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科伦坡港口的码头上,起重机昼夜不停地运转,吊起一箱箱物资。木箱上印着鲜明的红色标识——粮食、净水设备、柴油、药品,以及轻武器和弹药。
斯里兰卡政府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志愿者与士兵们并肩,将船只装满,再由护航舰队押送穿越孟加拉湾,驶向天竺南部的港口。
在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的补给站里,一批批物资被卸下,天竺人民军的干部与本地居民一同分配。粗粮和净水桶先被送往前线,药品与纱布则立刻分发给野战医院。
工人们忙着把柴油桶搬到卡车上,准备运往最需要的火堆壕沟。
斯里兰卡的援助虽不算奢华,却极其及时,在尸潮逼近的日子里,几乎每一箱物资都意味着数十条生命的延续。
与此同时,天竺东部的孟加拉同样紧锣密鼓的准备迎击行尸。
在东协顾问的指导下,他们在加尔各答周边建立起了层层防线。
工兵们用推土机和人力在城市外围挖出连续不断的壕沟,填满燃料,铁丝网与拒马一道道延伸。
加尔各答的工厂被征用,昼夜不停生产简易弹药箱和铁皮护盾。
东协的无人机在空中盘旋,投下补给,同时侦察恒河东岸的尸群动向。
孟加拉军与本地民兵分工明确:正规军负责外围火力点,民兵则在街巷间建立次级防御。
在更北方的尼泊尔,防线同样在恒河上游逐渐成形。
尼泊尔军队沿着恒河两岸修筑碉堡和高地射击点,借助山地的地形优势,将河岸布满铁丝网与障碍。
高处的庙宇与了望塔被改造成观测哨,昼夜都有士兵守望。
河谷间的村庄被组织疏散,部分青年自愿加入防御工事的修筑。虽然装备有限,但尼泊尔的部队以山地作战见长,他们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在恒河上游构筑一道屏障。
南有斯里兰卡的船队不断输送,东有孟加拉的城市防线逐步稳固,北有尼泊尔凭借山川建立屏障,西有坚不可摧的月亮辅助军。
整个南亚在东协的号召与援助下,逐渐形成一张彼此支撑的防御网。面对不断涌来的黑暗洪潮,这些国家终于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并肩守护同一条生命线。
————————————
在新德里的宪兵们寻找隐匿在人群中的乌鸦时,天竺半岛的南部,也爆发着惊天动地的战斗。
天竺人民军正在班加罗尔南部一线阻击尸潮。
天空灰蒙蒙的,海风夹带着潮湿的咸味吹过喀拉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的海岸线。
这里没有新德里那样的国际援助与多的用不完的军火,然而人民军的防线,却在尸潮面前稳稳矗立。
他们的装备远不如北方“天竺联盟”的军阀部队。士兵肩上扛着的,大多是早年流入的旧式步枪与东协援助的轻武器,机枪与火箭筒数量有限,许多仍依赖手工修整。
但与北方混乱的指挥与仓促的动员不同,这里的每一支部队都在一张紧密的网中协同作战。
在城镇外围,狭窄的街巷被预先封锁,木材与石块垒成障碍,壕沟里灌满柴油,随时可以点燃。
每个防御节点都有明确的负责人:有的负责火力掩护,有的负责物资补给,还有专人带着本地志愿者,手拉肩扛的将弹药、饮水和食物一筐筐送到前线。
“注意队形,保持间隔,不要浪费子弹!”一名指挥员举着扩音器喊道。士兵们并没有盲目扫射,而是稳稳地瞄准,点射,将逼近的尸群一批批击倒。
当尸潮逼近壕沟,火把立刻投下,瞬间火焰腾起,烈焰中尸影挣扎、跌撞,成为前进同伴的障碍。趁着火势蔓延,机枪与火箭筒从侧翼开火,精确地将漏洞补上。
在后方,本地居民并非被动等待,他们自发地协助防御。
妇女们在庙宇里煮着稀粥与浓茶,为前线战士送去热食;青年们抬着木板与铁片,帮工兵加固临时工事;老者则在巷口负责看守,手持竹棍与火把,监视是否有行尸漏入。
一支小队撤下火线,立刻有另一支小队补上,他们的脚步整齐,动作迅速,交替衔接没有片刻的混乱。每一名士兵都知道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命令都能在数息之间被执行到位。这种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弥补了他们装备上的不足。
“弹药补给到位!”随着几名志愿者气喘吁吁地把木箱抬上阵地,士兵们重新装填,继续投入火力。即便火线紧张,他们仍然严格执行“射击、换弹、观察”的流程,不因尸群逼近而乱了手脚。
靠着紧密的组织、井然的后勤,以及本地居民的全力支援,一次次的尸潮进攻被人民军的战士们击溃,南方的红旗仍然飘扬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与北方仓促拼凑的军阀部队相比,天竺人民军用最有限的武器,构筑出了最扎实的防线。
————————————
天竺人民军的连队集合在一处临时搭起的棚屋下,地上铺着竹席,士兵们围成一圈坐下,手里的步枪横放在膝头。
会议由连长主持,他的脸上布满烟尘与疲惫,却依然保持着清醒与坚毅。
“同志们,”他开口,嗓音沙哑却清晰,“昨夜我们挡住了尸潮,这是胜利。但它不是终点,我们必须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更大的浪潮做准备。”
几名班长依次站起,开始汇报。第一名班长强调火力控制的重要性:“昨夜证明了,乱射只会浪费子弹。点射和交替射击能保证火力持续,也能最大化杀伤效果。”
另一名班长补充:“壕沟和火焰是关键。尸群不怕障碍,但火焰的高温会碳化他们的身体。我们点燃柴油的壕沟挡住了大部分攻击,这一战术必须保持,并且扩大。”
有士兵提出:“近距离接触极其危险,他们的血液可能带有传染性。昨夜有几人险些被溅到伤口,以后必须配发更多的防护布料和面罩,身上有外伤的一律不许上前线。”
“补给与轮换也要严格。”一名后勤军士举手,“我们安排的交替上火线,避免了士兵彻底崩溃。志愿者们的支援及时,但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很容易混乱。”
连长最后总结道:“第一,火力必须有节奏,点射、交替,不能乱。第二,工事和火焰是生命线,必须提前准备。第三,任何人不得赤手接触尸体,血液传播的可能性极高。第四,后勤与轮换要形成制度,否则会造成混乱。”
“同志们,纪律与组织,是我们仅有的优势。”
士兵们默默点头,将这些经验抄写在小册子上。
他们会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下拨轮换的部队以及刚刚完成训练的新兵。下次尸潮来临时,他们将用这些经验活下去——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后无数依靠他们的人。
会后,士兵们重新起身,背上武器,走回防御阵地。
晨曦下,那面褪色的红旗依旧在风中猎猎作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