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未褪,一场淅沥春雨竟不期而至,打湿了宫墙飞檐,也淋透了青石长巷。
沈如晦立在靖王府的雕花廊下,素手轻扶朱红廊柱,望着细密雨丝溅落在汉白玉阶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晕开一圈圈湿痕。她鬓边斜插的玉簪沾了些微雨珠,凉沁沁的,恰似此刻心头莫名的沉郁。
“王妃,宫里来人了。”
侍女阿檀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几分谨慎。
沈如晦抬眸望去,只见雨幕之中,御书房总管黄公公撑着一把油光锃亮的油纸伞,缓步走来。那伞面是上好的桐油所制,伞沿滴落的水珠砸在青石板上,经年累月竟蚀出了数个细小孔洞。
黄总管走到廊下收了伞,躬身行礼,声音尖细却不失恭敬:
“王妃,陛下在御书房等候,有请您即刻入宫。”
话音未落,一道玄色身影从月洞门后转出。萧珣身着常服,衣料被春雨浸得愈发深暗,紧贴着挺拔身形,墨发上还沾着几缕湿意,却丝毫不减其清贵之气。他走到沈如晦身侧,目光扫过黄总管,沉声道:
“本王与王妃同去。”
黄总管脸上笑意不变,躬身应道:
“王爷肯同行,自是再好不过。”
御书房内,龙涎香燃得正旺,浓郁的香气几乎呛人。皇帝身着明黄常服,负手立在窗边,望着窗外雨景,那平日里威严挺拔的背影,竟在烛火映照下显出几分佝偻,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参见陛下。”
沈如晦与萧珣齐齐行礼。
皇帝缓缓转身,眼底带着难掩的疲惫,指节间捏着一封明黄色封皮的国书,沉声道:
“北狄遣使送来了国书。”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沈如晦身上,语气愈发凝重:
“他们要朕归还刘宸。”
沈如晦心头一凛,刘宸怎么会突然被北狄王室索要?
不等她细想,皇帝将手中的国书掷在紫檀木案上,封皮内侧露出一枚朱红色印鉴,纹样繁复,竟与她怀中那枚梅花印有着七分相似。
“这印鉴是...”
沈如晦失声问道。
皇帝叹了口气,声音里满是复杂:
“是北狄王后的印鉴。”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继续说道:
“国书中言明,刘宸是她的亲生儿子。”
“咳咳——”
萧珣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苍白的指节紧紧按住心口,脸色愈发难看。他缓了缓气息,抬眸看向皇帝,语气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警惕:
“陛下可曾验过这印泥的真伪?”
沈如晦心中一动,立刻会意。她从怀中取出那枚温润的梅花印,指尖摩挲着冰凉的印面,在案上取了张空白宣纸,轻轻按压下去。
朱红色的梅花印纹样清晰地印在纸上。黄总管上前,将北狄国书上的印鉴拓印下来,并列放在沈如晦那枚印鉴旁。
刹那间,御书房内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两枚印鉴的纹路竟分毫不差,宛如同一枚印鉴所盖,唯独北狄王后那枚印鉴的花蕊处,多了一道极细的划痕,不仔细看几乎难以察觉。
“双生印...”
皇帝盯着两枚印鉴,喃喃自语,眼神中满是震惊,
“原来当年的传说,竟是真的...”
沈如晦心头巨震,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物中,有一本名为《异域考》的古籍。她猛地抬头,对皇帝道:
“陛下,臣妇府中或许有关于这双生印的记载,恳请先行回府查证!”
皇帝颔首:
“准了,查到什么即刻回报。”
沈如晦与萧珣匆匆辞别皇帝,冒着春雨赶回靖王府。一进府,她便直奔书房,踩着梨花木凳爬上书柜最高处,果然找到了那本蒙尘的《异域考》。
古籍纸页泛黄,边角已然磨损。沈如晦小心翼翼地翻开,指尖刚触到书页,一张夹在其中的泛黄画稿便飘落下来。
画稿上用淡墨绘着两枚完全相同的梅花印,笔触细腻,旁侧用簪花小楷写着一行小字:
“双生印,一主一副,主印掌权,副印可乱真,合璧则生奇效。”
“主印副印...”
