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喧嚣渐渐沉淀,庞庄村的各项核心工程相继步入收尾或稳定运行轨道。万平米智能温室进入最后的系统联调,马勃菌规模化生产的菌种扩繁有序进行,“田园共创驿站”的首批居民已基本安顿下来,社区氛围日益融洽。王龙飞和李静在欣慰于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并未停下脚步。他们的目光,从农庄自身的边界,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庞庄村整体的生活环境与基础设施。他们深知,农庄的发展离不开村庄这片土壤的滋养,反哺村庄,提升整体面貌,既是责任,也是农庄长远发展的基石。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清晰的财力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整合之上。
一、 精打细算:一场关乎未来的财务盘点
一个周一的上午,农庄办公室内气氛严肃。小孙将最新整理的财务报表投影在幕布上,王龙飞、李静、赵大虎、张小梅等核心管理层齐聚一堂,进行年中资金状况深度盘点与发展规划会议。
“飞哥,静姐,各位,”小孙推了推眼镜,语气清晰而沉稳,“我先汇报一下截止目前的财务状况。上半年,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核心农产品销售和旅游体验收入,得益于品牌溢价和游客量增长,总收入同比保持稳定增长,现金流健康。”
他话锋一转,指向图表上的支出部分:“但是,上半年我们的资本性支出非常集中。万平米温室项目投入了最大头,驿站一期建设、婚纱基地配套、以及马勃菌项目的先期投入,也占用了大量资金。目前,我们的账面流动资金相对紧张,但尚未出现风险,主要得益于去年底的利润积累和部分项目的分期付款安排。”
王龙飞凝神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也就是说,家底还有,但像上半年这样大规模、多项目并行的投资模式,下半年必须更加审慎。我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李静点头补充:“而且,不能只考虑农庄内部。庞庄村是我们的根,村里的基础设施、环境面貌,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居民生活质量,也影响我们‘本味’品牌的整体形象。是时候考虑为村里做点实实在在的改善了。”
二、 聚焦痛点:村庄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提升契机
会议的重点转向了庞庄村本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梳理着村庄目前最亟待改善的环节:
* 河道景观缺失: 流经村东的庞庄河,是村庄的血脉,但多年来缺乏维护,河道两岸杂草丛生,部分边坡有水土流失迹象,缺乏绿化和休憩空间,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远未开发。
* 桥梁安全隐患与风貌不佳: 村内连接两岸的三座主要桥梁(一座石拱桥,两座水泥板桥),建造年代久远,虽然主体结构尚可,但护栏老旧,桥面破损,缺乏照明,既存在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风貌。
* 公共空间不足: 除了村委会前的小广场,缺乏可供村民和游客休闲、交流的优质公共空间。
“尤其是河道和桥梁,”赵大虎最有发言权,他常年穿梭在村里,“下雨天河边路滑,晚上过桥黑灯瞎火的,老人孩子都不安全。要是能把河边收拾出来,桥修结实点、好看点,咱们村立马能上个档次!”
张小梅从游客角度补充:“很多游客反馈,村里自然风光好,但缺乏‘精致感’。如果河道变成景观带,桥梁成为打卡点,绝对能提升吸引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三、 谋划蓝图:“绿脉·虹桥”村庄提质计划
基于讨论,一个清晰的村庄环境提质计划雏形在王龙飞和李静脑中形成,他们将其命名为 “绿脉·虹桥”计划。
* “绿脉”工程: 指对庞庄河约1.5公里流经村域段进行生态化、景观化整治。包括:清理河道垃圾、加固部分边坡、沿岸种植乡土树种和观赏花卉、铺设亲水步道、设置休息长椅和景观灯。目标是打造一条贯穿村庄的生态廊道和休闲景观带。
* “虹桥”工程: 指对三座村庄桥梁进行安全加固和风貌提升。包括:检测桥梁结构安全、更换加固护栏、重新铺装桥面、安装具有乡村特色的路灯和装饰(如藤蔓植物、特色标识)。让老桥焕发新生,成为连接两岸、兼具功能与美感的“彩虹之桥”。
四、 破解难题:创新思路筹措资金
计划是美好的,但钱从哪里来?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全部由“本味”出资,压力巨大,也非长久之计。王龙飞提出了多元化资金筹措思路:
“这个事,我们不能大包大揽,要‘四两拨千斤’。我们的角色是发起者、推动者和部分投资者,更要积极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和激发村民参与。”
他具体阐述道:
1.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这是关键!河道治理、桥梁安全属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范畴,县里的农业农村局、水务局、交通局、文旅局,甚至乡村振兴局,都可能有针对性的项目资金。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计划包装成一个符合政策导向、具有示范效应的正式项目,主动去对接,争取纳入他们的项目库,获得以奖代补、专项补贴等形式的资金支持。”
2. “本味”引导性投入: “我们农庄可以出一部分启动资金和设计规划费用,体现我们的诚意和决心,也为申请上级资金做好前期准备。比如,先请专业团队做出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和预算,这样去跟部门谈,更有说服力。”
3. 鼓励村民共建共管: “这事最终受益的是全村人。我们可以通过合作社和村委会,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设和后期的维护管理,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围,减少现金支出。”
4. 探索引入社会资本: “后期,如果景观打造好了,可以探索与专业运营公司合作,开发一些水上休闲项目或夜间灯光秀等,引入社会资本,实现可持续运营。”
李静非常赞同这个思路:“对!我们要善于‘借势’。把村里的需求和我们的规划,与上级政府的政策方向结合起来。这不是单纯的公益投入,而是提升整个区域价值、造福多方的事情。我们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项目书的撰写和与县里各部门的沟通对接。”
五、 立即行动:从调研到对接的务实步伐
思路既定,团队立刻行动起来:
* 实地勘测与方案初步设计: 王龙飞、李静带着赵大虎、李强,邀请了一位相熟的园林设计师和一位水利工程师,沿着庞庄河徒步勘察,测量桥梁数据,拍摄现状照片,记录下每一个需要整治的节点。他们与专家初步讨论了生态护坡的选材、绿植配置、步道线路、桥梁加固方案和风貌设计意向,形成了初步的规划构想和投资估算。
* 精心撰写项目建议书: 李静和张小梅牵头,根据勘察结果和政策文件,开始撰写 《庞庄村“绿脉·虹桥”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建议书》 。建议书详细阐述了项目背景、现状问题、规划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并重点突出了项目的预期效益:改善民生安全、提升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点,完全契合当前的政策导向。
* 主动对接政府部门: 王龙飞凭借近年来积累的人脉和“本味”形成的良好声誉,开始主动与县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初步沟通,预约正式汇报时间。他带着项目建议书(草案),以谦虚学习的态度,征求各部门的意见,了解项目申报的流程和关键点。
六、 展望:共同缔造更美的家园
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再次来到庞庄河边,看着略显杂乱的河岸和斑驳的老桥,心中充满了期待。
“等这里变样了,村民们茶余饭后可以来散步,游客可以来拍照,孩子们有了更安全玩耍的地方。”李静憧憬道。
“嗯,”王龙飞点头,“这事做成,意义不比我们建一个温室小。它能让整个庞庄村受益,能让‘本味’的品牌更有温度,也能探索一条村企合作、共建美丽乡村的路子。当然,难度也不小,关键是争取到上面的支持。”
资金的压力依然存在,但一条更加清晰、更具社会价值的路径已经铺开。从聚焦内部发展到反哺村庄环境,王龙飞和李静的视野和格局再次提升。庞庄村的这个夏天,不仅在孕育着产业的硕果,更在谋划着家园面貌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