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古里港的渔火在夜幕中次第亮起时,程远的帐篷里还亮着灯。他正对着电脑屏幕拼接石碑的三维扫描图,张瑜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来,杯沿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

“看这个,”程远指着屏幕上放大的碑铭细节,“波斯文的‘诸蕃会同’旁边,有个极小的船锚刻痕,和忽鲁谟斯测深锤上的纹样一样。”他放大图像,锚链的节数正好是七节,“是暗指七下西洋,郑和真的把细节做到了极致。”

张瑜把咖啡放在桌上,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泰米尔文:“当地学者说,‘友谊之证’这四个字的书法,融合了印度教的曲线美学,不是纯粹的汉文笔法。”她调出南京明故宫的碑刻对比,“你看这捺脚的弧度,明显更圆润,是入乡随俗的调整。”

帐篷外突然传来郑海峰的喊声,两人抓起手电筒跑出去。只见“潜龙三号”的机械臂正从沉船货舱里取出个青铜盒子,探照灯的光柱下,盒盖上的“郑和船队”四个字闪着幽光。

“是船队的‘贸易契约’!”郑海峰戴着手套打开盒子,里面的羊皮纸契约用汉文和古里文双语书写,“永乐四年,古里国王与大明使者郑和约定:瓷器、丝绸等价交换胡椒、宝石,永不通商税。”契约末尾的朱红印章,与碑亭青铜印的印文完全吻合,“是立碑后签订的贸易协定,《明史》说‘古里自此岁贡不绝’,根源就在这里。”

契约旁的丝绸样品让张瑜眼前一亮——南京云锦的“妆花缎”上,用金线织着阿拉伯文的“吉祥”,“是专门为古里定制的,”她抚摸着缎面的暗纹,“把对方的文字织进我们的丝绸,这种尊重太动人了。”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古里港,程远团队的无人机正沿着海岸线飞行。屏幕上,碑亭遗址、沉船位置与现代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在航拍图上重叠,像一幅跨越六百年的文明拼图。

锡兰山佛牙寺的修复现场,林新宇正指挥工人加固壁画后的石碑。当他用软布擦拭碑身的泰米尔文时,突然发现笔画里嵌着细小的红宝石粉末——与科伦坡博物馆藏的“布施碑”复制品完全不同。

“原碑是镶嵌过宝石的!”林新宇请珠宝专家检测,发现是当地特有的“星光蓝宝石”粉末,“《星槎胜览》说‘和以宝石饰碑’,果然不是夸张。”他突然注意到碑顶的莲花纹有修补痕迹,“是后来的斯里兰卡国王重镶的,这碑在他们心中早已超越了外交礼物。”

佛牙寺的藏经阁里,一卷明代汉文佛经引起了林新宇的注意。经卷末尾的题跋写着“永乐七年,郑和布施于锡兰山”,笔迹与石碑汉文部分完全一致。经卷的夹页里,藏着张“供灯清单”,用泰米尔文记录着“每日用油三升,供佛灯七盏”,与寺内出土的青铜油灯容积完全吻合。

“看这油灯的磨损痕迹,”林新宇指着灯座的包浆,“至少燃烧了二十年,是郑和离开后,当地人一直在延续他的供灯传统。”窗外的菩提树下,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临摹石碑铭文,他们的课本上印着三体碑文的插图——原来最好的传承,是融入日常的教育。

锡兰山王城遗址的排水道清理现场,程远的竹篮里已装了三十多枚箭镞。当他捡起枚刻着“神机营”的火箭时,突然注意到箭杆上的火硝残留,“是火药箭!”他比对《武备志》的记载,发现与明军装备的“飞天喷筒”箭完全相同,“《明成祖实录》说‘和军有火器’,这就是实证。”

遗址的蓄水池底,考古队员发现了批陶罐。罐内的谷物经鉴定是中国的籼稻,与云南昆阳的品种同源,“是明军携带的军粮!”程远数着陶罐的数量,正好够两千人食用三日,与“和以二千兵破王城”的记载对应。罐底的“昆阳仓”字样,让他突然想起马哈之墓出土的粮食罐——原来郑和连军粮,都带着家乡的印记。

