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码头,近来总有些“怪人”登岸。
有个自称“苏定方”的老汉,背着把弯刀,说曾在西域打过大仗,能教水师识风向、辨地形;有个叫“秦琼”的铁匠,打的朴刀又韧又利,说要给团练每人打一把“斩金刀”;甚至有个穿道袍的年轻人,说能观天象,预测风雨,帮着诸葛亮安排农事。
这些人,大多是前朝名将的后裔,或是隐于民间的奇人异士。他们听说苏州有位“能安天下”的赵将军,便带着一身本事,不远千里赶来投奔。
赵宸来者不拒。会打仗的,编入团练或水师;懂农事的,协助诸葛亮推行新税法;擅长匠艺的,就去打造军械、修造船只。苏州府衙的后院,渐渐成了个“人才馆”,整日里议论声、锻造声、推演声不绝于耳。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贾诩手持一份名册,步履轻快地走进了房间。他面带微笑,将名册放在桌上,然后对坐在桌前的赵宸说道:“将军,这份名册上记录着最近投奔我们的人才,其中有一个叫‘徐达’的年轻人非常出色。”
赵宸闻言,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他接过名册,仔细翻阅起来。当他看到徐达的名字时,不禁露出赞赏的笑容。
“这个徐达,年纪轻轻,只有二十岁,竟然对兵法有如此独到的见解,实在难得。”赵宸感慨道。
贾诩点头附和道:“是啊,将军。昨日他和赵云推演阵法,竟然连赢三局,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啊。”
赵宸继续翻阅名册,看到徐达的籍贯是“濠州”,备注里还写着“擅长水战,能夜观星象”。他心中一动,微笑着对贾诩说:“嗯,这个徐达的确是个人才。既然他擅长水战,又能夜观星象,那就让他去水师吧,跟着赵云学习,相信他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贾诩听了,也觉得这个安排十分合适,便点头应道:“好的,将军。我这就去传达您的命令,让徐达前往水师报到。”
说罢,贾诩转身离去,留下赵宸继续翻阅着名册,思考着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人才,为自己的军队增添实力。
诸葛亮也进来了,手里拿着张图纸:“这是秦琼新设计的连弩,一次能射五支箭,射程比寻常弩箭远三十步。他说,再给他半个月,就能造出样品。”
赵宸看着图纸,连弩的机括设计得精巧,用的是苏州产的硬木和精铁。“好!让工部全力配合他,需要多少铁料、木料,都优先供应。”
正说着,岳成匆匆进来,手里拿着封信:“将军,相州传来消息,说童贯的余党在那边作乱,抢了百姓的粮食,还说要‘血洗苏州’!”
贾诩接过信,看了一眼道:“是些丧家之犬,想借机反扑。”他转向赵宸,“将军,正好让徐达和岳成练练手,派一支团练去相州,既能平乱,又能收拢民心。”
赵宸点头:“让岳成带五百团练,徐达为副将,多带些粮食,平乱后分给相州的百姓。告诉他们,苏州的兵,是护百姓的兵,不是抢百姓的兵。”
岳成和徐达领命而去。演武场上,五百团练整装待发,岳成的长枪斜背在肩上,徐达捧着地图,两人低声商议着路线,虽年轻,却已有了将帅的模样。
百姓们自发来送行,提着干粮,塞着草药,像送自家孩子上战场。一个老妪拉着岳成的手,把一包煮熟的鸡蛋塞给他:“孩子,早点回来,我给你做红烧肉。”
岳成红了眼眶,用力点头:“一定回来!”
船启航时,岸上响起了欢呼声。赵宸站在码头,看着船影消失在运河尽头,忽然觉得,这些来自不同时代的忠魂,就像散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星星,如今在苏州汇聚,终会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