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新任务,筹备县里重点项目汇报
下午两点四十五分。
陵川县委办综合科的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墙上石英钟秒针走动的声音,哒,哒,哒,每一下都像踩在人的心尖上。
王书记要召开全体科级以上干部会议的消息,像一阵风,在午休后迅速吹遍了整个楼层。
没人知道会议的内容,但所有人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尤其是那句“把刘源同志也叫上”,更是让这阵风里带上了一股肃杀的凉意。
刘源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门开着。
他正在泡茶,一套繁琐的工夫茶具摆在桌上。烫杯,温壶,纳茶,冲泡,动作行云流水,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用以彰显自己的从容与格调。
可今天,他的手却有些不听使唤。
一滴滚水从壶嘴溅出,烫在他的手背上,他像是没感觉到,只是盯着那缕袅袅升起的茶烟,眼神有些发直。
外面的风言风语,他不是没听到。
他想不明白,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那两份报告,他没亲眼见过,但从周文海那失魂落魄的表情,和王书记这突如其来的会议,他已经能猜到七八分。
那个姓沈的小子,没被那座公文山压垮,反而从山里挖出了金子?
这怎么可能?
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端起品茗杯,喝了一口。茶汤入口,往日甘醇的滋味,今天却品出了一股子苦涩。他不信,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能有多大的能耐。或许只是周文海小题大做,想借机在王书记面前告他一状。
对,一定是这样。
王书记召集会议,最多也就是不点名地批评几句办公室内部不团结,敲打敲打自己。只要自己态度放端正,主动检讨几句,这事也就过去了。毕竟,自己是县委办的资深副主任,王书记总要顾及影响。
想到这里,刘源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对着镜子照了照,脸上重新挂上了那副沉稳持重的表情。
三号会议室里,人已经陆陆续续到齐了。
科长、副科长们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各自找好了位置。大家低声交谈着,但话题都绕着圈子,谁也不敢触及那个核心。每个人的眼角余光,都在悄悄地观察着别人的表情,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的信息。
沈铭是和周文海一起进来的。
他依旧穿着那件白衬衫,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和笔,就像来参加一次普通的工作例会。
刘源是最后一个到的。
他背着手,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进来,目光在会议室里扫了一圈,看到沈铭时,眼神微微一顿,随即哼了一声,径直走向了前排属于他的位置。
他一坐下,会议室里的交谈声瞬间消失了。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无形的压力,空气仿佛被抽走了一半,呼吸都变得有些困难。
下午三点整。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县委书记王景山走了进来。
他身后没有跟秘书,手里也没有拿任何文件,只是端着他那个半旧的紫砂杯。
全场起立。
王景山走到主位,双手往下压了压:“都坐吧。”
他拧开杯盖,吹了吹热气,目光平静地扫视全场。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的后背都不自觉地挺直了。
“今天这个会,临时召集大家,不谈别的事,就聊聊工作作风。”王景山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刘源的心猛地一沉。
“我们县委办,是县委的中枢,是全县的风向标。这里每一个同志的工作状态,都直接关系到县委决策的效率和质量。”王景山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从刘源的脸上滑过,“但最近,我听到一些声音,也看到一些现象。有些同志,把老资格当成了资本,把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领地,不琢磨怎么干好工作,却把心思都花在了琢磨人上。”
会议室里的温度,仿佛瞬间降了好几度。
几个科长悄悄低下头,眼观鼻,鼻观心,生怕被书记的目光扫到。
刘源感觉自己的后背开始冒汗,那件熨烫平整的中山装,此刻像是湿透的囚服,紧紧地贴在身上。
“前几天,信访办那边堆积了五年的案卷,没人愿意碰。我听说,这块硬骨头,交给了我们的一位新同志。”王景山的声音依旧平缓,“有人觉得,这是个烫手的山芋,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个包袱。”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像是要润润嗓子,却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这句话在每个人心里发酵。
“但是,这位新同志,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他用了三天时间,把这堆在别人眼里的废纸,变成了一份长达一万五千字的深度剖析报告。”
说着,王景山从桌下拿出了那份报告,举了起来,展示给众人。
“《关于我县五年信访积案所反映出的基层治理问题的深度剖析及系统性解决方案建议》。”他一字一句地念出标题,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刘源的心口上。
“这份报告,我看了。数据详实,分析透彻,提出的解决方案,有高度,有深度,更有操作性。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工作中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不愿作为、不善作为的‘垃圾思想’!”
