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伏诛,承天府光复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天下!
朝野震动,四海哗然!
自崇祯初年以来,肆虐中原、湖广近十年,屠戮无数、令朝廷束手无策的巨寇张献忠,竟然被上任不到一年的驸马督师王小伟彻底剿灭!这是继南阳大败李自成后,又一个石破天惊的胜利!
湖广、河南等地百姓欢欣鼓舞,几乎将王小伟奉若神明。酒楼茶馆,说书人立刻编出了“王督师三箭定承天”、“驸马爷夜破百万兵”等各种传奇故事。
紫禁城内,崇祯皇帝接到捷报,激动得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连声大叫:“好!好!朕之卫霍!朕之郭子仪!”欣喜若狂之下,赏赐如同流水般颁下,甚至提出要召王小伟回京,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并要加封他为侯爵!
然而,与皇帝的狂喜和百姓的欢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朝堂之上,暗流变得更加汹涌。
首辅周延儒的府邸,再次聚集了一批心腹官员。气氛凝重。
“没想到……没想到这王小伟竟如此厉害……连张献忠都……”一名官员喃喃道,语气中带着恐惧。
“厉害?是可怕!”另一人接口,“手握如此强兵,又立下不世之功,如今在军中和民间的声望如日中天!他若回京,还有我等立锥之地吗?”
“陛下还要封侯……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封王?再下一步呢?”这话已近乎大逆不道,但却说中了在场许多人心中最深的恐惧。
周延儒面色阴沉,捻着胡须,缓缓道:“功高震主,古来之大忌也。陛下如今虽喜,然心中岂能毫无芥蒂?我等身为朝廷重臣,当为陛下分忧,为江山社稷虑。”
“相爷的意思是?”
“王小伟奏请在南阳、安陆等地实行‘军屯’、‘商屯’,此乃效仿唐之藩镇,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其心叵测!”周延儒扣下一顶大帽子,“且其军中只知有督师,不知有朝廷,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对!必须遏制!”
“应立刻让其交出兵权,回京述职!”
“还需派重臣接管其军,清查其账目!”
一场针对王小伟的更大风暴,正在权力的中心酝酿。他们不仅要阻止王小伟回京获得更高封赏,更要趁机剥夺他的兵权,甚至罗织罪名。
这一切,很快通过秘密渠道传到了仍在承天府善后的王小伟耳中。
看着京城来的密信,王小伟沉默了。巨大的功勋带来的不是安宁,而是更深的猜忌和更凶险的围攻。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愤怒。
周遇吉、徐锐等将领得知后,更是群情激愤。
“督师!朝廷怎能如此卸磨杀驴!”
“若无督师,中原早已糜烂!他们安能高坐庙堂!”
“督师!不如我们……”有激进的部将甚至说出了危险的词语。
“住口!”王小伟厉声制止,“此话休得再提!我等乃大明将士,岂能做不忠不义之事!”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朝廷有奸臣作祟,蒙蔽圣听。我等更要谨守臣节,表明心迹。”
他再次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第一, 上表谦辞侯爵封赏,极力将战功归于皇帝英明和将士用命,并再次请求允许其在地方屯田,以减轻朝廷负担,言辞极其恭顺恳切。
第二, 将张献忠的首级及大量重要俘虏、缴获的玺印仪仗等,派重兵押送京师献俘,显示尊崇朝廷。
第三, 奏请朝廷选派“得力重臣”前来湖广,负责善后安抚、重建地方等事宜,主动提出交出部分行政权力,试图缓和矛盾。
第四, 加快军屯、商屯步伐,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以防万一。同时,密令讲武堂加快培养基层军官,牢牢掌握部队。
这是一场走钢丝般的平衡。既要展现忠诚,又要保存实力;既要妥协,又要坚守底线。
剿灭张献忠的巨大胜利,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宁,反而将王小推到了一个更加微妙、更加危险的境地。天下虽暂得喘息,但帝国的内部矛盾,以及王小伟个人的命运,都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
他知道,下一个回合的较量,将不再是在沙场之上,而是在那波谲云诡的庙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