沈如晦喃喃念着,指尖抚过画稿上的印纹,心中疑窦丛生。
窗外忽然传来三声鹧鸪啼鸣,清越却带着几分凄婉。
“吱呀”一声,书房门被推开,萧珣走了进来,肩头沾着几片被雨打落的杏花,带着一身湿冷的寒气:
“查清了。”
他走到案前,展开袖中一卷泛黄的羊皮卷,上面用墨笔详细记载着三十年前的旧事,字迹已然有些模糊:
“当年青州刘家有两位嫡女,长女刘月娥被送入宫,便是如今的皇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沈如晦,语气沉了几分:
“次女刘月媚不愿入宫,被家族逼迫,远嫁北狄和亲,如今正是北狄王后。”
沈如晦握着画稿的手指微微收紧,只听萧珣继续说道:
“姐妹二人自幼情深,临别时各持半块梅花印,约定日后相见为凭,只是没想到...”
“只是没想到,这梅花印竟是双生印。”
沈如晦接口道,她抚着怀中温热的印鉴,只觉得那小小的印玺此刻沉重无比。原来这不仅是母亲留下的调兵符,更牵扯着两代人的恩怨纠葛,甚至关乎边境安危。
她抬眸看向萧珣,眼中满是疑惑:
“王爷可知,这主印与副印,除了花蕊处的划痕,还有何区别?”
萧珣沉吟片刻,回忆着方才查到的讯息:
“据古籍记载,副印遇热会显出血纹,是为认主之兆。”
沈如晦立刻取来烛台,将怀中的梅花印凑近跳动的烛火。火焰的热度渐渐传导至印身,原本光滑的印钮之上,竟缓缓浮现出蛛网般细密的红痕,宛如血脉蔓延,正是母亲生前曾提过的“认主血纹”。
“看来我这枚,是主印。”
沈如晦收回手,望着印上的血纹,苦笑道。
她话音刚落,便听萧珣神色凝重地说道:
“那北狄王后手中的,便是副印。”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愈发密集的雨丝,语气带着几分担忧:
“传闻这副印暗藏玄机,能调动北狄最为精锐的暗军。”
沈如晦心中一紧:
“还有什么?”
“更重要的是,”
萧珣转过身,目光与她相对,一字一句道,
“若主副两印相遇,可开启边境一处秘藏,其中藏着足以改变两国战局的东西。”
雨声渐密,敲打在窗棂上,发出“噼啪”声响。沈如晦望着窗外被雨水打落的梅花,花瓣飘零,碾落成泥,忽然下定了决心,语气坚定道:
“我要去北狄。”
萧珣眉头骤蹙,立刻反对:
“北狄王庭如今危机四伏,内部势力盘根错节,你此去太过危险!”
“正因如此,才非去不可。”
沈如晦从怀中取出一封折叠整齐的血书,那是母亲用性命留下的遗物,
“这里写着,副印里藏着克制北狄秘术的秘密,若不能取回,日后北狄南下,边境百姓必遭涂炭。”
她将血书递到萧珣面前,目光灼灼:
“我不仅要查清双生印的真相,更要守住这中原河山。”
萧珣望着她坚定的眼神,心中微动,正要说话,却听书房外传来阿檀跌撞的脚步声,伴随着急促的呼喊:
“王妃!不好了!”
阿檀冲进书房,脸色惨白,发髻散乱,气息急促:
“王妃,库房...库房着火了!”
沈如晦与萧珣心中一惊,立刻起身赶往库房。远远便看见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夜空。库房中存放着母亲留下的所有遗物,若是被烧毁,许多真相便再也无从查证。
“快救火!”
萧珣厉声下令,府中侍卫立刻提水赶来,奋力扑救。
沈如晦不顾火势灼热,拨开人群冲进火场。库房内已是一片火海,木质货架噼啪作响,燃烧的横梁不断掉落。她一眼便看见一个身着黑色劲装的黑衣人,正用撬棍撬开她存放母亲遗物的铁箱。
“住手!”
