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墨用手机打开美圆。
“选这家,老字号,评价好……陛下,咱们尝尝后世的北京烤鸭,和您那会儿应天的做法应该不大一样。”
朱允炆坐在一旁,眼神里混杂着好奇与紧张。
他看着周墨的手指在屏幕上飞舞,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周墨便将那神器放下。
“好了,下单成功,等会儿就有人送来了。”
“这……这就成了?”朱允炆难以理解,“千里之外,传音即可订餐?”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周墨笑着解释,“咱们等着就行。”
等待的时间并不长,一阵清脆的门铃声响起,把朱允炆吓得一个哆嗦。
周墨开了门,一个穿着亮黄服饰的年轻人提着一个大大的食盒,礼貌地递了过来。
朱允炆躲在周墨身后,偷偷打量着那个送餐人。
竟真有人,能隔空听令,将珍馐美味送上门来。
打开食盒后,一股肉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客厅。
油光锃亮、色泽枣红的烤鸭被片成薄片,码放整齐。
旁边还有一碟翠绿的黄瓜条、洁白的葱丝,以及一小碗色泽浓郁的甜面酱,和一叠叠薄如蝉翼的荷叶饼。
周墨拿起一张饼,亲手示范。
“陛下,看,像这样,先抹上酱,再放上几片鸭肉,几根葱丝黄瓜,然后这么一卷……”
他将卷好的鸭饼递给朱允炆。
朱允炆接过,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
饼皮的软韧,鸭肉的酥香,酱料的甜咸,还有葱、黄瓜的清爽,无数种滋味在口中瞬间炸开。
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周墨看着笑,“陛下,您亲自试试。”
朱允炆自己动手卷了起来,动作虽然生疏,但吃相却十分优雅。
“我……我朝应天的烤鸭,多为焖炉,皮肉汁水丰盈。”
“此鸭,皮更酥脆,肉有果木之香,各有千秋,各有千秋啊!”
饭后,朱允炆看着桌上的空盒,脸上有一丝不好意思。
周墨知道,要让一个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第一步,就是让他吃好。
第二天,周墨便拉着朱允炆出了门。
“陛下,想融入这里,第一步,得识字。”
两人来到市里7层的图书大厦。
朱允炆一走进去,整个人都呆住了。
一排排高耸的书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书籍,纸张洁白,字迹清晰,封面五颜六色。
这里的藏书,比他整个皇宫里的文渊阁还要多上千倍万倍。
“这些……都是书?”他声音发颤。
“都是。”周墨点头,心中暗笑。
他带着朱允炆上楼,走到少儿区……。
“来,《幼儿拼音入门》、《看图识字三百个》、《一年级语文上册》……再来几本田字格练习册和铅笔。”
朱允炆看着周墨手里那一叠幼稚的图画书,脸上有些发烫,但更多的是一种新奇。
书店的收银员用一种古怪的眼神打量着这两个大男人,尤其是在看到朱允炆那一头用发带束起的长发时。
周墨顶着压力付了钱,面上却是一派镇定自若。
民宿的客厅,成了临时的教室。
周墨摇身一变,成了“周夫子”。
“陛下,咱们从头学,这个念 a ,嘴巴张大……”
朱允炆学的极其认真。
他自幼受的便是天下最顶级的教育,一点即通。
他端坐在沙发上上,背脊挺得笔直,只是握着铅笔的姿势,怎么看怎么别扭,像是握着一支毛笔,悬着手腕,一笔一划,力透纸背。
周墨教他写“日”,他想了想,在田字格里写下了一个“曰”。
“不对不对,”周墨哭笑不得。
“ 日 是太阳的日,中间是一横。 曰 是子曰诗云的曰,中间是短横,不一样的。”
他又指着“电”字。
朱允炆端详了半天,小声问:“此字……可是某种符文?瞧着有雷霆之势。”
周墨憋着笑,在纸上画了一个简笔画。
“您看,这是云,云里打雷,一道闪电下来,就是这个 电 字。”
朱允炆郑重地点了点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刚学会的歪歪扭扭的字,记下了“电,雷霆也”。
学习进度一日千里。
他们在民宿呆了三天,这三天周墨一直在教他怎么说大白话。
效果还不错,朱允炆最起码说话没有那么重的古人强调了。
第四天,周墨花了几千块钱,给朱允炆也买了一部手机。
“这……这神器太贵重了!”朱允炆连连摆手。
“不贵重,这是您在这里生活的必需品。”
周墨把手机塞到他手里,“我教您用。”
从解锁,到触摸滑动,朱允炆学得很快。
周墨点开了相机。
“您看这里。”
屏幕上,清晰地映出了朱允炆自己的脸。
他吓了一跳,手机差点脱手。
“别怕,这叫拍照,能把人的样子画下来。”
朱允炆慢慢凑近,看着屏幕里那个面色苍白、眼神里还带着怯懦的青年。
他伸出手,轻轻触摸屏幕上自己的脸。