当程远在王城的断壁上发现“止杀”二字的刻痕时,夕阳正将城墙染成金色。这两个字的笔迹与郑和布施碑如出一辙,显然是破城后所刻。他突然明白,第三次下西洋的这场自卫战,从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更多的杀戮。

苏门答刺“乱港”的红树林里,郑海峰的团队正在给沉船残骸做防腐处理。当他用内窥镜检查船舱时,发现了个暗格——里面的《苏门答刺风土记》详细记录着当地的习俗:“男子善使弯刀,女子戴金环,婚俗以槟榔为聘”,每段描述旁都有郑和的朱笔批注,“可借鉴其弯刀技法”“以丝绸换金环,利厚”。

“是他的考察笔记!”郑海峰放大批注中的“剿乱不剿民”字样,墨迹较深,显然是反复书写的重点。笔记的最后一页画着幅“引水图”,标注着苏门答刺港口的暗礁位置,与《郑和航海图》的“苏门答刺国针路”完全吻合。

红树林边缘的土着村落里,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地拿出个青铜烟盒。盒盖的“郑”字印章与沉船兵器上的标记相同,老人用当地土语说:“祖辈传说是中国将军留下的,他帮我们赶走了强盗,还教我们挖井。”郑海峰测量烟盒的金属成分,发现与明军军用水壶属于同一批铸造——原来历史的记忆,真的能在民间流传六百年。

柯枝“封山碑”的保护棚搭建完成时,张瑜正在核对碑文的拓片。当她把波斯文翻译稿与《明会典》对照时,发现了处有趣的细节:碑文中“疆界”的波斯文译法,特意避开了带有“臣服”含义的词汇,改用“友好分界”的中性表述,“是郑和特意叮嘱的翻译细节,太懂外交辞令了。”

柯枝的香料市场里,一个摊位的木秤引起了张瑜的注意。秤杆的“大明工部制”字样已模糊,但刻度与古里港出土的天平完全一致。摊主笑着说:“这是祖上传下的‘郑和秤’,用它称香料,童叟无欺。”张瑜看着秤砣上的磨损痕迹,突然想起《瀛涯胜览》“和立市规,至今遵守”的记载——原来最好的规则,是能被世代认可的公平。

柯枝王宫遗址的壁画修复现场,一幅“郑和赐印图”渐渐显形。画中的郑和身着明代官服,却戴着当地的金冠,国王则穿着融合了明式补子的长袍。画师在两人脚下画了条线,线两侧的花卉一边是中国牡丹,一边是印度莲花,“是平等的象征!”张瑜比对壁画的颜料成分,发现使用了中国的朱砂与印度的靛蓝,“连颜料都是融合的。”

忽鲁谟斯“码头遗址”的探方里,林珊的手铲碰到了块方形物体。当她拂去浮土,一块“永乐通宝”的母钱突然露出——钱范上的“宝”字最后一点是圆点,与流通铜钱的方点不同,“是未发行的样钱!”她比对《钱录》的记载,发现与“郑和专用贸易钱”的描述完全一致。

码头的货栈遗址里,一批明代丝绸残片被密封在陶罐中。经检测是南京的“库缎”,但织法中加入了波斯的“纬锦”技法,“是为当地定制的‘中西合璧缎’!”林珊在残片上发现了个针孔标记,与古里港沉船的丝绸完全相同,“是同一批货物,分运到了不同港口。”

忽鲁谟斯博物馆的馆长给林珊看了本家族档案,其中记载着“永乐十九年,中国使者郑和与我祖交易,以瓷器百件换乳香千斤,约为永久之契”。档案附带的交易账本,用汉文和波斯文双语记录,与码头出土的“贸易天平”砝码重量完全对应,“是第六次下西洋的贸易延续!”

