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伙伴们,大家晚上好呀!今天晚上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体内的“三浊”这个话题。
你们知道吗?瘀血之所以会形成,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有浊气存在哦。那么,人体里到底会有哪些脏东西呢?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宿便,但实际上呀,人体内还有比宿便更可怕的东西呢,那就是浊气和浊水,它们和宿便一起被统称为“三浊”哦。
可以说,人体健康的真正杀手就是体内的“三浊”啦!所谓的“三浊”,就是指浊气、浊水和宿便这三种东西哦。
浊气呢,是相对于清气而言的。浊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体内那些浓浊、厚重的废气啦。我们人都是靠吃五谷杂粮来维持生命的,而肚子里的浊气呢,就是五谷在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哦。所以呀,每个人的体内其实都有浊气存在的呢。
而且呀,我们的五脏六腑在经络运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浊气哦。如果我们不设法把这些浊气排出去的话,那它们肯定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的呀!湿浊若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便会沿着经络上行,导致头痛、眩晕等症状;若湿浊滞塞于毛孔,则可能引发皮炎、湿疹等皮肤疾病;当湿浊与肝火相遇时,会凝结成痰;而遇到脾虚时,又会引起腹泻。这些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带来无尽的后患,所以必须尽早将湿浊清除。
就拿胃溃疡来说吧,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这种病呢?简单来讲,就是因为胃部缺乏新鲜血液的滋养,同时又不断受到浊气的冲撞。长此以往,胃黏膜就会受到严重的损伤,进而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先将浊气排出体外,再引入新鲜血液,那么胃的溃疡面就能迅速得到修复。毕竟,新鲜血液本身就是最好的修复工具。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浊气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既然如此,那么浊气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种类变得异常丰富。然而,我们的肠胃却未必有足够的能力去运化这么多的食物。于是,那些多余的营养物质就会被当作残渣腐化酵解,从而产生浊气。浊气中蕴含着各种毒素,这些毒素就像隐藏在暗处的杀手一样,一旦浊气无法排出体外,它们就会如饿虎扑食般融入血液,然后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有的会侵入肝脏,有的会钻进肾脏,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还有一部分浊气会像顽皮的孩子一样,在身体的各个角落逗留,给气血循环带来严重的瘀堵。
然而,浊气的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同样会转化为有形的浊气。这就好比是一个情绪的加工厂,将我们的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加工成了浊气这种有害物质。
大家都知道,肝脏是生气的源头,俗话说“气大伤肝”,一点都不假。有些人总是容易生气,稍有不顺心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暴跳如雷。虽然可能身体上的这股气过一会儿就消散了,但就在您产生它的那一瞬间,一种病理症状就已经悄然“诞生”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您身上所有的不良情绪其实都是气。气这个东西,不怕它产生,就怕它堆积。一旦气在体内堆积起来,就如同被堵住的河流,迟早会引发洪水泛滥,给身体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一个人生完气之后,如果能够不去想这件事情,那么可能就会觉得没什么事了。然而,实际上,他所生的气并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在他体内的肝脏中积存下来。
有人可能会疑惑地问:“气在身体里面,我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它到底在哪里呢?”其实,气虽然看起来是无形的,但最终都会转化为有形的东西。比如说,当人生完气之后,常常会感到头晕、肚子胀,甚至胃部也会疼痛,总觉得有一股气堵在那里,让人很不舒服。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生了一肚子气”,因为肚子这一块确实会因为生气而变得胀鼓鼓的。这时候,如果用拳头轻轻地敲打一下肚子,或者推揉两下,再用手摸一摸,就会发现肚子里的气似乎被搅动了起来,然后可能会忍不住打两个嗝儿或者放个屁。这样一来,身体里的气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人也会顿时觉得十分痛快,心情自然也会随之好起来。
所以说,那些不良的情绪虽然看似无形,但最终都会变成有形的浊气,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就像古人所说的:“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也就是说,人身体内部的各种疾病,必然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人这一辈子所生的病,可以说大部分都是由这些浊气引起的。爱生气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生完气之后没有打嗝儿或者放屁。要知道,当我们生气的时候,身体内会产生一种浊气,如果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这些浊气就会不仅仅停留在肝脏里,还会在肠胃中、血管里堆积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浊气会导致血液流动变得缓慢,瘀血也会渐渐形成。而这些瘀血就像黏糊糊的胶水一样,会粘在血管壁上,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更糟糕的是,这些疾病又会反过来加重我们新的不良情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说,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牢记在心。其中,心理上的因素往往是疾病的根源,它们会从原本无形的情绪逐渐转化为有形的浊气。无论是愤怒、恐惧还是忧愁等情绪,都是如此。只不过它们在身体上停留的具体部位可能有所不同,不一定都在肝脏上,但无论在哪里,对人体都是有害无益的。
潮腻的湿热
湿热是一种特殊的体质状态,其主要特点是体内湿热交困。这种体质状态的形成与湿热内蕴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湿热内蕴主要是指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及肝胆部位。
在人体内部,水湿会阻滞气机的运行,而热邪则与水湿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这种情况下,阳热受到水湿的困阻,难以正常地在体内运行,而水湿又会受到阳热的熏蒸,导致阳气进一步受到损伤。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膏粱之变,足生大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食用那些味道厚重、脂肪多、油腻的食物,就很容易导致湿热内蕴在体内,进而容易患上疔疮之类的疾病。
此外,《读医随笔》中也提到:“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这表明湿热体质的人,其体内的湿气通常比较重,而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存在血燥热、气机不畅等现象。《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水对于人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生命之源,不可或缺。当我们饮用的水进入身体后,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首先,水会经过脾胃的运化,脾胃就像是一个加工厂,将水进行初步的处理和转化,使其能够被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然后,水会通过肺的肃降作用,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循环系统,水在体内上下循环,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身体。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的精华部分会被身体充分吸收,滋润着我们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而多余的水分则会被下输到膀胱,通过膀胱的排泄功能排出体外。这样,身体就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分平衡状态。
然而,如果水在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比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或者肺的肃降功能受阻,那么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就无法顺利排出体外,而是会停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从而产生湿邪。所谓湿邪,就是一种湿气过重的状态。
而热邪则是一种热象,通常是由于夏秋季节天气炎热、湿气较重,湿邪与热邪合并入侵人体所导致的。另外,当体内的湿邪无法及时祛除时,也可能会转化为热邪。因此,湿邪和热邪常常是相互关联、相生相伴的。
我们体内的湿热就像是一个隐藏的炸弹,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隐患。长期遭受湿热的侵袭,体湿的人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比如说,身体会感到极度的疲倦和乏力,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连动弹一下都觉得费劲。不仅如此,脸部还特别容易出油,头发也会变得油腻不堪,仿佛被一层油脂覆盖着。舌苔也会变得异常厚腻,让人感觉口腔里有股异样的味道。
除此之外,很多人在早上起床后,会发现自己有口臭的问题,这让人十分尴尬。而且,食欲也会受到影响,要么不想吃饭,要么吃完饭后感觉胃胀不适,非常难受。大便也会变得稀软、黏腻,排便时感觉特别费力,好像怎么也排不干净。
另外,如果是女性朋友的话,还可能会出现脸上长“痘痘”的情况,而且白带也会增多,颜色发黄,这也是受到湿热侵袭的表现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受到湿热的影响,但其中以30到4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最为常见。因为这个阶段在中医里被称为“土”的年龄段,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夏秋之交正好是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着五行中的“土”,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就使得湿气更加严重,从而更容易出现上述那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