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美国大使馆临时驻地,一场为欢迎某位访华美国议员举办的鸡尾酒会,正在一种略显刻板的氛围中进行。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混合着雪茄烟味、香水味和酒精的气息。西装革履的外交官、军官、记者和少数受邀的中国官员三三两两地交谈着,笑容得体,言语谨慎。
顾清翰穿着一身熨烫平整但略显陈旧的深色西装,站在靠窗的位置,手中端着一杯几乎未动的香槟,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他看似在欣赏窗外的山城夜景,实则注意力高度集中,如同潜伏的猎手,在寻找合适的时机。
他的目标,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罗伯特·威尔逊,正被几个人围在中间,谈笑风生。威尔逊穿着剪裁合体的三件套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锐利而富有洞察力,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应对自如。
机会出现在威尔逊暂时摆脱人群,走向餐台取食物的时候。顾清翰看似不经意地也向同一个方向走去,在挑选点心时,与威尔逊恰好并肩。
“晚上的鳟鱼似乎很新鲜,”顾清翰用流利而标准的英语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带着恰到好处的礼貌,“威尔逊先生觉得呢?”
威尔逊侧过头,打量了一下身边这位陌生的中国年轻人,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他记得在嘉宾名单上见过这个名字,隶属于中国政府的新闻部门。
“确实不错,”威尔逊礼貌地回应,语气保持着距离,“顾先生对西餐也有研究?”
“略知一二,”顾清翰微微一笑,态度不卑不亢,“以前在上海时,有幸品尝过一些。不过,比起美食,我更欣赏贵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他引用得自然贴切,仿佛只是随意的闲聊。
威尔逊的眉梢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这句诗在此刻的语境下,似乎别有深意。他重新打量顾清翰,眼前这个年轻人不像他常见的那些要么过于谦卑、要么言辞激烈的中国官员,他显得沉静、博学,且……很有技巧。
“很有哲理的诗句,”威尔逊谨慎地接话,试探着,“顾先生认为,在当前的局势下,哪条路才是‘人迹更少’的那条呢?”
“这取决于站在哪个路口看风景,”顾清翰巧妙地避开直接回答,转而说道,“就像我们脚下这座城市,在贵国朋友看来,或许是战火纷飞的前线;但在我们看来,它是绝不屈服的精神堡垒。视角不同,对道路的选择和理解自然也不同。”他语气平和,却暗含力量。
威尔逊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若有所思地切着一小块鱼肉。这是一个机锋暗藏的试探,对方既表达了中国立场,又将问题抛回给他,考验他的态度。
两人就这样站在餐台旁,看似随意地交谈起来。话题从诗歌延伸到欧洲战局,再到远东的历史渊源。顾清翰学识渊博,引经据典,对国际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观点清晰却不咄咄逼人。他既能谈论莎士比亚的戏剧,也能客观分析日本国内的资源困境,言语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舒适的理性和风度。
威尔逊起初的戒备渐渐放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真正的兴趣。他发现与顾清翰交谈很省力,甚至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这个年轻人不像是在进行生硬的宣传,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平等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他能感受到顾清翰话语背后深厚的爱国情怀,但这种情怀是以一种冷静、理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反而更具说服力。
酒会临近尾声,宾客开始陆续告辞。顾清翰也准备离开,他向威尔逊礼貌地点头致意:“很高兴与您交谈,威尔逊先生。您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
威尔逊看着眼前这个举止从容、眼神清澈的年轻人,心中一动。他接触过不少中方人员,但像顾清翰这样将个人魅力与专业素养结合得如此之好的人,并不多见。
就在顾清翰转身欲走的瞬间,威尔逊开口叫住了他,声音比之前温和了一些:
“顾先生,下周三是我的一个小型私人晚宴,只邀请几位朋友,轻松地聊聊天。如果您有时间,不知是否愿意赏光?”
顾清翰的脚步顿住,心中微微一震。私人晚宴!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意味着威尔逊对他的印象不错,愿意在更私密、更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这是任务的一个关键进展!
他迅速压下心头的波动,转过身,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略带荣幸的微笑:“非常感谢您的邀请,威尔逊先生。这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准时出席。”
威尔逊点了点头,脸上也露出一丝真正的笑意:“很好。届时我会让秘书把地址和时间送给你。”
顾清翰再次致谢,然后转身,沉稳地走出了宴会厅。直到走出大门,融入重庆湿热的夜色中,他才允许自己微微松了一口气。第一步,走得还算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