当林珊在码头的灯塔基座上发现“郑和到此”的刻痕时,夕阳正沉入波斯湾。这四个字的笔画里还残留着红色的珊瑚砂,显然是离开时所刻。她突然想起那幅星图,中国的北斗与阿拉伯的大熊座在图上共用一根轴线——原来真正的导航,是找到不同文明的共通之处。

长乐“太平港”的天妃宫重建工地上,程远的团队正在清理地基。当洛阳铲带出片彩绘陶片时,他立刻认出是明代“天妃像”的残片——陶片上的天妃衣袂飘飘,手里却托着个阿拉伯式的香炉,“是融合了伊斯兰元素的天妃像!”他比对《天妃灵应之纪》碑的记载,发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曾重修天妃宫,“是特意为船队中的穆斯林船员所塑。”

太平港的“航标塔”遗址里,一块明代青铜“量天尺”被发现。尺上的刻度同时标注着中国的“丈”与阿拉伯的“腕尺”,“是跨文化的测量工具!”程远用它测量遗址的柱洞间距,发现与宝船的吃水深度完全匹配,“是为停泊宝船专门校准的。”

在长乐的“郑和纪念馆”里,一位姓郑的老人拿出了祖传的《航海日记》。日记的作者是他的先祖郑义,曾随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其中记载着“宣德八年,和公在古里染疾,仍校阅船队”,与《明史》“郑和卒于古里”的记载吻合。日记的最后一页,画着幅简易海图,标注着“从古里到南京”的航线,旁边写着“公嘱:若吾不返,将此图献于朝廷”。

“看这海图的针路,”程远指着“壬丙针”的标记,与忽鲁谟斯出土的罗盘完全相同,“是他最后的航海指令。”老人说,先祖郑义回来后,每年都要在七月六日(郑和返京日)焚香祭奠,这个传统延续了十六代,“原来历史的记忆,真的能穿越六百年。”

盗墓者王奎在古里接受审判时,程远带着《舶货账》出席了庭审。当法官展示王奎团伙盗掘的瓷片时,他指着上面的缠枝莲纹说:“这些纹饰里藏着郑和的理念——不同文明可以像藤蔓一样相互缠绕,共同生长。”王奎在最后陈述时说:“我现在才明白,那些沉船和石碑里的,不是黄金,是比黄金更珍贵的信物。”

古里国际研讨会的闭幕式上,程远和张瑜、郑海峰、林新宇及林珊共同展开了复原的《郑和航海图》。当投影仪将七次下西洋的航线叠加在现代世界地图上时,全场响起了掌声——那些六百年前的航迹,如今大多已成繁忙的国际航线。

“从第一次到第七次,”程远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郑和用二十八载证明:航海的真谛不是抵达远方,而是让远方不再遥远。”他指着屏幕上重叠的航线,“这些航迹像一条条纽带,把不同的文明系在了一起,而我们今天的考古,就是重新擦亮这些纽带。”

张瑜展示了那块三体石碑的复制品,三种文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这方石碑告诉我们,尊重差异才能真正相通。”郑海峰播放了古里沉船与现代货轮同框的照片:“从木船到巨轮,改变的是船的大小,不变的是交换的渴望。”

林新宇的ppt最后定格在佛牙寺孩子们临摹碑文的画面:“最好的遗产,是让年轻一代继续书写友谊。”林珊则展示了永乐通宝与现代人民币的对比图:“从铜钱到数字货币,贸易的形式在变,但公平的原则从未改变。”

当研讨会结束的钟声响起时,印度洋的浪涛正拍打着古里港的防波堤。程远站在重建的碑亭下,望着夕阳为三体石碑镀上金边。他想起在各地考古时发现的那些细节:郑和的“止杀”刻痕、供灯的延续、贸易秤的传承……原来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瞬间,而是由无数个尊重与理解的细节组成。

回程的航班上,程远的笔记本里夹着片从古里带来的菩提叶。叶脉的走向像极了郑和船队的航线图,在晨光中泛着生命的光泽。他知道,这场跨越六百年的考古之旅还未结束——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些航迹,郑和的故事就永远不会落幕。

