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西北郊外,一处隐蔽的山坳里,腊月的寒风被四周的山体挡住,形成一片相对平静的空间。
十多个身着普通百姓服装的人正忙碌着,他们正是沧州军谍报司在京城的潜伏人员。
风速三刻,偏北风。一个年轻人手持候风仪,专注地观测着仪器上飘动的丝带。
记下来!三号灯准备!领头的中年人代号,是这次行动的负责人。
几个队员小心翼翼地展开一盏特制的孔明灯。这灯确实与众不同——用桑皮纸制成,柔韧透明,比普通孔明灯大上几倍有余。灯下悬挂着一个小藤筐,里面装着精心计算过的石块。
最特别的是燃料——刘体纯亲自指导制作的固体酒精块。这种新型燃料火焰稳定,不易被风吹灭,甚至在小雨中也能持续燃烧。
点火!
蓝色火焰燃起,孔明灯逐渐充盈,缓缓升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它在北风中稳定上升,向着东南方向飘去。
成了!当孔明灯消失在视线中,按预定轨迹飞行后,山坳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老铁脸上也露出难得的笑容,但随即严肃起来,压低声音说道:别高兴太早,这才刚刚开始。我们要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日夜不停地测试。
不同重量的配重、不同大小的燃料块、在不同风速下的飞行距离和精度...每一个数据都被详细记录。
有时孔明灯偏离目标,队员们就得连夜跋涉数十里将其找回。
必须要精确计算,老铁对队员们说。
我们要让这些在正月十五晚上,准确落在代善的王府上空。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戒备逐渐松懈。自正月初五槐树上出现警示语后,再没有异常事件发生。清廷上下都松了口气,认为那不过是反清势力的恐吓手段。
虚张声势!多尔衮在朝会上不屑一顾,冷笑道:若是真有能力,何须用这等伎俩?
然而护卫代善王府的兵力并未减少——多铎王府被毁的教训太深刻了。
正月十四日,京城各城门比往常热闹了许多。
明天就是上元节,各地来的商贩带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涌入城中。
崇文门外,几个卖灯笼的小贩推着板车排队等候入城检查。
都是些什么?守门清兵粗鲁地翻查着车上的货物。
军爷,都是灯笼,上元节应景的玩意儿。
领头的小贩陪着笑脸,悄悄塞过一小块碎银子,笑着说:有兔子灯、荷花灯、宫灯...您看,都是纸糊的。
清兵粗略检查后挥手放行。他们没注意到,在那些精美的灯笼下面,整齐叠放着几个扁平的大纸包——那是拆卸后的特制孔明灯,巧妙地伪装成了制作灯笼的原材料。
类似的场景在其他城门同时上演。沧州军谍报司的成员化整为零,成功将所需的特殊货物运入城中。
正月十五日,上元节。
尽管江南战事正酣,北京城却依然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自清晨起,各主要街道便已是人声鼎沸。小贩们推着满载各色花灯、吃食的推车,早早占据了有利位置,叫卖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手提着兔子灯、金鱼灯,在人群中穿梭嬉戏,小脸冻得通红,却掩不住眼中的兴奋。
到了傍晚,整个京城更是灯火通明。从正阳门到地安门,十里长街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彩灯,有玲珑剔透的走马灯,有威武雄壮的龙灯,有雍容华贵的宫灯,将冬夜照得亮如白昼。
庙会上,舞龙舞狮的队伍引来阵阵喝彩,杂耍艺人周围围满了看客,空气中弥漫着糖葫芦、元宵的甜香。
就连平日戒备森严的内城,今晚也放松了管制。许多八旗贵族携家带口出来赏灯,王府井大街更是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礼亲王府位于内城东侧,府门前也挂起了大红灯笼。因代善远在南京督战,府中由长子满达海主事。这位年轻的贝勒爷为显仁孝,特意命人在府前空地上搭起灯棚,供附近百姓观赏。
“阿玛不在京中,我们更应体恤百姓,彰显王府恩德。”满达海对管家吩咐道,自己则陪着母亲和几位姨娘在府中高阁上设宴赏灯。
戌时三刻,夜空忽然亮如白昼。一束束烟花冲天而起,在夜幕中绽放出万千绚烂。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所有人都仰头观看这璀璨景象。
加强警戒,王府护卫队长吩咐手下。
今晚人多眼杂不能出任何差错。
护卫们打起精神,在王府四周严密布防。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地面上,警惕着可能混入的人群中的刺客。没有人抬头望向天空——那里除了几颗寒星和一轮明月,空空如也。
而在距离礼亲王府不远的几处民宅屋顶上,老铁和他的队员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盏盏特制孔明灯被组装起来,固体酒精块安装妥当。
风向偏北,风速二刻半,观测员低声报告。
正好直扑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