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后世主播朱迪钠的声音带着一丝经过时间沉淀后的苍凉: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时年六十五岁的朱元璋而言,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大家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位老皇帝在短短十年间,接连经历了嫡长孙朱雄英(洪武十五年)、爱妻马皇后(洪武十五年)、以及如今最为倚重的继承人这三重至亲的离去。这位年过花甲的帝王,在那一刻,真正体会到了何为‘孤家寡人’,何为命运的无常与残酷。”
天幕下的朱元璋,嘴唇微微颤抖,朱迪钠的话语像冰冷的针,一下下刺在他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
然而,更冰冷、更刻薄的,是紧随其后飘过的几条网友评论,它们如同淬毒的匕首,精准地扎向那位已是暮年的皇帝:
【网友“毒舌评史”发言:要我说,朱元璋这命格也太硬了!从小克死父母兄弟,中年开始克死并肩作战的兄弟子侄(指常遇春、徐达以及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到了晚年,连发妻和精心培养的继承人都克死了。这帝王之命,果然是孤星照顶,注定要用至亲的鲜血来献祭啊!】
【网友“玄学爱好者”附和:没错,自古天家无亲,尤其像他这种从底层杀上来的开国皇帝,煞气太重,命格太硬,身边的人承受不住这皇气的反噬也属正常。】
“放屁!胡说八道!”
朱元璋猛地一拍御案,震得笔墨纸砚一阵乱跳。他胸口剧烈起伏,想要厉声驳斥这些无稽之谈。他朱重八一生不信命,只信自己!他能有今天,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是殚精竭虑治理出来的,与那劳什子命格有何相干?!
可……为何心会如此之痛?为何在这无尽的深夜,看着空荡荡的大殿,那丝关于“命运”的隐秘恐惧,会像毒蛇一样缠绕上来,让他透不过气?难道……难道真是自己的缘故,才让身边的至亲一个个离去?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同梦魇,挥之不去。
朱迪钠的声音将众人(包括天幕下不同时空的观看者)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而残酷的政治抉择上:
“巨大的悲痛终究要面对现实。一个无比严峻和紧迫的问题,沉甸甸地压在了朱元璋和整个大明王朝的头顶:帝国储位空悬,国本动摇,必须尽快确立新的继承人,以安天下之心。”
“当时摆在台面上的,主要有六位人选。”朱迪钠的声音清晰而冷静,“他们分别是:四位成年且就藩在外的儿子——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以及太子朱标留下的两个儿子——朱允炆(吕氏所出)和朱允熥(常氏所出)。”
随着朱迪钠开始逐一分析这六人的优劣,天幕下的洪武朝臣们,无论是在洪武十一年的曹国公府前,还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的各自府邸,都不由自主地在心中跟着盘算、权衡:
秦王朱樉:嫡次子,名分最顺。但……劣迹斑斑,暴戾无道,刚刚才因在西安的恶行被老头子下旨严厉惩戒,差点王位不保。若立他,恐天下不服,且其性格绝非守成之君,只怕是第二个隋炀帝。
晋王朱棡:嫡三子,也有能力和威望,镇守太原,兵强马壮。但史载其性骄纵,在藩地亦多有不法之事,且与秦王类似,非仁厚之主,朱元璋对其并不完全放心,担心他驾驭不了开国的那帮老臣悍将。
燕王朱棣:嫡四子,能力出众,文韬武略在诸王中堪称佼佼者,且长期镇守北疆,多次率军出击漠北,功勋卓着。但其王妃是徐达的女儿,徐家在大明军中的影响力盘根错节,立他,难保不会出现强大的外戚势力,这是晚年猜忌心极重的朱元璋所无法容忍的。更何况,从礼法上讲,没有跳过老二、老三而立老四的道理,这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周王朱橚:嫡五子,性情相对温和,不喜权术,醉心医药编纂,无太大政治野心。但其志不在此,缺乏治国所需的权术与魄力,绝非合适的君主人选。