而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石碑、沉船、经卷、铜钱……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遗存,而是一个个等待被倾听的故事。当我们读懂这些故事,就会明白:真正的诸蕃要会,从来不是地理上的交汇,而是人心的相通。这或许就是郑和留给世界最珍贵的礼物——一份跨越时空的邀请函,邀请所有文明,在理解与尊重中,共赴一场永不落幕的相会。

古里港的季风带着新一季的雨水来临时,程远团队的临时实验室里,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的“对话”。张瑜将古里石碑的波斯文铭文输入翻译软件,屏幕上跳出的译文与六百年前郑和随员马欢的《瀛涯胜览》记载几乎重合——“诸蕃于此会同,交易而不相欺”。

“看这个词,”张瑜指着波斯文的“会同”,“马欢意译为‘共集’,但原词有‘平等相聚’的含义。”她调出南京明故宫的外交档案,“朱棣给郑和的敕谕里写‘待诸蕃以礼’,看来这种平等观念是贯彻始终的。”

实验室角落的恒温箱里,存放着从古里沉船提取的丝绸样本。郑海峰正用光谱仪分析丝线成分,突然指着屏幕上的峰值曲线:“里面掺了印度的棉花纤维!”他比对《天工开物》的记载,发现是“丝棉混纺”工艺,“是为适应热带气候改良的面料,郑和船队连衣着都考虑到了当地环境。”

沉船的龙骨缝隙里,一枚铜制“船票”被清理出来。票面上“清和号”的船名与龙江船厂档案完全一致,背面却用古里文写着“乘客张三,携瓷器十件”,“是船队允许蕃商搭乘的凭证!”程远数着船票上的舱位编号,发现与《前闻记》“船分上下舱”的记载对应,“原来宝船不仅载货,还兼做‘国际航班’。”

当程远在船票边缘发现“免税”二字时,窗外的古里港正泊着艘中国货轮。现代起重机的吊臂与六百年前的宝船桅杆在暮色中重叠,他突然明白,所谓“诸蕃要会”,从来不是静止的港口,而是流动的文明长河。

锡兰山佛牙寺的修复车间里,林新宇正用显微镜观察石碑上的颜料层。当他放大泰米尔文“佛陀护持”的“护”字时,发现颜料中混着细小的珍珠粉末——与科伦坡博物馆藏的“郑和布施珍珠”成分完全相同,“是用贡品珍珠研磨的颜料,太奢侈了!”

寺内的古井里,抽水机带出了批明代陶器。其中一个陶碗的内壁刻着“大明永乐”,外壁却画着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全景”,“是船员绘制的当地风光!”林新宇比对碗底的指纹,与沉船出土的《锡兰山日志》上的指纹一致,“是随船画师的作品。”

佛牙寺的档案室里,一卷明代《航海星图》的复制品让林新宇驻足。图上锡兰山的位置标注着“佛牙寺在北,港口在南”,旁边用朱笔写着“寺前有菩提,可作航标”,与实地考察的地形完全吻合,“是郑和船队的实用导航图!”图上的星象标注同时用了中国的“宿度”与阿拉伯的“黄经”,精度误差不超过半度。

当林新宇看到当地僧人用传统方法修补壁画时,突然注意到他们使用的粘合剂——糯米汁混合当地树胶,与石碑的砌筑工艺完全相同。“是郑和带来的技法传承!”老僧人笑着说:“祖辈说,中国使者教我们用糯米汁修寺庙,能抗海风。”原来最好的文化交流,是把技艺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锡兰山王城遗址的祭祀坑清理现场,程远的毛刷扫过一尊青铜雕像。雕像的上半身是明代武官,下半身却是锡兰样式的裙裾,手持的盾牌一面刻着“大明”,一面刻着“狮徽”,“是中西合璧的战神像!”他比对铭文,发现是“永乐九年,锡兰新王所铸”,正是郑和扶立的贤王后裔,“是新王对和平的象征表达。”

遗址的粮仓里,一批碳化谷物让程远惊喜——中国的小米与当地的薏仁混合存放,储存方式用了云南的“高架仓”技法,“是明军与当地人共同储存的粮食!”他数着粮仓的柱洞,发现采用了明代“四柱三间”的结构,却用了当地的铁木,“是建筑材料的融合。”

