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工坊”内东西方匠心的碰撞与初步融合,如同在一池静水中投下了石子,涟漪正缓缓荡开。工坊内部的气氛从僵持的对峙,转变为一种充满实验精神的、略显生涩但积极向上的探索。老约瑟夫先生脸上久违的笑容,皮埃尔与李师傅之间用简单词汇和大量手势进行的“专业交流”,都标志着这个战略锚点开始焕发新的生机。
沈清悦深知,一个工坊的活力终究有限。“星阁”在巴黎,乃至全球的布局,绝不能仅依赖于收购与改造。它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需要吸引那些真正具备跨文化视野与先锋精神的年轻创造力。是时候,将“星火计划”这面旗帜,正式插上巴黎这片艺术的热土。
在“星阁”巴黎临时总部的会议室里,沈清悦主持了“星火计划·巴黎站”全球招募的启动会议。与会的除了核心团队,还有特意从国内线上接入的内容事业群负责人,以及“东方美学当代性研究院”驻欧洲的联络学者。
“此次巴黎站的招募,核心定位是‘寻找具备全球视野的东方美学解读者与重构者’。”沈清悦开门见山,背后的屏幕上投射出招募主视觉——一团在埃菲尔铁塔轮廓中燃烧的火焰,兼具东西方意象。“我们不仅仅是在招募艺术家,更是在招募‘文化翻译官’,招募能够理解我们核心理念,并愿意用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语言,与之对话、甚至挑战它的同行者。”
招募标准经过激烈讨论后最终确定,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艺,更着重强调:
文化杂食性: 对东西方文化史、哲学、当代社会议题有独到见解,并能将其融入创作。
实验精神: 敢于打破常规媒介与形式边界,不惧失败。
潜在的“破坏力”: 不满足于浅层的文化符号挪用,能对既定概念进行深刻追问甚至解构
招募信息通过“星阁”全球渠道、合作的艺术院校、独立媒体平台发布,立刻在国际艺术圈层引发了巨大反响。申请资料如雪片般从世界各地飞来,其多样性与质量,远超国内以往的招募。
评审工作繁重而充满惊喜。由沈清悦、研究院学者、巴黎当地知名策展人以及皮埃尔、李师傅等匠人代表组成的多元化评审团,在临时总部开辟出的评审区内,开始了为期数日的封闭筛选。
他们看到了太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有在宣纸上进行数字泼墨的,有将京剧脸谱与波普艺术结合的,有用水晶和金属丝编织山水意境的……技术纯熟,创意新奇者比比皆是。
然而,看多了之后,一种审美疲劳和更深层次的疑虑开始浮现。
“很多作品,看似融合,实则只是简单的拼贴。”那位巴黎策展人揉着眉心直言,“东方的元素被抽离了语境,成为了一种异域风情的装饰。我看不到创作者自己的灵魂,只看到了对市场口味的揣测。”
内容事业群负责人也在线上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技巧和想法都很棒,但似乎缺少了一点……刺痛感。太过圆滑,太过‘正确’了。”
沈清悦沉默地翻看着又一叠申请材料,心中亦有同感。这些申请者完美地理解了“星阁”公开宣称的一切,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壁,无法触及更深层的、可能不那么“正确”的真实。
直到,林枫的申请资料袋,被工作人员略显迟疑地单独拿了过来。
“沈总,这份……有点特殊。评审团内部争议很大。”
资料袋很朴素,里面没有精美的作品集画册,只有一叠冲洗出来的黑白照片,和几张手写的、字迹潦草的法文与中文混杂的陈述。
照片拍摄的是一组雕塑\/装置作品。主体是一些扭曲、破碎的瓷器——明显是宋代的青瓷、明清的青花瓷的残片,但它们被粗暴地与生锈的工业齿轮、断裂的电路板、甚至涂鸦喷漆的痕迹强行粘合在一起。造型尖锐,充满了一种不和谐的、近乎暴力的张力。作品总标题叫做 《创伤的缝合,抑或谎言?》。
他的个人陈述更是如同一篇哲学檄文,开篇便写道:
“我厌倦了关于‘东方之美’的陈词滥调。你们要的‘当代性’,难道就是给古董披上一件时髦的外衣吗?真正的文化融合,必然伴随着撕裂与疼痛。我的作品,探讨的是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破碎、被强加的嫁接,以及试图自我缝合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扭曲与可能性。它不美,但它真实。如果‘星阁’只需要温顺的、装饰性的‘融合’,那请直接扔掉我的申请。”
评审团内部立刻炸开了锅。
“这太极端了!完全是破坏!这哪里还有东方美学的影子?”一位保守的评审连连摇头。
“但他的质问非常有力!他戳穿了我们一直在回避的问题——融合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与痛苦!”那位巴黎策展人却显得异常兴奋。
“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他对瓷器残片的挑选和工业元素的结合方式,充满了精准的控制力,这种‘失控感’是精心设计的结果。”李师傅从匠人角度给出了专业评价。
皮埃尔皱着眉:“我不喜欢这种情绪,但它……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像其他作品那样容易忘记。”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林枫作品的价值判断上。他无疑具备了招募标准中要求的“文化杂食性”、“实验精神”和“破坏力”,但他的这种“破坏”,是否在“星阁”能够承受、甚至愿意拥抱的范围内?
