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 328 章:嘉靖新政抚农?蒸汽机车启研
正德十八年(1524 年)?五月初十
辰时的苏州府,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城郊田野,田埂上却早已挤满了百姓 —— 老的拄着拐杖,少的牵着衣角,还有妇人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目光都紧紧盯着临时搭建的高台。高台旁插着一面 “奉旨清查圈地” 的大旗,在微风中猎猎作响,让百姓们既期待又忐忑。
御史周文正身着绯色官服,手持嘉靖皇帝亲颁的《圈地清查与农贷诏》,踏上高台。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扩音铜喇叭传遍田野:“陛下有旨 —— 凡各地乡绅圈占未耕之田,限三日内全数归还百姓;百姓开垦荒地者,可向官府申请农贷,三年免息,田税从三十税一降至四十税一,务使耕者有其田,食者有其粮!”
“陛下万岁!” 话音未落,百姓中便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有人甚至激动得跪地叩首。老农陈阿福抹了把浑浊的眼泪,拉着身旁的儿子念叨:“盼了半年,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咱们的地,总算能要回来了!” 陈阿福家原本有五亩良田,半年前被乡绅王大户强行圈占,说是要改种桑树养蚕,却一直荒着,一家人只能靠租种别人的薄田勉强糊口,连孙子的棉衣都凑不齐。
里正快步上前,双手递上本地圈地清单,纸张因紧张微微颤抖:“周御史,苏州府共查出圈地五千二百亩,涉及乡绅十二户,其中王大户圈占最多,达八百一十亩,均为水源充足的良田,却荒置半年有余,百姓们无地可耕,已有三十余户被迫外出逃荒。”
周文正脸色一沉,将清单拍在案上:“传王大户!” 衙役们高声吆喝,不到一个时辰,肥头大耳的王大户便坐着轿子匆匆赶来。他刚下轿,看到田埂上百姓们怒视的目光,腿一软差点摔倒,连忙跪地磕头:“御史大人饶命!小的一时糊涂,这就将八百一十亩地全部归还,还愿捐粮一百五十石、银五十两,补偿百姓们的损失!”
“光归还还不够!” 周文正厉声说道,“你需亲自带着地契,逐户将地分给百姓,再将荒置的田地翻耕一遍,若有一户百姓不满意,休怪本官按律处置!” 王大户连连应诺,不敢有丝毫反驳。
随后,丈量土地的衙役带着绳索、算盘来到田间,百姓们按户籍排队,依次领取属于自己的土地。陈阿福捧着新写的地契,手指反复摩挲着上面的 “陈阿福” 三个字,哽咽道:“这地契,比我的命还金贵啊!今年秋收,定能给孙子做件新棉衣了!” 分到土地的百姓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种子,蹲在田埂上试种 —— 有的撒下稻种,有的埋下菜籽,荒芜半年的田野里,终于重新有了生机。
与此同时,苏州府衙外的农贷登记点前,百姓排起了长龙。登记台前,户部派来的官员正仔细核对户籍:“李老二,家中有三口人,开垦荒地八亩,可贷银四十两,三年后归还,无需利息,你看可行?” 李老二激动得连连点头:“可行!可行!有了这四十两,我能买一头牛、两石种子,今年定能有个好收成!” 衙役们将贷款凭证一一交到百姓手中,拿到凭证的百姓们立刻涌向附近的粮店、农具铺 —— 粮店老板特意降价两成,农具铺也推出 “买一送一” 的优惠,都想为新政出份力。府衙旁的公告栏上,还贴着《农贷使用章程》,详细写着贷款需用于购买种子、农具,不得挪用,由里正监督,让百姓们用得放心。
未时?江南常州府,阳光正好,田野里已是一片忙碌景象。刚领到归还土地的百姓们,有的牵着牛耕地,有的弯腰播种,有的提着水桶浇水,欢声笑语在田野间回荡。
陈阿福的远房表弟张老实,正赶着新买的黄牛翻耕土地。黄牛拉着犁铧,在田里划出整齐的沟壑,张老实扶着犁把,脸上满是笑意:“以前租王大户的地,收成交半,还常被催租,一年忙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现在有了自己的地,税又轻,还贷了银钱买了牛,今年定能存些余粮,给儿子娶媳妇!” 不远处,他的妻子正撒播稻种,每撒一把,都要仔细查看均匀度,生怕浪费一粒种子 —— 这是用农贷买的良种,比普通种子产量高两成。
常州知府刘大人带着幕僚来到田间,看到眼前的景象,满意地点头。幕僚指着远处的一片荒地说:“大人,那片荒地有两百亩,之前没人敢开垦,现在已有五十户百姓申请开垦,还申请了农贷,过几日就能开始翻耕了。” 刘大人笑着说:“新政推行不到一月,常州府已归还土地三千二百亩,发放农贷两百三十余笔,流民返乡的有八十余户,耕种率达九成以上。按这个势头,今年秋收粮食产量至少能增三成,百姓们的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说话间,几名负责巡查的衙役走来汇报:“大人,之前圈地的乡绅们,都已按要求归还土地,还捐了不少粮款,有的甚至主动帮百姓翻耕田地,百姓们都很满意。” 刘大人点头:“做得好!要继续监督,不能让乡绅们阳奉阴违。另外,要尽快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指导百姓耕种,确保种子能顺利发芽、生长。”
田野边的小路上,几名孩童正追逐嬉戏,他们手中拿着用麦秆编的小蚂蚱,脸上满是天真的笑容。一位老奶奶坐在路边的石头上,看着忙碌的家人,对身旁的邻居说:“还是新皇帝好啊!让咱们有地种、有饭吃,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邻居笑着回应:“是啊!等秋收了,咱们再请戏班子来唱几天戏,好好庆祝庆祝!”
