至带着一丝长辈的宽容。
“全面战争?日本人还没有这个胆子。国际社会不会允许。英美法各国在华北都有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会坐视不理。”
吴融的喉结动了动。
“主任,我的推演,也考虑了这些因素。但我的模型显示,从日本军部的角度出发,在中国彻底完成备战之前,一举拿下华北,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唯一选择。至于国际干预……他们赌的就是英美的绥靖。”
“模型?”
俞济时回过身,失笑道,“吴副官,战争不是数学题。战场上,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心,是任何模型都计算不出来的。”
他走回办公桌前,拿起那份报告,却并没有要呈报的意思,反而像是对待一份学生作业般,随手将其压在了最下面一叠无关紧要的文件底下。
“年轻人有忧患意识,是好事。但不要总把事情想得太坏。”
俞济时重新戴上眼镜,语气温和地敲打着,“阅历,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这份报告我收下了。”
系统提示:警告被判定为‘低优先级’。
当前威胁等级未发生改变。
吴融走出办公室,身后的房门被轻轻关上。
门内,是南京六月的温煦阳光。
门外,是他一个人冰冷的内心。
他知道,自己用命换来的情报,就这样,被贴上了一个“年轻人阅历浅薄”的标签,然后被扔进了文件的海洋里,石沉大海。
他没有愤怒,也没有失望。
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他从来没指望过,能靠一份报告,去唤醒一群装睡的人。
吴融走到走廊尽头一个无人的拐角。
这里有一个不对外的内部电话。
他左右看了一眼,确认无人,然后拿起了听筒,拨下一串加密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被接起。
“是我。”
吴融的声音压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