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珩的命令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专案组内部激起层层涟漪,随之而来的是高速而隐秘的行动。
对梁静姝的秘密调查立即启动,技术侦查的申请以最高优先级获批。
网安部门与老王的技术团队紧密配合,目标直指梁静姝的私人电子设备及其通讯网络。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
梁静姝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具备极强的安全意识和反侦察能力。
她的网络活动轨迹干净得异乎寻常,私人电脑更是设置了多重加密屏障,常规手段难以突破。
老王和他的团队连续奋战了三十多个小时,尝试了多种路径。
最终在网安部门一位顶尖专家的协助下,利用一个极其隐蔽的系统漏洞,才成功绕过了最后一道防线,获取了梁静姝私人电脑中一个加密分区的访问权限。
当分区内容在技术科的屏幕上缓缓展开时,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王,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哪里是一个学者的研究资料库,分明是一个连环杀手冰冷而缜密的犯罪档案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命名为“净化工程”的文件夹。
点开之后,里面是分门别类的子文件夹。
“系统架构”文件夹里,存放着完整的“共生菌群-声波触发”系统设计图纸。
复杂的基因编辑序列图、菌群结构模型、声波发射器的电路设计和频率调制参数……
每一份文件都标注着详细的版本号和修改日期,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之久,显示出设计者持续优化的漫长过程。
苏棠被紧急请到技术科,她只粗略扫了几眼核心设计图,便肯定地点头:
“基因靶点、代谢通路调控……与我们在受害者体内发现的化合物特征完全吻合。这就是源头。”
“实验数据”文件夹则更为触目惊心。
里面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体外培养和稳定性测试记录,更有长达数年的动物活体测试报告。
报告冷静、客观地记录着在不同声波频率、剂量条件下,实验动物(从小鼠到更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从菌群激活到出现神经行为异常,最终到生命体征终止的完整数据链。
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将生命视为纯粹实验材料的冷酷,与梁静姝表面上温文尔雅的学者形象形成了骇人的反差。
而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一个名为“清算名单”的文档。
文档以表格形式清晰罗列着信息,每一行都代表着一个被终结的生命。
七名受害者的姓名、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赫然在列。
但真正赋予这份名单以恐怖意义的,是紧跟在每个受害者信息后面的“裁定罪名”一栏:
· 李姊壬(退休教师):
罪名:“目睹幼童跌倒未施援手,反为自保踩踏而过。”(附有一份模糊的、据称是来自当年某位匿名幸存者的证词描述)
· 王舍孔(程序员):
罪名:“慌乱中违规操作紧急制动,导致‘奇幻飞车’项目侧门无法开启,间接造成十余名儿童被困。”(旁边标注了其操作员身份和当年的内部调查摘要)
· 赵小雨(平面设计师):
罪名:“利用其父是遇难者家属代表的身份,夸大损失,骗取高额赔偿金用于奢侈消费。”(附件是一些消费记录和赔偿金到账记录的截图)
· 张品岸(第一受害者):
罪名:“作为现场保安班长,火灾初期擅离职守,前往安全区域自顾逃生。”(附有对其同事的走访记录片段)
· ……
每一桩“罪名”都对应着梁静姝内心深处对那场悲剧的一种特定解读,一种她单方面认定的、不可饶恕的“罪孽”。
她不仅扮演了审判者,还自行充当了检察官和陪审团,依据的可能是真实的碎片,也可能是她扭曲想象拼凑出的“事实”。
文档中甚至还标注了每位受害者的“执行状态”,七个名字后面,都打着冰冷无情的“已净化”标记。
铁证如山!
老王立即将初步发现向陆珩汇报。
陆珩、苏棠、林静、陈默等人迅速聚集到技术科大屏幕前。
看着那一行行冷静记录着谋杀设计与实施过程的文件,以及那份充满主观偏执的“清算名单”,整个房间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苏棠紧咬着下唇,脸色苍白,目光死死盯住那些动物实验报告,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那些在声波触发下痛苦死去的生命。
林静则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道:
“偏执型人格障碍伴随严重的自义感……她将自己女儿的死亡神圣化,并将所有不符合她‘完美牺牲’叙事的行为都视为亵渎,必须清除。”
陈默看着名单上那些被罗织的“罪名”,拳头紧握,既愤怒于凶手的残忍冷酷,也懊恼自己当初险些被周永昌那条假线索引入歧途。
陆珩站在屏幕前,身形挺拔如松,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风暴在凝聚。
他静静地看完了最关键的证据摘要,目光在那份“清算名单”上停留了足足一分钟,仿佛要将每一个名字和那些荒诞的“罪名”都刻入脑海。
然后,他猛地转过身,动作利落而决绝,声音不高,却带着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力量,清晰地传遍整个房间:
“申请逮捕令和搜查令。”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队员,最终沉声下令:
“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