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的晨光透过防弹车窗,为车内镀上一层冷冽的金边。脱离了“创新谷”区域的紧张氛围,苏晚晴和叶深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开始冷静评估此次行动的得失。身体上的疲惫与精神上的冲击逐渐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控局面的冷静。
存储设备中的数据被第一时间多重备份,并由影梭带领的团队进行初步解密和分类整理。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他们成功获取了“镜像计划”大量核心实验数据、失败记录、以及试图破解苏正宏“意识锚点”结构的全部失败尝试,这些是无可辩驳的铁证;忧的是,关于文先生真实身份、“诺亚生命”最高层架构以及他们最终极目标的直接信息,依旧隐藏在更深的迷雾中,获取的数据里只有一些残缺的代号和加密的通讯记录。
“他们像章鱼,我们斩断了一条触手,但主体依旧隐藏在黑暗的深海。”苏晚晴看着初步分析报告,语气平静。她并未感到失望,这本就在预料之中。真正的对手,不可能将所有的秘密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与此同时,另一个消息传来——处于严密监护下的林薇薇,生命体征急剧恶化。多次强行精神干预和粗暴实验的后遗症全面爆发,她的意识如同风中残烛,在短暂的、回光返照般的清醒后,迅速滑向了不可逆转的崩解。
苏晚晴在隔离病房外,透过观察窗,看到了林薇薇最后的样子。她不再是那个工于心计的绿茶闺蜜,也不是那个在废弃工厂里狂躁的怪物,只是一个蜷缩在病床上、眼神彻底空洞、对外界失去一切反应的躯壳。医疗监测仪上,代表脑电波的曲线逐渐变得平坦,最终,化为一条冰冷的直线。
她死了。带着被强行植入的指令、破碎的记忆、以及那份至死未消的、对苏晚晴的怨恨,彻底离开了这个世界。
苏晚晴静静地看着医护人员进行最后的流程,心中五味杂陈。仇恨的对象之一,以这样一种悲惨而荒诞的方式落幕,她并没有感到预想中的快意,反而有一种物伤其类的苍凉。林薇薇是咎由自取,但她同时也是文先生和“诺亚生命”罪恶行径的直接受害者。
“处理好她的后事,隐秘进行。”苏晚晴对负责人吩咐道,声音有些低沉,“她脑子里的那些东西(指令碎片和实验痕迹),尽可能提取并保存下来,这也是证据链的一部分。”
林薇薇的死亡,像是一个信号。苏晚晴决定,不再等待,开始让手中的“灰烬”溅射出第一颗“火星”。
她并没有选择直接将证据公之于众,那会打草惊蛇,也可能引发不可控的舆论风暴和法律扯皮。她选择了更精准、更具威慑力的方式。
几天后,数个与“诺亚生命”存在隐秘合作或投资关系的境外空壳公司、以及几位在学术界为“镜像计划”提供过理论背书的“专家”,同时收到了匿名的邮件。邮件内容并非完整的证据,而是经过精心剪辑的、足以让他们身败名裂、面临严重法律后果的“样本”——包括他们与“诺亚生命”的资金往来记录(部分)、涉及非人道实验的会议纪要片段,以及林薇薇意识碎片中提到的、与他们相关的指令片段。
同时,一段经过处理的、关于“镜像计划”失败核心原因(无法复制意识锚点)的技术分析报告,被巧妙地“泄露”给了几个与“诺亚生命”存在竞争关系的、同样致力于前沿科技的大型跨国企业或研究机构。
苏晚晴的目的很明确:从外部瓦解“诺亚生命”的同盟与合作网络,引发其内部的猜忌与恐慌,同时,借竞争对手之手,给对方施加更大的压力。
效果立竿见影。
首先是在某些隐秘的金融圈和学术圈内,开始流传关于“诺亚生命”进行危险且违背伦理实验的传言,其信誉度急剧下降,几个重要的合作项目陷入停滞。
紧接着,文先生那边似乎出现了内讧的迹象,影梭监控到“诺亚生命”几个已知的备用通讯频道内,出现了激烈的、加密等级的争吵。
而最直接的反应,来自周慕深。他再次通过那个隐秘渠道,发来了一条极其简短的信息:
“火星已见,小心燎原。风向将变。——Z”
他在提醒她,反击已经开始产生效果,但也要小心对方狗急跳墙。而“风向将变”,似乎预示着,文先生那边,或者整个局势,即将有新的、未知的变化。
苏晚晴站在安全屋的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一无所知的人群。她点燃了第一把火,成功地让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感到了灼痛。
但她也知道,这只是开始。被激怒的野兽,往往更加危险。下一轮的交锋,或许将不再是阴影中的渗透与窃取,而是更直接、更激烈的碰撞。
她握紧了父亲留下的、那枚承载着“约束”协议的芯片。是时候,为这场漫长的斗争,准备最终的舞台了。火星既已溅出,她要的,是烧尽一切阴霾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