王城的断壁上,程远发现了处有趣的刻痕:汉文的“郑和”与锡兰文的“朋友”并排刻着,深度相同,显然是同一时间所刻。“是破城后百姓补刻的,”程远抚摸着风化的石面,“他们分得清侵略者与正义之师的区别。”夕阳下,这处刻痕在残垣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

苏门答刺“乱港”的土着集市上,郑海峰被一个卖木雕的摊位吸引。摊主手里的“宝船模型”虽然粗糙,却准确刻着九根桅杆,船帆上还画着“郑”字旗,“祖辈传下来的样式,说是‘带来和平的大船’。”郑海峰比对模型的比例,发现与“清和号”的船型数据完全一致,“连桅杆间距都没差!”

集市旁的水井里,抽水机带出了块明代砖。砖上的“长乐窑造”戳记清晰可见,与太平港的城砖完全相同,“是郑和船队帮助挖井时运来的建材!”郑海峰测量井壁的弧度,发现与南京明故宫的水井工艺一致,“但井底用了当地的珊瑚石过滤,是技术改良。”

乱港的清真寺遗址里,一块明代瓷片嵌在墙体中。瓷片的青花图案是阿拉伯文的“清真言”,底款却是“永乐年制”,“是专门为当地穆斯林烧制的瓷器!”郑海峰在瓷片旁发现了枚铜钉,与沉船兵器舱的铜钉属于同一批次,“是船队留下的,被当地人嵌进了清真寺。”

当郑海峰看到当地孩子在沙滩上画宝船时,突然明白:所谓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故事。那些孩子或许不知道郑和的名字,但他们画的船,仍带着六百年前的桅杆与帆影。

柯枝“封山碑”前的广场上,张瑜正看着当地工匠复制石碑。老师傅手里的刻刀技法很特别——既用了中国的“双刀法”,又融入了印度的“圆刀刻”,“祖辈说,这是中国使者教的刻碑手艺。”张瑜比对复制品与原碑的纹路,发现连石屑的飞溅方向都相同,“是技法的完美传承!”

柯枝的香料仓库里,一批明代“香料秤”被整齐地挂在梁上。秤杆的“大明标准”刻度旁,用红漆标着当地的“担”“斤”,“是郑和制定的双轨度量衡!”仓库管理员笑着说:“用这秤称香料,中国商人与本地商人都放心。”张瑜看着秤砣上的磨损痕迹,突然想起《星槎胜览》“和立市规,至今遵守”的记载——原来信任,真的能被时光打磨得更醇厚。

柯枝王宫的壁画修复到“贸易图”时,张瑜发现了个细节:画中中国商人与柯枝国王击掌为誓,而不是用印章,“是入乡随俗的礼仪!”她比对《柯枝国志》的记载,发现当地以“击掌为信”,“郑和特意入乡随俗,这种尊重太动人了。”壁画的颜料里,中国的石绿与印度的赭石形成和谐的过渡,像两种文明的自然交融。

忽鲁谟斯的“香料市场”里,林珊的目光被一个老摊位吸引。摊主用的“香料研钵”是明代瓷器,内壁却刻着波斯文的“配方”,“祖辈传下来的,说是中国使者赠送的。”林珊比对研钵的造型,发现与古里沉船的“药碾”同属一套器具,“是船队的医官用来配制香料的,后来送给了当地人。”

市场旁的“古驿站”遗址,出土了批明代“通关文牒”残片。上面的“郑和关防”印章与龙江船厂的档案完全相同,旁边的波斯文批注写着“免税通行”,“是船队为蕃商发放的通行证!”林珊数着残片上的商号名称,发现有二十多家来自不同国家,“证明忽鲁谟斯确实是‘诸蕃要会’的西端枢纽。”

忽鲁谟斯的“天文台”遗址,一块明代“日晷”被清理出来。晷面的刻度同时标注着“北京时间”与“当地时间”,“是为船队校准时间用的!”林珊根据晷针的阴影推算,发现与《西洋番国志》记载的“昼夜时刻”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一刻钟,太精准了。”