朱允熥:太子朱标嫡次子(原配常氏所生),血统尊贵,背后是开平王常遇春家族的势力,军中根基深厚。但正因其母族势力过于强大,朱元璋担心立他会导致外戚专权,重演前朝旧事。且其年幼,性格未定,难以驾驭那些如狼似虎的开国勋贵,皇权恐遭架空。
朱允炆:太子朱标庶长子(吕氏所出,但其母后在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被扶正,故在礼法上亦可视为嫡子)。其母族势力相对薄弱(其外祖父吕本仅为中级文官,已故),不易形成外戚威胁。他自幼受儒家教育,性情仁柔孝顺,举止有礼,符合朱元璋心目中“守成之君”应“施仁政”的期望。虽然年幼(时年约十五六岁),但正是因其年幼,朱元璋认为自己尚有时间,也有能力,为其扫清一切障碍,保驾护航。
此时,天幕上再次飘过网友的激烈争论:
【网友“永乐大帝粉”发言:从结果论来看,朱棣是位不次于李世民的绝代皇帝!开疆拓土,修《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哪一样不是功盖千秋?要是当初直接传位给朱棣,哪还有后面那么多破事!】
【网友“历史理性派”反驳:楼上这是马后炮!在洪武二十六年这个时间点,你让朱元璋怎么看出朱棣有李世民的能力?李世民那是跟随李渊一同起兵打天下,天策上将,功勋和势力在秦王府时就已成型。朱棣在洪武十三年才开始就藩北平,虽有战功,但论威望、势力和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远远达不到李世民那个级别。他的雄才大略,更多是在靖难过程中和登基后才彻底展现的。在当时,他只是一个比较能打的藩王而已!】
这些争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朱元璋心中泛起涟漪。他死死盯着天幕上关于朱棣的部分,眼神复杂难明。
朱迪钠的声音将分析引向结论,语气中带着对历史无奈的理解:
“通盘考虑,权衡利弊之下,选择朱允炆,对于晚年的朱元璋而言,成为了那个最不坏,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看似可行的答案。”
“首先,跳过所有成年儿子,直接传位给皇孙,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皇子之间的激烈争斗。尤其是,避免了能力最强、也最危险(从朱元璋晚年的视角看)、且拥有强援(徐达旧部)的秦晋燕三王之间争夺太子之位发生内战的风险。这符合朱元璋希望政权平稳过渡的迫切愿望,他再也经不起另一场巨大的动荡了。”
“其次,朱允炆与太子朱标在性格上有相似点,在经历了长期战乱、自己又施行了数十年严刑峻法之后,在朱元璋看来,或许正是天下需要休养生息时所应推崇的‘仁政’体现。他相信,在自己的精心安排和留下的辅政班底(他倾向于选择文官)辅佐下,这个性情温和的孙子,能够成为一个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合格守成之君。”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朱允炆母族势力单薄,这极大地减少了朱元璋对外戚干政的担忧。他可以相对放心地为孙子选拔和安排自己信任的文武大臣,构建一个易于控制的权力结构,而不必担心后族势力过度膨胀,威胁朱家江山。”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着这番几乎洞悉了他内心所有权衡的分析,阴沉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在洪武十一年的此刻,他正当年富力强,太子朱标地位稳固,他从未想过会有需要做此抉择的一天。但扪心自问,若真的面临洪武二十五年那般绝境,在排除了几个不省心的儿子后,在“强大外戚”的朱允熥和“易于控制”的朱允炆之间,他恐怕……真的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无关对错,无关后世评价。只是一个垂暮的帝王,在经历了太多背叛、猜忌与失去后,为了他亲手打下、视若性命的朱明江山能够按照他设定的轨迹“永固”下去,所能做出的、自认为最稳妥也最无奈的决定。
他只是此刻还无法预见,这个“最不坏”的选择,最终会引发明朝历史上那场最为惨烈、骨肉相残的内部战争——靖难之役。那又是另一种,他未曾预料到的“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