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的苏醒,如同给精密的机器注入了澎湃的原始动力。他几乎是以一种蛮横的姿态对抗着医疗团队的保守方案,在确保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的前提下,将康复训练的量提到了极限。他那标志性的、如同重型机械运转般的脚步声和粗哑的号子声,再次回荡在避难所的维修车间和训练场,无形中驱散了弥漫在部分人心头的那丝劫后余生的颓靡。
“快!快!没吃饭吗?这点重量还不如我躺了几个月长的锈!”他拄着一根临时充当拐杖的合金梁,对着正在给新锻造的舰体装甲进行安装测试的工程团队吼道,尽管他自己还需要扶着东西才能站稳。
没有人抱怨,反而都憋着一股劲。铁砧的回归,象征着这个团队最坚韧的脊梁未曾折断。
与此同时,对地底古老共鸣器的研究转向了更务实的方向。在隼的统筹下,一个庞大的观测阵列被建立起来,无数高精度的传感器被布置在共鸣器周围乃至整个行星地表,昼夜不停地记录着其能量波动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林风则成为了这项研究的核心。他长时间静坐于共鸣器中央,不再试图去“驾驭”或“复制”那股力量,而是让自己彻底沉浸其中,像一块海绵,吸收、理解那浩瀚而古老的“存在”韵律。他与共鸣器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微妙的、超越语言的联系。他体内的三钥之力在这种环境下变得愈发精纯、凝练,如同被反复锻打的精钢,去除了杂质,只留下最本真的“锚定”特性。那块污染伤疤虽然依旧存在,却仿佛被包裹在了一层坚韧的、由纯粹“存在”之力构成的琥珀中,再也无法兴风作浪。
数周后,研究成果开始显现。
一份全新的、基于古老共鸣指引的导航参数库被初步建立。这套参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坐标,而更像是一系列复杂的、与宇宙底层时空结构共振的“和弦”。当舰船的导航系统按照这些“和弦”调整超空间引擎的频率时,理论上能够更平滑地“滑入”时空的褶皱,减少能量损耗,降低遭遇不可测风险的概率,并更精准地指向“维度褶皱交汇点”的大致方向。
“理论模型通过验证,模拟成功率提升百分之四百。”隼向林风汇报时,一向冷静的脸上也难掩一丝激动,“但这需要舰船的能量控制系统和超空间引擎具备极高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那就改造它们。”林风的回答简洁而有力。
整个避难所的资源,开始向舰队的全面升级倾斜。
冶炼厂的炉火燃烧得更加炽烈,利用本地高纯度矿石和部分从“坚盾号”残骸回收的稀有材料,新的合金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合金不仅强度更高,对能量的传导性和稳定性也远超以往。
在铁砧近乎严苛的监督下,幸存的“希望级”护卫舰和“哨兵”节点本身,开始经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改造。旧的、受损的能量管线被替换,引擎喷射口被重新设计和加固,能量核心外围加装了基于对共鸣器研究而设计的“谐波稳定器”。舰体装甲也采用了新的合金和结构,并在关键部位蚀刻了微缩化的、模仿共鸣器几何符号的能量导流纹路,以期在实战中能更好地偏转或分散类似“同调者”那样的法则攻击。
整个避难所如同一座巨大的、为星舰赋予新生的工厂。火花四溅,机械轰鸣,能量流动的嗡鸣声日夜不息。每一个人都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经过“星尘淬火”的舰船,将是他们前往“交汇点”,面对未知挑战的唯一依仗。
林风偶尔会走出地底,站在环形山的边缘,俯瞰着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淡紫色的天光下,修复一新的舰船如同休憩的巨兽,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远处,新建的居住区灯火通明,与星云的光芒交相辉映。
他能感觉到,一股全新的、更加凝聚的力量,正在这片曾经只充满死寂与创伤的土地上孕育、成长。这力量,源于科技的突破,源于资源的整合,更源于每一个幸存者眼中重新燃起的、名为“希望”的火焰。
铁砧拄着他的合金梁,一瘸一拐地走到林风身边,望着下方的舰船,咧开大嘴:“看着吧,指挥官。等咱们这群‘星尘里打滚出来的铁疙瘩’再开出去,非得让那帮不人不鬼的家伙大吃一惊不可!”
林风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颔首。
星尘淬火,利刃将成。当这支焕然一新的舰队再次启航时,他们承载的,将不仅仅是生存的渴望,更是一份由牺牲与领悟铸就的、向命运发起反击的决绝。
古老的航标已在意识中点亮,淬火的重剑即将破开星云。新的征程,万事俱备,只待那最后的……启航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