当林珊在天文台的墙壁上发现“四海同春”的汉文刻痕时,夕阳正为波斯湾镀上金边。这四个字的笔画里嵌着红海的珊瑚砂与印度洋的贝壳,显然是船员们从不同海域带来的砂石镶嵌而成,“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无论身处何方,春天都会到来。”

长乐“太平港”的“宝船坞”遗址,程远的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当洛阳铲带出块船板时,他立刻认出上面的“水密舱”结构,与“清和号”沉船完全相同,“是第七次下西洋的造船遗存!”船板的榫卯处还残留着桐油,与《龙江船厂志》记载的“防腐工艺”完全吻合。

太平港的“祈风坛”遗址,出土了批明代“祈风文”残片。其中一篇的末尾写着“宣德六年,郑和率船队祈风于天妃宫,愿‘四海和平,诸蕃协和’”,笔迹与《天妃灵应之纪》碑如出一辙,“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前的祈愿。”残片的纸质经鉴定是“桑皮纸”,与古里石碑的包裹纸属于同一批,“连纸张都带着跨洋的联系。”

在长乐的“郑和故里”纪念馆,程远见到了本《郑氏家谱》。其中记载着“和公第七次下西洋前,曾归乡祭祖,言‘此行若不返,愿葬于海’”,与《明史》“郑和卒于古里”的记载呼应。家谱的夹页里,藏着张“家信”,是郑和写给侄子的,“吾虽远行,心在家乡,望汝善待乡邻,如待诸蕃。”

“看这信里的‘善待乡邻,如待诸蕃’,”程远指着这句话,“这才是他七下西洋的初心——把对家乡的善意,延伸到万里之外。”纪念馆外的闽江正向东流去,与六百年前宝船启航的方向一致,仿佛还在运送着那份跨越山海的善意。

古里港的考古现场即将结束时,程远团队在碑亭遗址旁种下了棵菩提树苗。树苗来自佛牙寺的菩提古树,是斯里兰卡学者赠送的礼物。张瑜在树苗旁埋下个时间胶囊,里面放着七次下西洋的航点土壤样本——从太仓到忽鲁谟斯,从红海到柯枝,二十种不同的泥土在胶囊里交融。

“六百年后,”郑海峰拍着程远的肩膀,“或许有人会挖出这个胶囊,像我们今天发现石碑一样,惊叹于这些泥土曾见证过怎样的相遇。”林新宇正在调试无人机,准备拍摄最后的全景图,镜头里,各国考古队员正围着三体石碑合影,不同语言的笑声在印度洋的海风里交织。

程远的目光落在石碑的“永昭万世”上,突然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不是奢求石碑永存,而是希望那种跨越文明的理解与尊重,能永远流传。当暮色为古里港披上蓝纱,他在考古日志的最后一页写下:

“从第一次到第七次,郑和用二十八载航迹告诉我们:世界的精彩,不在于彼此相同,而在于和而不同。那些沉没的宝船、矗立的石碑、流通的铜钱,不过是这场伟大实践的注脚。真正的遗产,是刻在人类文明基因里的——对未知的好奇,对他人的尊重,对和平的向往。”

日志合上时,远处的航标灯开始闪烁,与六百年前宝船的灯笼在时空中呼应。程远知道,这场跨越六百年的考古之旅结束了,但郑和开启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次不同文明的相遇里,在每一次平等尊重的对话中,在每一个相信“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心里。