夕阳西下,百姓们陆续收工回家,田埂上留下一串串脚印,带着泥土的芬芳。常州府的田野里,不仅种下了种子,更种下了百姓们对未来的希望 —— 嘉靖新政的暖阳,正一点点驱散百姓生活的阴霾,照亮他们的未来。
午时?京城军工总院内,工坊内弥漫着铁器与煤烟的气息。赵小匠将一张画满线条的图纸铺在案上,陆砚昭、工部侍郎及十余名核心工匠围在周围,目光都聚焦在图纸中央的 “蒸汽机车” 构想图上。
“按国公此前的思路,这蒸汽机车以蒸汽为动力,车轮为铁制,需铺设铁轨承载,车头装锅炉与气缸,车厢可运货、亦可载人。” 赵小匠指着图纸,指尖划过车头部分,“当前最大的难题有三:一是锅炉压力需精准控制,既要产生足够动力,又防爆炸;二是铁轨承重与衔接,需确保机车行驶平稳;三是车轮与铁轨的咬合,避免脱轨。”
陆砚昭点头,拿起一支炭笔,在图纸上补充:“锅炉可采用双层钢板,外层加水降温,内层装蒸汽,再设安全阀,压力超标时自动排气;铁轨用熟铁锻造,每段长三丈,衔接处留半寸伸缩缝,防止热胀冷缩变形;车轮边缘做凸起设计,卡住铁轨内侧,增强稳定性。” 工匠们凑上前细看,纷纷点头:“国公这法子可行!咱们先做小模型测试,再逐步放大。”
赵小匠当即下令分工:“李铁匠带三人锻造微型铁轨与车轮,王工匠组负责微型锅炉,张木匠做车厢模型,五日后咱们组装第一台蒸汽机车模型!” 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工坊内响起铁锤敲打声、风箱拉动声,此起彼伏。陆砚昭看着忙碌的身影,对赵小匠道:“陛下对机车寄予厚望,若能成功,不仅能加快物资运输,更能推动全国工业发展,务必谨慎推进。” 赵小匠躬身应道:“属下明白!定不负陛下与国公嘱托!”
酉时?京城军工总院内,第一台蒸汽机车模型的初胚已见雏形。微型铁轨铺设在木质底座上,两寸宽的铁轨泛着冷光;车头模型长两尺,锅炉部分用铜打造,精致小巧;车轮边缘的凸起与铁轨内侧完美咬合。赵小匠正调试微型锅炉,用小煤炉加热,看着压力表上的指针缓慢上升,眼中满是期待。
“压力到了!试试能不能动!” 一名工匠喊道。赵小匠打开阀门,蒸汽涌入气缸,推动活塞,带动车轮缓缓转动 —— 机车模型沿着铁轨向前行驶,虽速度缓慢,却平稳无颠簸。工匠们欢呼起来,赵小匠连忙记录数据:“锅炉压力五斤,时速半里,车轮无脱轨,初步成功!”
陆砚昭恰好赶来,看到模型行驶的场景,笑着点头:“第一步走稳了!下一步优化锅炉,提升压力,再加长铁轨,测试长距离行驶。待模型成熟,便向陛下奏请,在京城与通州间铺设首条铁轨,造实用机车。” 赵小匠激动地应道:“属下这就组织工匠改进,争取下月拿出成熟模型!”
此时的紫禁城御书房,嘉靖皇帝正看着各地新政奏报,苏州、常州等地的耕种数据让他面露欣慰。内侍呈上军工总院送来的蒸汽机车模型草图,皇帝细细翻看,对身旁的徐阶道:“陆国公与赵小匠果然能干,这蒸汽机车若成,大明的运输与工业定能更上一层。待模型成功,朕要亲自去军工总院看看。” 徐阶躬身道:“陛下重视革新,体恤民生,大明定能日益强盛。”
夕阳西下,京城军工总院的工坊仍亮着灯火,蒸汽机车的研发在夜色中稳步推进;江南的田野里,百姓们结束了一天的耕种,期待着秋收的丰收 —— 嘉靖新政与技术革新的双轮,正推动大明朝着更繁荣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