“啪!”
王景山将报告重重地拍在桌上。
刘源的身体猛地一颤,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感觉全会议室的目光,都像针一样扎在他的身上。他想抬头辩解几句,却发现喉咙里像是被棉花堵住了,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王景山没有再看他,而是拿起了第二份报告。
“还有这份,《关于推动陵川县教育振兴的系统性方案》。青云镇的教育改革,大家都有所耳闻。但这位同志,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一个镇,而是站在全县的高度,为我们陵川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画出了一张可行的蓝图。”
他的语气里,带上了毫不掩饰的赞赏。
“同志们,什么叫担当?这就叫担当!什么叫能力?这就叫能力!把难题当课题,把压力当动力,这才是我们县委办干部应该有的样子!”
周文海坐在下面,激动得手心都在出汗。他看着王书记手里的那两份报告,又看了看不远处面色沉静的沈铭,心里百感交集。他知道,从今天起,陵川县委办的天,要变了。
王景山说完,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这场名为“工作作风”的会议,实际上成了一场公开的、一边倒的表彰会,和一个人的批判会。
刘源低着头,桌子下,他的双手死死地攥成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感觉自己几十年来在县委办建立起来的威信和尊严,在这一刻,被王景山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还被狠狠地踩了几脚。
羞辱,愤怒,还有一丝恐惧,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内心。
王景山没有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话锋一转,进入了今天会议的第二个议题。
“说第二件事。下周,市委杜书记要带队来我们县,专题调研重点项目的推进情况。这对我们陵川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展示机会,也是争取市里支持的关键时刻。县里决定,要准备一份高质量的汇报材料,把我们陵川的亮点、潜力,全面地展示出来。”
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市委书记亲自带队调研,这可是天大的事。谁能负责这次的汇报材料,就等于是在市领导面前挂上了号,是个千载难逢的露脸机会。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看向了周文海和刘源。按惯例,这种级别的任务,肯定是由办公室主任牵头,资深副主任协助。
然而,王景山的目光,却越过了他们,径直落在了后排。
“这项任务,责任重大,要求很高。需要执笔人有全局视野,有创新思维,还要对我们县的各项工作了如指掌。”
他看着沈铭,缓缓地,一字一句地说道:
“沈铭同志。”
沈铭抬起头,迎上王景山的目光。
“这份汇报材料的起草工作,就由你来总负责。办公室各科室,全力配合。周主任,你做好协调保障工作。”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周文海。他预想过王书记会重用沈铭,但没想到,会用得这么快,这么重!
这已经不是提拔了,这是火箭式的擢升!直接跳过了所有的流程和惯例,将全县最重要的一份材料,交到了一个刚来三天的新人手上。
刘源猛地抬起头,死死地盯着沈铭,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嫉妒和怨毒,几乎要从他的眼神里溢出来。
沈铭站起身,面对着全场的目光,和王书记那双充满审视与期待的眼睛,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激动或者惶恐。
他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声音清晰而沉稳。
“是,保证完成任务。”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散去。他们看向沈铭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从最初的看热闹,到上午的震惊,再到此刻的敬畏与好奇。
刘源是第一个冲出会议室的,他几乎是落荒而逃,连自己桌上的紫砂杯都忘了拿。
沈铭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
那座曾经压得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的“公文山”已经消失了。他的桌面干净整洁,焕然一新。
可他知道,一座新的、无形的大山,已经压在了他的肩上。
向市委书记汇报,这不仅仅是一次工作,更是一场考试。考卷上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决定陵川县未来的资源倾斜,也可能决定他自己未来的政治前途。
模拟器没有提示,但他自己的【危机预警】却在隐隐作祟。
他能感觉到,这份看似是天大机遇的任务背后,暗流涌动。县里的重点项目是什么?进展如何?其中又牵扯了多少部门,多少人的利益?
王书记给他的,是一把通往更高舞台的钥匙,但钥匙的另一头,连接的也可能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