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时装周的大秀,取得了空前成功。苏晚以“呼吸”为主题,将东方哲学、极致设计与前沿科技完美融合的系列,不仅征服了到场的买手和媒体,更在全球时尚界和科技圈引发了持续的热议与解读。“Su”品牌一跃成为国际时尚版图上无法忽视的新势力,而“星璇”这个名字,也伴随着那些会“思考”的服装和可穿戴艺术,首次进入了全球视野。
荣耀加身,赞誉如潮。然而,当掌声落下,镁光灯熄灭,苏晚和顾晏舟却没有在巴黎做过多的停留。他们婉拒了后续纷至沓来的庆功宴和采访邀请,在处理完必要的商务事宜后,便低调地搭乘航班,返回了京市。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不再是各自忙碌或紧张筹备,而是一种尘埃落定后的放松与回望。头等舱的座椅放平,苏晚盖着薄毯,头轻轻靠在顾晏舟的肩上,睡得安稳。顾晏舟一只手揽着她,另一只手翻阅着电子杂志上关于这次大秀的深度报道,唇角带着淡淡的、满足的笑意。
没有激动不已的复盘,没有喋喋不休的分享,一种经过大风大浪、共享过高光时刻后形成的、更加深沉和内敛的默契,在两人之间静静流淌。他们都知道,对方为之付出了什么,也都明白,这份成功对彼此意味着什么。有些成就,无需多言,心照不宣。
飞机落地,踏上京市熟悉的土地,呼吸着略带雾霾却属于“家”的空气,两人相视一笑。沈恪早已安排好车辆在停机坪等候,高效且沉默地将他们送回了公寓。
推开门,依旧是那个承载了无数回忆的空间。但这一次归来,感觉却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没有急于处理积压的工作邮件,也没有立刻召集下属开会。顾晏舟脱下西装外套,松了松领带,很自然地走进厨房,烧水,找出茶叶,为两人泡了一壶安神的普洱。苏晚则踢掉鞋子,赤脚走到客厅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城市天际线,静静地发呆。
茶水氤氲的热气在空气中弥漫开,带着醇厚的香气。顾晏舟端着两杯茶走过来,递给她一杯。
“感觉像做了场梦。”苏晚接过茶杯,指尖感受着温热的瓷壁,轻声感叹。
“嗯。”顾晏舟在她身边坐下,抿了一口茶,“一场很美的梦。但醒了,也挺好。”
他们谈论着巴黎的见闻,谈论着秀场上那些惊险又好笑的小插曲,谈论着回来后“星璇”需要立刻跟进的项目,语气平和,如同在讨论一次寻常的旅行归来。激情褪去,留下的是对彼此能力更深的信任,以及对未来道路更清晰的认知。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迅速回归了日常节奏,却又与以往有所不同。
工作中,他们依然是那个所向披靡的“黄金搭档”。但在决策时,少了几分需要证明自己的急切,多了几分基于长期主义的沉稳。苏晚在“星璇”推进一些更具实验性的项目时,顾晏舟不再像最初那样本能地从风险角度审视,而是会更多地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长远价值,并主动帮她寻找规避风险、实现落地的路径。而苏晚在主导设计方向时,也会更自觉地考虑到商业可持续性,主动与技术和商务团队沟通,寻求最优解。
生活中,那种“刻意”维护的界限感渐渐模糊,变得更加自然圆融。他们依然会遵守“家规”,尽量不把工作的焦躁带回家。但偶尔,苏晚在沙发上画着草图,顾晏舟在旁边处理邮件,就某个突然冒出的灵感或难题进行几句简短的交流,也不会再觉得是破坏了规矩,反而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分享与探讨。
他们更加了解对方的节奏和需求。顾晏舟知道苏晚在创作期需要大段不被打扰的时间,会主动帮她屏蔽掉不必要的应酬和会议。苏晚也清楚顾晏舟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需要绝对的安静,会默默帮他准备好需要的资料,然后安静地离开书房。
他们依然会一起去超市,一起研究新菜谱,为谁洗碗而猜拳。但在这些平凡的互动里,少了些最初的新奇与刻意,多了些历经磨合后形成的、如同呼吸般自然的舒适与自在。
一次,顾晏舟因为一个海外项目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紧急出差。临走前,他没有像以前那样事无巨细地交代工作,只是抱了抱苏晚,说:“‘星璇’那边你多费心,家里也是。”
苏晚也没有过多的叮嘱和担忧,只是帮他整理好领带,回抱了他一下:“放心去,一切有我。”
简单的话语,承载的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托付。
携手从巴黎的辉煌中归来,他们并未被盛名所累,也未因成就而自满。反而像是经过又一次淬炼,关系进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稳定、舒适的阶段。他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拥有各自闪耀的星辰轨道,却又在共同的引力下,构成了一个更加稳固、更加璀璨的双星系统。
这种成熟的相处模式,比热恋时的激情更加绵长,比初婚时的试探更加踏实。它让彼此都确信,无论未来是风雨还是彩虹,他们都能以最舒适、最强大的姿态,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