沈如晦怒喝一声,手腕一翻,数枚银针从袖中射出,精准地射中了黑衣人的后心。
黑衣人闷哼一声,应声倒地。沈如晦快步上前,在火焰吞没那具尸体之前,看清了他耳后刺着的狼头纹身——那是北狄死士独有的标记。
“果然是北狄的人。”
萧珣随后赶来,将沈如晦护在身后,目光冰冷地望着那具渐渐被火焰吞噬的尸体。
大火被扑灭时,库房已烧毁大半。萧珣让人在灰烬中仔细搜寻,最终找到一块烧变形的令牌。令牌背面刻着中原的武官品级标识,正面却刻着几个模糊的北狄文字,显然是有人刻意伪造身份,潜伏在京城之中。
萧珣握着那枚令牌,指节用力,令牌瞬间被碾碎成粉末,眼底闪过一丝凛冽的杀意:
“看来我们身边,还藏着不少北狄的眼睛。”
沈如晦心中一寒,没想到北狄的势力竟已渗透到如此地步,连靖王府都未能幸免。
三日后,宫中传来圣旨,皇帝下旨组建使团出使北狄,商议刘宸一事,缓和两国关系。圣旨末尾特别注明了一句:
“着靖王妃沈氏随行,协助处理外交事宜。”
这道圣旨,正中沈如晦下怀。
启程那日,天刚蒙蒙亮,沈如晦独自一人来到母亲的坟前。细雨初歇,坟前的青草带着露珠,她亲手栽下一株新梅,动作轻柔,低声道:
“母亲,女儿要去北狄了,定会查清当年的真相,为您昭雪。”
转身之际,她看见萧珣牵着两匹神骏的战马,立在不远处的官道旁。他身着玄色铠甲,甲胄在朝阳下闪着冷冽的光,腰间佩剑,身姿挺拔如松。
“王爷这是...”
沈如晦有些诧异,圣旨中并未提及萧珣同行。
萧珣翻身下马,走到她面前,目光温柔却坚定:
“护卫王妃,是本王的职责。”
他顿了顿,补充道:
“此行凶险,本王若不在你身边,如何放心?”
沈如晦心中一暖,正要说话,却见萧珣身后走出数十名护卫,皆是一身劲装,眼神锐利,气息沉稳。她心中一动,认出这些人竟是萧珣暗中培养的梅影卫,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十。
“原来王爷早有安排。”
沈如晦轻声道。
萧珣唇角微扬:
“既已知晓身边有内鬼,自然要做好万全准备。”
当使团的车马缓缓驶出京城城门时,沈如晦掀开车帘,望向城中那些隐蔽的角落。她知道,暗处有无数双眼睛正盯着他们的行踪,有北狄的死士,或许还有朝中的内奸,这场出使之路,注定不会平静。
一路晓行夜宿,使团行至边境之时,已是半月之后。
这夜,月凉如水,边关的风带着几分凛冽的寒意。沈如晦辗转难眠,被一场噩梦惊醒。梦中,母亲满身是血地向她跑来,口中不断喊着:
“双生花,莫相争...双生印,藏祸根...”
她猛地坐起身,额头上满是冷汗。定了定神,她取出怀中的梅花印,借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细细查看。
忽然,那枚梅花印的印钮竟在夜色中发出淡淡的微光,柔和却诡异。沈如晦心中诧异,循着那微光起身,悄悄走出营帐,一路来到不远处的悬崖边。
崖边风声呼啸,月光皎洁,照亮了前方的身影。
沈如晦瞳孔骤缩,只见崖边立着一位身着华贵异族服饰的妇人,鬓边插着珠钗,容貌竟与宫中的皇后刘月娥一模一样,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凌厉与沧桑。
“你来了。”
妇人缓缓转过身,脸上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声音温婉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沈如晦握紧袖中的匕首,警惕地看着她:
“你是北狄王后?”
妇人轻笑一声,声音柔和了许多:
“在你面前,不必称王后。”
她抬手抚了抚腕间的羊脂玉镯,玉镯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叫我刘姨便好。”
沈如晦没有放松警惕,冷声道:
“刘姨?我母亲与你,是什么关系?”
