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春末夏初。荆州,沔南黄家湾及周边隐秘山谷。
赤壁之战的辉煌已成过往,曹操北遁舔舐伤口,江东忙于消化战果,而这处隐匿于山水之间的基地,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郭嘉(历史上的)的逝去与曹操内部的纷争,为月英与诸葛亮赢得了约一年半的宝贵时间。他们深知,技术优势才是乱世立足、乃至问鼎天下的根本。月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工坊的技术革新与体系化建设上。
水利之力,巧夺天工: 在一条水流湍急、被严格管制起来的溪涧旁,巨大的木质水轮日夜不息地转动,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水排鼓风,而是月英借鉴“诺亚方舟”中古代机械图谱,设计的更为复杂的联动水力系统。通过精巧的连杆、齿轮与凸轮机构,水力不仅驱动着改良鼓风机,为新建的坩埚炼钢炉提供稳定强劲的助燃风,大幅提升炉温与钢铁品质;更带动着数台重型水力锻锤,规律地起落,替代了大部分人力锤打,用于大型兵刃毛坯的塑形与甲叶的初锻,其力量均匀、不知疲倦,使得锻造出的钢料内部结构更加致密均匀,效率何止提升了十倍。工匠们从最初的震惊,到如今的熟练操作与维护,眼中充满了对这位“月英仙子”近乎神灵般的敬畏。
灌钢妙法,精益求精: 在绝对保密的独立工坊内,月英开始小范围试验并推广更为先进的 “宿铁法”(即灌钢法的一种早期实践形态) 。她指导工匠们将生铁片与熟铁条如叠被子般层层相间,捆扎牢固,然后入炉加热。待生铁熔化,其富含的碳分便会像血液渗透般均匀扩散到熟铁中,从而得到成分、硬度介于两者之间,且更易于控制的优质钢材。“这……这简直是点石成金!”一位老铁匠看着出炉后色泽青灰、质地均匀的钢料,激动得胡须颤抖。这些钢材被优先用于打造“白毦卫”中层军官的环首刀、赵云“羽林骑”的马槊矛头,以及“神机营”某些精密部件的核心材料,其品质已然超越了这个时代诸侯军队的普遍装备水平。
改良造纸,信息动脉: 知识的传承与信息的快速传递,同样至关重要。月英改进了造纸工艺,利用荆州丰富的树皮、破布、麻头甚至渔网等原料,经过更精细的切碎、蒸煮、漂洗、打浆流程,并使用细竹帘进行多次抄捞,造出了质地更平滑、韧性更好、吸墨性更佳的改良蔡侯纸。虽然成本依旧高于竹简木牍,但已开始少量用于“金鳞”核心账目、机密情报的抄录存档,以及诸葛亮、郭嘉(我方)、徐庶等人的着述与战略推演。这看似微小的进步,却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记录、复制与传递,悄然提升着整个团队的学习效率与运作流畅度。
医疗体系,防患未然: 基于之前抗疫的惨痛教训与宝贵经验,月英在基地内建立了更完善的分级医疗与卫生防疫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医护培训小组,由她亲自编写简化教材,传授基础解剖学认知、外伤清创缝合、常见草药辨识与使用。她强制推行饮用开水、食物加盖、污物定点深埋或焚烧等卫生观念,并在军营、工坊和聚居区设立监督岗,严格执行。她还利用蒸馏技术,提纯出浓度更高的“烧春”用于关键器械的消毒。这些措施使得沔南基地的伤病感染率与非战斗减员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无形中保存了宝贵的生产力与战斗力。
这些看似琐碎却环环相扣的技术积累与管理革新,如同春雨润物,默默而深刻地提升着整个基地的硬实力与软实力。诸葛亮在参与并主导这些事务协调的过程中,对月英所带来的这种迥异于空谈玄理、强调“格物致知”、“实干兴邦”的务实理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同。他时常与月英在新建的“格物院”中讨论至深夜,烛光下,两人对着图纸与数据的身影,是这乱世中一道独特而充满希望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