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青屿的警告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瞬间击穿了手术室内刚刚升起的短暂轻松。
几乎在她话音落下的同时,麻醉主任急促的声音就印证了这一预警:“动脉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85%...83%...81%!”
监护仪上,代表血氧饱和度的数字如同失重般下跌,刺耳的报警声尖锐地响起,敲打着每个人的耳膜。与此同时,由于低氧,心脏开始代偿性地加速跳动,心率从90次\/分迅速攀升至120次\/分,血压也开始出现波动。
“果然来了。”林默的声音透过口罩,依旧听不出慌乱,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冷静。他早已预见到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情况。
“调整呼吸机参数,提高吸入氧浓度至100%,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麻醉主任立刻下达指令,麻醉团队开始忙碌起来。
然而,常规手段效果有限。血氧饱和度在短暂回升到85%后,再次顽固地掉头向下。
“林主任,氧合改善不明显!这样下去不行!”麻醉主任的语气带着焦急。大脑和重要器官长时间处于严重低氧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启动预案。”林默没有丝毫犹豫,目光扫向待命的Ecmo团队,“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准备上机。”
这是最后的底牌,也是最强的武器。Ecmo,俗称“人工心肺”,可以暂时完全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让它们得到休息,同时也为机体提供足够的氧供。
命令一下,早已准备就绪的Ecmo团队立刻上前。他们在患者的股静脉和股动脉上快速建立血管通路,将暗红色的血液引流出来,经过体外膜肺进行氧合,再将鲜红的、富含氧气的血液泵回动脉。
这个过程需要精湛的技术和高效的团队配合,任何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机会的丧失。
手术室内,仿佛同时进行着两台手术。一边是林默团队在关胸,一边是Ecmo团队在建立生命通道。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却又在极致的专业素养下,保持着惊人的秩序。
张浩配合着林默,快速而仔细地缝合着胸骨和层层组织,他的动作必须又快又稳,不能给Ecmo团队造成干扰,也不能延误关胸时间。
控制室内,陆青屿紧盯着屏幕。Ecmo运转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回升,90%...92%...95%!心率也逐渐平稳下来。
“Ecmo运转正常,流量稳定,氧合效率良好。”Ecmo团队的负责人报告。
“生命体征趋于稳定。”麻醉主任的声音也明显放松了下来。
危机,暂时解除了。
手术室内外,所有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弥漫开来。刚才那几分钟,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时代脊梁》的镜头,忠实记录下了这冰火两重天的十几分钟——从吻合成功的短暂喜悦,到低氧血症突袭的惊心动魄,再到启动Ecmo力挽狂澜的决断与高效。这比任何剧本都更加扣人心弦。
林默完成了最后的皮肤缝合,直起身。尽管有Ecmo的支持,手术本身已经成功完成。他看了一眼监护仪上那些趋于稳定的数字,又看了一眼仍在运转的Ecmo设备。
“送IcU。”他脱下沾满血迹的手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不容置疑的坚定,“接下来的48小时,是真正的关键。”
他知道,手术台上的战斗结束了,但IcU里的战争,才刚刚开始。Ecmo只是赢得了时间,患者能否最终闯过感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重关卡,远未可知。
张浩看着老师挺拔却难掩疲惫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也只有老师,才能在如此惊涛骇浪中,始终保持着绝对的冷静和清晰的判断。
当扎西带着Ecmo的支持被平稳转运出手术室,送往早已严阵以待的IcU时,等候在外的吴涛院长、苏晚晴等人立刻围了上来。
“林主任,怎么样?”吴涛的声音带着颤抖。
“手术步骤成功完成。现在要靠IcU了。”林默言简意赅。
苏晚晴看着他被汗水浸湿的鬓角,没有说话,只是默默递上一瓶拧开的温水。
林默接过,一饮而尽。他抬头,看向窗外,天色不知何时已经大亮。
这一夜,漫长如年。
但黎明,终究是到来了。尽管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但至少,他们已经为扎西,也为江源无数个“扎西”,劈开了第一道生的缝隙。
星火未熄,仍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