骑士书屋推荐阅读:国民男神也追星朕揽天下之绝色,压宇内之不服!陪葬品之二霍朝崛起妖人道长生:修仙从发展下线开始我有一本属性天书末世开始成万界系统主宰之主让你镇守边疆,你娶了敌国女帝?洪荒:一个小修罗的成长史给神灵一点点小小的眷族震撼徒儿下山之后祸害你老婆去吧叶辰沈傲雪废柴NPC要接管世界收养幼小女帝,我当面被男主杀害僵尸:一道天雷炸我出棺徒弟在外奋斗,我在靠山宗养老洪荒九圣之太初永恒完美世界:开局融合重瞳至尊骨转乾坤之凡缘世魔兽剑圣异界纵横爹,别苟了出山吧,你真无敌了!我有刮刮卡,当个道祖没问题吧?你们不要再惹事了夭寿啦,猴王又双叒叕生子了御兽宗系统之茅厕成了我的保命神地我与天命女主们的惨烈修罗场变成怪物后开始饲养小萝莉谁让这小子升执法长老的?异界第一横炼开局调戏三圣母,观音逼我保唐僧混沌星蒙之异界入侵光之子如果可以我不想当主角天机阁:造超神体金榜,万界震惊怒指苍穹召唤神话之大秦天帝我有时空门祸害修真界玄幻:异界纨绔开局送神女骨界奇遇罗盘玄幻:签到系统到帐,我自当无敌我在科举制度下修长生玄幻自带系统,我的属性修仙人生鸿荒神体叶飞武神璀璨余晖开局拜错峰,原来我炼丹就无敌?劫心界妖魔渗透武侠,只有我拥有系统萌宝三岁半:全家争着宠!
骑士书屋搜藏榜:艾娜贝尔的魔纹工坊在异界也要是主角长生仙途:育妖养植求仙一切从遮天开始权门宠婚火影之最强通灵师掌门师叔不可能是凡人吞噬诸天钦天帝勇闯诡乐园蒸汽朋克核时代云中奇缘凤倾九歌:魔帝的妖娆宠妃木叶之大娱乐家探天问道满级魔王的漂白之路结婚当天被老婆下毒幸好系统来了有间纸扎铺神医嫡女:皇叔别乱来开局一棵树,一叶满天赋帝国时空之修订版霸血神皇兵灵战尊美杜莎之约玄生录学神红包群神魔霸体诀诸天剑帝生死谜案靠宗门系统开宗立派王妃有点闲盛梦与短歌不科学签到:我在镇妖塔苟到无敌学了心理学的我绝不会做梦与神同体,入世便已无敌全世界都是我助攻我的女帝娇妻五年后,她携三个奶团掀翻豪门复制万古我不当尾兽了天魔乱法灵气刚复苏,你就元婴了?坎坷道途玄幻修仙:仙子道侣只想贴贴从柱灭开始的诸天圆梦系统东江捉刀人逆转漫威世界的雷神开局冒充海军大将本王只手可遮天从今天开始做神魔史上最强赘婿
骑士书屋最新小说:入宗选择水灵根,总跟师姐们鬼混特工世子妃:战神黑化宠翻天囚禁我的魔主天天想喂我玄灵异界主宰收徒,我,咸鱼师尊,徒弟皆逆天凡尘神只剑狱苍穹:杨玄御兽:我的合成不科学逆潮之主玄幻:我的情绪银行满级帝女归来,开局觉醒昆仑灵最强系统传承萧凛:禹洲问道纪诸天万界之大主宰希望城主考古浮海记讨封失败?没事,我能模拟重开!从F是ma开始修仙分身互相传功,我只管破境!以身为狱:炼化万物,镇压诸天代码与魔咒变身猫娘,被萝莉控领主收养逆袭传说:大妖王天道严选,开局契约五个夫郎贴地武夫,谁教他炼剑起飞的?全家皆大佬,团宠小凤凰撩遍绝色开局核聚变词条,圣女要吸干我?灵修逆途乘风破浪攻略仙尊报错后我改嫁天道之子杀手重生之毒妃传仙君,您的坟我挖错了!剑傲川灵如意请我去修真原始人?不!我将进化为帝!全职业满级的我怎么是个牧师萝莉修仙吗?社死那种无题岁岁小不点的新书灵荒纪元手持天道穿越,点化苍生就可无敌【凤临墨庭】我的灵根是混沌!收徒万倍返还师傅我超厉害风云际会:杨仪传山海少年遥碎月接骨道恒师星际来客!只有我不在卷的世界半藏神从一人开始闯荡诸天极武神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