面对评审团僵持不下的局面,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沈清悦。
林倩低声提醒:“清悦姐,林枫的作品和言论都太具争议性。一旦吸纳他,可能会给我们刚刚稳定下来的‘蔷薇工坊’带来冲击,也可能会在媒体上引发不可控的负面解读。”
沈清悦没有立刻回答。她拿起那张林枫作品中最具冲击力的照片——一个精美的青花瓷瓶从中间裂开,被粗糙的金属铆钉强行固定,裂缝中塞满了彩色电路线,如同狰狞的伤疤。她久久地凝视着。
她看到的不是亵渎,而是一种极致的、近乎绝望的追问。这种追问,与她当初在巴黎论坛上为东方美学争取“当代性”话语权时,所怀有的那种突破藩篱的勇气,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她的方式更圆融、更具建设性,而林枫,则选择了更直接、更惨烈的方式。
“我们在巴黎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沈清悦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评审,“是为了在一个安全的角落里,自娱自乐地展示我们以为的‘东方之美’?还是为了真正参与到塑造未来全球文化格局的激烈对话中去?”
她拿起林枫那份手写的、充满锋芒的陈述。
“如果我们的平台,只能容纳那些符合我们预期、赞美我们路线的声音,那么‘星阁’的生态,终究是封闭的,是脆弱的。真正的强大,在于其包容性,在于它能够容纳甚至鼓励这种危险的、不和谐的,但却无比真实的声音。”
她做出了决定。
“通知林枫,他通过了初选。我将亲自对他进行最终面试。”
她顿了顿,补充道,语气不容置疑:
“记住,‘星火计划’要寻找的,不是听话的学徒,而是可能在未来某一天,照亮甚至灼伤我们,但最终能引领我们看见新世界的……同行者。”
消息传出,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为沈清悦的魄力折服,也有人为潜在的风险担忧。
几天后,在“蔷薇工坊”那间充满混合气息的会客室里,沈清悦见到了林枫本人。他比照片上更显清瘦,眼神桀骜,带着一种敏感的防备。
没有寒暄,沈清悦直接指着带来的那件青花瓷破碎装置的图片,问道:“告诉我,在你强行将这些不属于它的东西铆合上去时,你听到陶瓷的哭泣了吗?”
林枫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会是这个问题。他沉默了几秒,眼神中的锋芒稍微收敛,流露出一种真实的痛苦:“我听到了。但我更听到,它如果不发出声音,就会在寂静中彻底被遗忘,或者被陈列在玻璃柜里,成为一个与他者无关的‘完美标本’。”
沈清悦点了点头。
“你的‘星火’申请,通过了。”
她看着林枫惊愕的眼神,平静地说:
“我不是认同你所有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追问的勇气和表达的才华。‘星阁’给你空间,不是要驯服你,而是希望你这团火,能在更大的场域里燃烧,看看最终能照亮什么,或者……烧毁什么。你,敢来吗?”
林枫望着沈清悦,第一次,他眼中那份玩世不恭的挑衅,慢慢转化为一种复杂的、带着审视与一丝被理解的动容。
“好。”他最终只回了一个字。
“星火巴黎”的招募,因林枫的最终入选,被赋予了超越招募本身的意义。它向外界昭示,“星阁”这个来自东方的文化平台,其胸怀与野心,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辽阔,也更为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