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鹭岛的海水,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滋养生命的丰富养分。林凡的生活节奏愈发舒缓,他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陪伴和内心的修炼。
清晨,他不再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而是在海浪声中自然醒来。他会先到母亲房间,陪着护工一起,用温热的毛巾为母亲擦脸、洗手,动作轻柔。林月的气色越来越好,有时会在林凡为她按摩手指时,回以一个极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握力。这点滴的进步,是林凡每天最大的动力。
早餐后,他习惯在面海的书房里练字。苏晚晴为他挑了一方上好的端砚和一套狼毫,墨香混着海风,让人心神宁静。他临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笔锋从最初的浮躁,渐渐沉凝下来。苏晚晴有时会悄悄进来,为他添茶,或静静站在一旁看一会儿,目光温柔。
“你的字,有筋骨了。”一日,她轻声点评。
“心静了,字就稳了。”林凡搁下笔,握住她的手,“有你在一旁,心更容易静下来。”
苏晚晴脸颊微红,笑意从眼底漾开。他们的感情,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如陈年佳酿,愈发醇厚。婚事,成了心照不宣的期待,只待一个最水到渠成的时机。
叶清音成了家里的常客。她的“清源环保”技术攻关取得突破,首个示范项目成功落地,她整个人都散发着自信的光彩。周末,她常带着最新的实验数据或行业报告来与林凡讨论,但话题不再局限于商业,会扩展到最新的科技动态、甚至哲学思辨。林凡欣赏她清晰的逻辑和专注的热情,两人像默契的同行者。有时讨论到深夜,她便留宿在客房,第二天早上,还会兴致勃勃地跟着苏晚晴学做精致的广式早茶,虽然常常手忙脚乱,却为家里增添了更多欢声笑语。
楚月依旧行踪不定,但每次休假,总会像一阵风似的出现。她来了也不客气,有时是拖着林凡去海边晨跑,美其名曰“防止资本家体质下降”;有时是带来一些市面上难寻的新鲜食材,嚷嚷着要露一手“楚氏私房菜”,结果往往需要苏晚晴笑着去“救场”。她大大咧咧的性格,像一块磁石,总能活跃气氛。一次饭后,她看着林凡细心为林阿姨修剪指甲,苏晚晴和叶清音在厨房一边说笑一边洗碗,忽然感叹道:“林凡,你这儿真像个避风港。” 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和柔软。
秦雪见则像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暖流。她定期来为林月做理疗,手法愈发精进。在她的建议下,林凡在庭院里开辟了一个小小的中药圃,种上了安神助眠的合欢花、宁心静气的百合等。秦雪见来时,总会细心打理这些药草,并教林凡和苏晚晴如何采摘和简单炮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混合着海风的咸鲜,成了这个家独特的安宁气息。一次,林月在秦雪见的针灸下,喉间发出了一个极其轻微的、类似“啊”的音节,虽然短暂,却让在场所有人激动不已。秦雪见眼中闪着泪光,紧紧握住了林凡的手,那一刻,无需言语,所有的感激与欣慰尽在不言中。
林凡细心经营着这与众不同的“家”。他记得每个人的喜好:苏晚晴偏爱清淡的潮州菜,叶清音喜欢钻研咖啡拉花,楚月无辣不欢,秦雪见则钟情养生汤羹。家里的餐桌上,总是能兼顾各方口味,热闹又温馨。他还特意改造了一间面向大海的静室,铺上榻榻米,放置了茶具和香炉,供大家冥想、品茶或只是静静地看海。
他的商业帝国仍在稳健发展,但他已很少事必躬亲,更注重战略布局和人才培养。他将更多利润投入到了“林月脑科学研究中心”和“远航乡村振兴基金”,前者致力于攻克脑部疾病,后者则实实在在地改善着偏远地区的生活。财富于他,不再是复仇的武器或炫耀的资本,而是守护温暖、传递善意的工具。
一天傍晚,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色。林凡、苏晚晴、叶清音、楚月和秦雪见难得齐聚在露台上。林月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盖着薄毯,安静地看着远方。桌上摆着精致的茶点和水果。
楚月讲着警队的趣事,逗得大家发笑。叶清音分享着最近参加国际环保论坛的见闻。秦雪见则轻声介绍着新发现的一种安神香囊的配方。苏晚晴挨着林凡坐着,不时为林月拢拢鬓角的碎发。
林凡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巨大的平静和幸福感。这些优秀的女性,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各自闪耀,又共同照亮了他的世界。他们之间,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情感纠葛,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欣赏、信任与支持的羁绊。他珍惜她们每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
“等妈妈再好一些,”林凡忽然开口,声音温和而坚定,“我们一起去旅行吧。不去很远,就先在国内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
大家都安静下来,看向他。
“好!”苏晚晴第一个响应,眼中充满期待。
“我负责做攻略!”叶清音跃跃欲试。
“那我得申请调休了!”楚月笑道。
秦雪见温柔地点点头:“林阿姨多接触不同的环境,对她的恢复也有好处。”
海风轻柔,夕阳的余晖洒在每个人身上,温暖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