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秋在暮色里把最后一根木桩砸进河泥时,指节震得发麻。她直起身往对岸望,灰蒙蒙的水汽里,那艘老旧的铁皮渡船正突突地冒着黑烟,像片摇摇晃晃的叶子飘过来。船头上立着的是老周,他的蓝布褂子被风掀起来,露出后腰那块洗得发白的补丁——那还是去年冬天,林晚秋用自己棉袄的边角料给他补上的。
“晚秋!等你老半天了!”老周的嗓门裹着风声,隔着半条河都能听清。他伸手把船缆往岸边的铁环上绕,粗糙的手掌在夕阳下泛着暗红的光,指缝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机油和河泥。
林晚秋把锤子塞进帆布包,踩着码头上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跳上船。船板被踩得咯吱响,舱里已经坐了几个人:西头的王婶抱着一篮子刚蒸好的馒头,热气裹着麦香飘出来;村小学的李老师戴着副断了腿的眼镜,正低头批改作业本,红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划着;还有隔壁的小石头,手里攥着个弹弓,眼睛直勾勾盯着水面,盼着能有鱼跳上来。
“都坐稳咯!开船喽!”老周吆喝一声,扳动舵杆。渡船慢悠悠地调转方向,朝着河对岸的村子驶去。林晚秋靠在船舷上,望着河水被船头劈开,又在船尾慢慢合拢,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当当的。
这条河叫青川河,把村子分成了两半。河这边是渡口和几亩薄田,河那边才是村里人的家。二十年前,村里唯一的桥被洪水冲垮后,就再也没修起来。老周的父亲撑着木船摆渡,后来老周接了班,木船换成了铁皮船,可这摆渡的活儿,一干就是一辈子。林晚秋嫁过来那年,老周还笑着跟她说:“晚秋啊,这船就是咱的命,得把每个人都平平安安送过河。”
那时她还不懂这句话的分量。直到三年前,老周查出了肺病,咳嗽起来整宿整宿睡不着,脸憋得发紫。村支书召集大家开会,说要凑钱请个新摆渡人,可问了一圈,没人愿意干——这活儿又累又不挣钱,年轻人都往城里跑了。
那天晚上,老周攥着林晚秋的手,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晚秋,我要是走了,这船……这船怎么办啊?村里老的老,小的小,总不能让他们绕几十里山路去对岸吧?”
林晚秋看着他眼里的红血丝,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她没说话,第二天一早就拿起了老周的船桨,跟着他学掌舵、系缆绳,学看水流、辨风向。起初她总把船划得歪歪扭扭,好几次差点撞到河中间的礁石,老周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她却咬着牙不撒手。慢慢的,她也能把船开得又稳又快,村里人都说:“老周啊,你这是找着个好帮手!”
渡船快到对岸时,王婶把一两个还热乎的馒头塞进林晚秋手里:“晚秋,拿着吃,看你累的,脸都白了。”
林晚秋推辞不过,接过来咬了一口,麦香混着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她抬头看见李老师正帮小石头把弹弓收进书包,还轻声叮嘱他:“下次可别在船上玩这个了,危险。”小石头点点头,把脸埋进李老师的胳膊里,像只温顺的小猫。
船靠岸后,林晚秋帮着老周把缆绳系好。村里的灯已经亮起来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映出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影子。王婶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老周笑着摆手:“不了不了,还得等最后一波人呢。”
林晚秋知道,最后一波是村里的张大爷。张大爷的儿子在城里打工,老伴走得早,他一个人住在河这边的破屋里,每天晚上都要去对岸的小卖部买包烟。老周说,张大爷年纪大了,眼神不好,走夜路不安全,得等他来了才能收船。
果然,没过多久,就看见张大爷拄着拐杖,慢慢悠悠地从田埂上走过来。他的头发全白了,背驼得像座小山,走几步就喘口气。林晚秋赶紧迎上去,扶着他的胳膊:“张大爷,慢点走,小心脚下。”
张大爷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露出笑意:“晚秋啊,又麻烦你了。”
“不麻烦,您快上船。”林晚秋把张大爷扶上船,老周已经把船灯打开了。昏黄的灯光照在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渡船再次驶离岸边,这一次,船上只有他们三个人。
张大爷坐在舱里,从口袋里摸出个布包,打开来,里面是几颗糖。他递给林晚秋和老周:“这是我儿子从城里寄回来的,你们尝尝。”
林晚秋接过一颗,剥开糖纸,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看着老周,老周也看着她,两个人都笑了。船在水面上轻轻摇晃,像小时候母亲的摇篮。
“晚秋啊,”老周突然开口,“我这病越来越重了,以后这船,恐怕就得靠你了。”
林晚秋心里一酸,却还是笑着说:“放心吧,有我呢。我会把大家都平平安安送过河的。”
张大爷在旁边点点头:“是啊,晚秋是个好孩子。有你在,我们都放心。”
渡船靠岸时,已经是深夜了。林晚秋帮着老周把船收拾好,又送张大爷回了家。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一吹,她忽然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气。她知道,以后的日子里,她可能会很累,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只要一想到那些等着坐船的人,想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林晚秋就起床了。她穿上老周的蓝布褂子,虽然有点大,可她却觉得特别踏实。她来到渡口,解开船缆,把船划向河对岸。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水面上时,她看见村里的人已经在岸边等着了——王婶抱着刚做好的早饭,李老师背着书包,小石头手里拿着一朵刚摘的野花,张大爷也来了,手里还提着一壶热水。
“晚秋,早啊!”大家笑着跟她打招呼。
林晚秋也笑了,她大声说:“都坐稳咯!开船喽!”