“咔嚓。”周墨按下了快门。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张属于皇帝的自拍,诞生了。
他又把摄像头对准周墨,学着按了一下。
看着周墨的笑脸被定格在方寸之间,朱允炆的眼中,满是新奇。
接着,周墨帮他打开了电子书,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简易有声读物下载到了电子书App里。
朱允炆将新得的“神器”视若珍宝,不用的时候就用软布包好,小心翼翼地放在枕边。
短短几天,他已经能认识上百个简体字,会用拼音打出简单的词语。
客厅里,周墨指着家里的电器一一教学。
“这个,叫空调,能制冷,冬天也能制热。”
“那个,电视,能看戏文,还能看天下新闻。”
“还有这个,马桶,方便之后,一按这里,水就能冲走秽物,干净又方便。”
……
朱允炆听得目瞪口呆,拿着小本子,用他那帝王体的铅笔字,认真记录着。
为了让他更快适应,周墨带他进行户外实践。
小区楼下的便利店。
“叮咚——”
自动门打开,朱允炆又被吓了一跳。
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鲜艳的包装,都让他看花了眼。
周墨拿了一瓶水,走到柜台。
“扫这里。”
收银员用扫码枪对着周墨的手机屏幕一扫,“滴”的一声。
“支付成功。”
朱允炆的眼睛瞪得溜圆。
钱呢?没有铜钱,没有宝钞,就这么“滴”一下,交易就完成了?
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被一块块敲碎,然后重组成一个光怪陆离的新模样。
小区里的人看到长发的朱允炆,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周墨给他买了顶鸭舌帽,勉强遮掩一下。
真正的重头戏,在下午。
周墨带着他,来到了一家大型的农贸市场,直奔深处的种子店。
“陛下,您看!”
周墨指着一袋袋码放整齐的种子。
“这是高产水稻种,一亩能产千斤!是您大明朝的两三倍!”
“这是抗病小麦种,不怕锈病,不怕倒伏!”
“还有这些,”周墨又拿起几包彩色的包装袋。
“这个叫番茄,这个叫辣椒,都是您那时没有的菜蔬,产量高,味道好。”
朱允炆的呼吸,一下子变得急促起来。
他伸出手,颤抖着,抚摸着一袋饱满的稻种,仿佛那不是种子,而是天下苍生的命脉。
“一亩……千斤?”
“对!”周墨语气肯定。
“这些,都是后世农人,耗费数百年心血,培育出的良种!”
周墨买了一大堆,各种作物的种子都买了一点小包装。
“咱们用不上,但先留着。”周墨解释道,“以后,或许能帮上其他陛下的忙,解万民之饥馑。”
“解万民之饥馑……”朱允炆喃喃重复着这句话。
他想起了自己的皇爷爷朱元璋,一生都在为百姓的温饱而殚精竭虑。
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懿文太子,仁厚爱民,时常为一地灾荒而忧心。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周墨带他来此的深意。
回家的路上,朱允炆一言不发,却主动从周墨手里接过了沉甸甸的种子袋。
“街上跑的铁车,为何无需牛马驱动?”
“方才那 滴 的一声,钱财是如何过去的?”
他用新学的、磕磕巴巴的词汇,加上手势,努力地表达着自己的好奇。
他对周墨的依赖,也从一个溺水者抓住浮木的恐惧,转变为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夜深人静。
周墨已经睡下,隔壁房间,灯还亮着。
朱允炆没有睡,他坐在书桌前,借着台灯的光,一笔一划地在练习册上写着字。
写完一页,他拿起自己的手机,点开了那个有声读物的应用。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破应天府,建文帝下落不明……”
机械的朗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响起。
朱允炆的手指停在屏幕上,久久没有动弹。
良久,他关掉有声书,点开了那个他最熟悉,也最敬畏的地图应用。
他看着屏幕上那片雄鸡形状的版图,从应天府到北平,从江南到中原。
看了一个时辰,直到眼睛酸涩。
退出了地图,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个输入框,犹豫了许久。
然后,他用刚学会的拼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艰难地敲下了一行字。
“明……朝……农……业……增……产……方……法……”
按下搜索键的那一刻,他那双黯淡了许久的眸子里,终于,重新燃起了一簇微弱,却执着的火苗。
……
与此同时,相隔千年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