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问题,如同一枚投入静水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所有现代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军、政、财三权,一人独揽,还是三司分立?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
它直接戳中了历朝历代权力结构的核心,也是所有帝王心术的终极命题。
在场的盘古局成员,无一不是精英,他们瞬间就理解了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这不仅是一个好奇的询问,更是一次试探,一次来自大唐天可汗对这个陌生而强大的后世朝廷的政治摸底。
张局长身后的秦小姐,眼神也变得格外凝重,飞快地在心中评估着不同回答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直接回答三权分立?不,那不符合国情.
回答一人独揽?那更是弥天大谎,不仅与事实不符,还会引来不必要的警惕和误判。
嬴政投来了审视的目光,他显然对这个问题也极感兴趣。
一个稳固的权力结构,是帝国长存的基石。
朱元璋抱着胳膊,冷眼旁观。
他一生都在与相权、与各种权力集团斗争,他想看看,这后世之人,是如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的。
刘邦则是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模样,饶有兴致地看着张局长,想看看这个后世的大官要怎么接招。
在万众瞩目之下,张局长却笑了。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太宗陛下,在你看来,何为天下?”
李世民显然没想到对方会把问题抛回来。
他沉吟片刻,答道:“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皆是天下。”
“说得好。”张局长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力,响彻在每个人耳边。
“在我们这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回李世民身上,用一种他们能够理解的逻辑,缓缓道来。
“我华夏之政体,非一人独揽,也非三权分立,若要强行比喻……可称之为四方共治。”
“哦?”李世民的兴趣被提了起来,“愿闻其详。”
张局长伸出一根手指:“其一,为政。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制定国策,管理民生,如同古代的宰相府、中书省。他们提出方向,规划未来。”
他再伸出第二根手指:“其二,为军。有独立的统帅,负责保家卫国,抵御外辱。军不干政,政不掌兵,各司其职,互不侵扰。”
嬴政的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军不干政?
在他看来,军队就是君王最锋利的剑,岂有剑不听从持剑者意志的道理。
张局长伸出第三根手指:“其三,为法。有独立的司法,负责裁断是非,监督百官,维护公道。上至公卿,下至庶民,违法皆要受其审判。”
朱元璋的鼻子里发出一声轻哼。
在他看来,法就是他朱元璋的家法,审判也是他一言而决,岂容他人置喙。
“那第四方呢?”刘彻忍不住开口问道,他总觉得这三者之间缺乏一个核心。
张局长的目光变得深邃,他伸出第四根手指,然后缓缓握成了拳头。
“第四方,也是最重要的一方,便是民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政、军、法三者,皆受万民监督,其权力,皆源于万民的授予,若失了民心,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回到太宗陛下最初的问题。军、政、财三权,从执行层面是分离的,各有体系。”
“但从根本上,它们又都归于一处——为这天下万民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答案。”
一番话,掷地有声。
帝王们的神情各异,都在琢磨着这番话里巨大的信息量。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他想到了魏征,想到了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臣子,又想到了自己极力压制的世家门阀。
这个四方共治的说法,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制衡却又统一,这其中的政治智慧,让他心惊。
刘邦摸着下巴,嘿嘿一笑,低声对旁边的刘秀说:“听见没,秀儿,这帮后生可比咱那时候会玩多了。”
“把话说得这么好听,其实不还是那一套,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只不过他们的拳头,叫民意。”
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
他就是最大的“民意”出身,可正因如此,他才更不相信所谓的民意。
在他看来,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平民,除了被煽动,还能有什么作为?
把国之重器交到他们手上,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嬴政的表情最为平静,但眼神中的思索却最深。
他没有纠结于权力是否分散,而是在想另一件事。
这个后世王朝,似乎找到了一种方法,将君与国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剥离。
国,不再是君主一人的私产。
这或许……才是能延续千年,愈发强盛的根源。
周墨在一旁听得恨不得当场给张局长鼓掌。
太牛了!怪不得人家当局长呢,听听人多会说话。
“好了,各位先祖。”
张局长打破了沉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车已经备好,我们路上再说。”
“今天的首要任务,是为大家的身体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一辆外表看起来和普通旅游大巴没什么区别,内部却经过了特殊防弹和信息屏蔽改装的豪华大巴车,缓缓地停在了众人面前。
随着“嗤”的一声轻响,车门自动打开。
在周墨和安保人员的引导下,帝王们依次登车。
嬴政是第一个上车的。
他步履沉稳,脸上没有丝毫的好奇或者惊讶,仿佛这只是他众多巡游座驾中的一辆。
他目光如炬,不动声色地审视着车内的一切,然后径直走到了车厢最前面,视野最好的位置坐下。
刘邦则咋咋呼呼,一上车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摸摸这,碰碰那。
“乖乖,这铁盒子跑起来,比咱的马车稳当多了吧?这座位,比龙椅都软乎!”
李世民则一上车,“此载具无需畜力,其动力来源,必有玄机。”
他已经开始从技术的角度,思考如何将这东西应用于军事运输了。
车厢内,很快就形成了几个泾渭分明的小团体。
朱元璋和朱棣,夹着朱由检坐在了车厢的最后一排,组成了大明“思过角”。
赵匡胤和赵光义,被周墨特意安排在了车的一头一尾。
两人隔着整个车厢遥遥相望,眼神在空中交锋,火花四溅,谁也不服谁。
刘彻则对车辆的启动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拉着周墨,不断地追问着。
“周先生,此物以何为食?如何点火?那驾驶之人面前的诸多圆盘,又是何用?”
周墨被他问得一个头两个大,让跟随的林逸解释了一下“内燃机”和“方向盘”的原理。
白起依旧是那个沉默的雕像。
他选了一个嬴政后面靠窗的位置,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但只要车外有任何细微的风吹草动,他的眼睛就会立刻睁开,闪过一丝骇人的厉色。
武则天和则对车内吹出的阵阵凉风赞不绝口,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
司机在得到指令后,转动了钥匙。
伴随着一声轻微的引擎声,这个钢铁巨兽,平稳地向前驶去。
就是这一下,让车上所有的古代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之前在视频中看到,跟自己亲身体会还是有区别的。
不需要牛,不需要马,甚至不需要人力去推。
仅仅是转动一把小小的钥匙,这个巨大的铁房子,就自己动了起来!
这种完全超越他们认知范围的力量,比周墨之前讲述的任何理论,都来得更加直观,更加震撼。
刘彻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看着窗外倒退的景物,喃喃自语。
“此等动力,若用于战车……若用于楼船……”
李世民则立刻追问周墨:“周先生,此物日行几里?可载重几何?所需燃料又为何物?”
朱棣更是直接,他一个箭步冲到驾驶座旁边,两眼放光地盯着司机面前复杂的仪表盘和操作杆,恨不得立刻自己上手操作。
他要回去,给他的大明造出宝船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