渡船在晨光里缓缓驶离岸边,载着满船的人,也载着满船的希望,朝着新的一天驶去。林晚秋站在船头,迎着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必须把大家,把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地送过河。这是她的承诺,也是她的责任。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晚秋的摆渡生活就这样继续着。春天,她会帮着村里人种田;夏天,她会给在河边玩耍的孩子送水;秋天,她会帮着王婶把丰收的粮食运过河;冬天,她会提前把船上的积雪扫干净,防止有人滑倒。村里的人都说,林晚秋就像这青川河上的一座桥,连接着河的两岸,也连接着每个人的心。
有一次,城里来了个记者,想采访林晚秋。记者问她:“你一个女人家,天天在这河上摆渡,不觉得累吗?有没有想过离开这里,去城里过更好的生活?”
林晚秋想了想,笑着说:“累肯定是累的,可我不能走啊。你看,王婶要去对岸卖菜,李老师要去给孩子们上课,张大爷要去买烟,小石头要去对岸上学……他们都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们怎么办呢?”
记者又问:“那你觉得,你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林晚秋望向河对岸,那里有袅袅的炊烟,有孩子们的笑声,有老人们的身影。她轻声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能把大家都平平安安送过河。看着他们开开心心地去做自己的事,我就觉得特别幸福。”
记者听了,眼圈都红了。他在报道里写道:“在青川河上,有一位摆渡人,她用自己的坚守,为村里的人撑起了一片天。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平凡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后来,村里的人凑钱,在河上修了一座新桥。桥修好那天,全村的人都来了,他们拉着林晚秋的手,不停地道谢。老周也来了,他的身体好了很多,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新桥通车的那天,林晚秋还是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渡口。她解开船缆,把船划到河中间,然后停下了。她望着那座新桥,望着桥上来来往往的人,心里既高兴又有点不舍。
老周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晚秋,以后不用再摆渡了,你也可以好好歇歇了。”
林晚秋摇摇头,笑着说:“不了,我还是想把这船留着。万一有人想坐船呢?万一哪天桥坏了呢?我得留在这,我得把大家都平平安安送过河。”
老周看着她,眼里满是敬佩。他知道,林晚秋的心里,始终装着村里的每一个人。她的坚守,就像这青川河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青川河上的铁皮渡船,依然每天在河面上穿梭。林晚秋依然每天早早地来到渡口,迎着朝阳,把每一个需要过河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送到对岸。她知道,只要还有人需要她,她就会一直在这里,一直做下去。因为她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对大家的承诺。她必须把大家,把每一个人,都护得平平安安的,直到永远。
很多年后,林晚秋已经老了,头发也白了,背也驼了。可她还是每天都会来到渡口,坐在船上,看着河面上的日出日落。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在青川河上,有一位老奶奶,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村里的每一个人。
有一天,小石头带着他的孩子来到渡口。小石头已经长大了,成了村里的医生。他指着林晚秋,对孩子说:“宝宝你看,那位老奶奶,就是当年每天把爸爸送过河上学的人。她是咱们村里的英雄。”
孩子抬起头,看着林晚秋,眼里满是好奇:“奶奶,您为什么要一直在这里摆渡啊?”
林晚秋笑了,她摸了摸孩子的头,轻声说:“因为奶奶要把大家,把每一个人,都平平安安送过河啊。”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着小石头的手,朝着新桥走去。林晚秋望着他们的背影,又望向河对岸,那里的炊烟依旧袅袅,孩子们的笑声依旧清脆。她知道,只要这青川河还在,只要村里的人还在,她就会一直在这里,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因为她始终记得,当年老周对她说过的话,记得自己许下的承诺——她必须把大家,都平平安安地送过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