“你母亲...”
妇人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怨恨,还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
“她叫沈如懿,对吗?”
沈如晦点头,心中愈发疑惑。
“你母亲可曾提过,三十年前,她与我姐妹二人,常在此处赏梅?”
妇人望着崖边的几株老梅树,眼神悠远,仿佛陷入了回忆。
崖风卷起往事,沈如晦恍惚间仿佛看见了三十年前的场景:三个少女身着襦裙,在梅树下嬉笑打闹,焚香结拜,约定此生不离不弃。原来母亲与刘氏姐妹,曾是最亲密的知己好友。
可为何母亲从未提及此事?又为何刘月媚会远嫁北狄,与姐姐反目?
无数疑问涌上心头,沈如晦咬了咬牙,问道:
“既然你们曾是好友,为何要害我母亲?”
“害她?”
北狄王后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突然大笑起来,笑声凄厉,在崖边回荡,
“是她先背叛了我们!是她毁了我们三人的情谊!”
她猛地扯开衣襟,露出心口处一道狰狞的疤痕,那疤痕与沈如晦记忆中母亲心口的疤痕,竟是一模一样的位置:
“你看!这刀伤,是你母亲亲手刺的!”
沈如晦踉跄着后退一步,心头巨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可能...我母亲性情温婉,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
“温婉?”
北狄王后冷笑一声,眼中满是怨毒,
“那是你从未见过她狠心的一面!”
她从怀中取出半块染血的玉佩,掷到沈如晦面前:
“这是你母亲与我兄长的定情信物!当年她为了攀附太子,也就是如今的皇帝,不惜亲手毒杀了我兄长,还假意对我们姐妹情深,骗取我们的信任!”
沈如晦弯腰拾起那半块玉佩,玉佩触手冰凉,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懿”字,正是母亲的闺名。她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手中紧紧攥着的那半块残玉,原来另外半块,竟在北狄王后手中。
难道母亲真的如她所说,是个背信弃义、心狠手辣之人?
沈如晦心中大乱,正自迷茫之际,忽然察觉到一丝异样。她仔细摩挲着手中的玉佩,发现玉佩上的血迹虽然陈旧,却并未渗透进玉质之中,反而像是后来染上的,而且玉佩的边缘太过光滑,不像是历经三十年风霜的旧物。
“不对...”
她猛地抬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北狄王后,
“这玉佩是新的!你在撒谎!”
北狄王后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再也维持不住镇定:
“你...你胡说!”
“我是否胡说,你心中清楚。”
沈如晦握紧玉佩,语气坚定,
“我母亲绝非你口中那般不堪之人,你故意编造这些谎言,究竟是为了什么?”
北狄王后知道自己败露,不再伪装,转身便要逃走。
“哪里走!”
一道冷喝声响起,萧珣的身影从暗处闪出,手中长剑出鞘,寒光凛冽,剑尖直指北狄王后的后心。
北狄王后反应极快,侧身避开剑锋,腰间的锦囊却被剑气挑落,里面的密信散落一地。
沈如晦弯腰拾起密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信上的内容竟是北狄王后与朝中某位重臣的通信,商议如何利用双生印挑起两国战火,趁机夺权,而信末盖着的,正是当朝丞相的印鉴!
“原来如此。”
沈如晦冷笑一声,将密信攥在手中,
“你根本不是为了报仇,而是有人想借刀杀人,利用你我之间的恩怨,达成自己的权谋算计!”
“杀!”
就在此时,暗处突然传来一声令下,无数支弩箭破空而来,带着凌厉的风声,射向沈如晦与萧珣。
“小心!”
萧珣一把将沈如晦揽入怀中,转身用后背护住她,同时挥剑格挡弩箭。
“噗嗤”一声,一支淬毒的弩箭穿透了萧珣的铠甲,射中了他的肩头。
“王爷!”
沈如晦惊呼出声,眼中满是焦急。
萧珣闷哼一声,脸色瞬间苍白,却依旧护着她滚入旁边的山洞之中,避开了后续的箭雨。
山洞内昏暗潮湿,沈如晦急忙撕开萧珣的衣襟,查看他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