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轻轻划过,留下几道细微的汗渍。苏羽的目光落在那些报废的组件上——考古站淘汰的量子耦合器,外壳已经氧化发黑;还有他自己带来的量子存储器,银色的外壳在昏暗的灯光下泛着冷光。
他小心地拆下耦合器的防护罩,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线路。这些线路像枯萎的藤蔓般纠缠在一起,有几处已经断裂。他从工具包里取出微型焊接笔,笔尖亮起幽蓝的光点。
焊接时产生的焦糊味在空气中弥漫。他屏住呼吸,将断裂的量子通道一一接续。每连接一条线路,都要测试其传导性。有三次,量子流突然中断,溅起的电火花在指尖留下灼热的刺痛。
他甩了甩手,继续工作。
当最后一个接口完成时,组件内部传来细微的嗡鸣。这声音很轻,像是昆虫振翅,但稳定而持续。他小心地将量子存储器与耦合器连接,接口处亮起淡绿色的指示灯。
现在需要上传数据了。
他取出那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将它插入读取槽。芯片表面的纹路在灯光下泛着幽蓝的微光,那是GSS-1蓝图的全部数据。他的手指在确认键上停顿了片刻。
按下按钮的瞬间,整个系统突然静默。指示灯全部熄灭,连刚才的嗡鸣声也消失了。他的心跳漏了一拍。
但紧接着,一道柔和的蓝光从量子存储器内部亮起。这光芒很特别,不像电子设备常见的冷光,反而带着某种生命的温度。蓝光顺着线路流淌,逐渐点亮了整个系统。
控制台上浮现出全息投影,GSS-1的构造图在其中缓缓旋转。每一个部件都在发光,彼此连接的量子通道像神经网络般闪烁。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完整的蓝图在独立系统中运行。
投影突然波动起来。蓝图中央的核心部件开始自动分解、重组,展现出之前被隐藏的次级结构。这些结构呈现出分形几何的美感,每一个细分都遵循着某种未知的数学规律。
他注意到核心处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几何体。它时而呈现二十面体,时而变成复杂的星形,每次变换都会带动整个蓝图的结构调整。这似乎就是GSS-1真正的核心。
空气中的信息噪音突然增强了。那些细小的声音变得清晰,像是在回应量子核心的激活。他听到风中传来断断续续的音节,沙粒击打观测窗的节奏也变得规律起来。
控制台发出提示音。外部传感器检测到异常能量波动,来源正是那片经常出现蓝光的区域。波动频率与量子核心的运行频率产生了共振。
他调出环境监测界面,发现荒原的地磁读数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这些变化以考古站为中心,呈波纹状向外扩散。量子核心的激活,似乎唤醒了荒原的某种反应。
一段新的摩斯电码出现在音频分析界面上。这次的内容更加具体:“影子在移动。”
他看向观测窗外。沙丘在暮色中拉出长长的阴影,这些阴影的移动轨迹似乎不太自然。有的影子在无光源的情况下自行移动,有的则保持着异常的几何形状。
量子核心的投影突然亮度倍增。那个变幻的几何体稳定下来,形成一个完美的菱形结构。从菱形的每个顶点都延伸出光丝,连接至蓝图的各个模块。
这些光丝让他想起神经突触。整个GSS-1的构造图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等待被唤醒的人工智能的思维网络。
能量读数持续攀升。量子核心的处理速度已经超出了他最初的预估。系统日志显示,核心正在自主进行某种计算,计算的参数包括环境噪音的频率、地磁变化的数据,甚至包括那些异常阴影的运动轨迹。
又一段摩斯电码被捕捉到:“它们看得见光。”
控制台发出警报——不是系统警报,而是量子核心自主生成的安全提示。投影界面上出现了一个简短的预警:检测到多方位的观测行为。
他走到观测窗前,手掌贴在冰冷的玻璃上。远处的沙丘之后,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移动。不是风卷起的沙尘,而是更加有序的运动。但每当他定睛细看,那些动静又消失在暮色中。
量子核心的运行声发生了变化。最初的嗡鸣现在夹杂着更复杂的音调,时而像远处传来的钟声,时而像某种语言的片段。这些声音与环境噪音产生着奇妙的和谐。
全息投影中的菱形核心开始脉冲发光,节奏缓慢而稳定,像是在呼吸。每次光芒增强时,蓝图的其他部分就会展示出新的细节;光芒减弱时,这些细节又隐没在基础结构中。
他突然明白了什么。
GSS-1可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量子核心展现出的自主性,与环境之间的互动,都指向另一种可能性。这或许是一个钥匙,一个能与这片荒原对话的接口。
新的能量波动从西北方向传来。这次不是蓝光区域,而是更近的地方。控制台的地图上出现了一个闪烁的光点,距离考古站不足三公里。
量子核心的投影突然转向那个方向,菱形结构微微倾斜,像是在凝视远方的某个存在。
他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在控制室内回响。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握住胸前的身份牌——那是他离开研究所时唯一带走的东西。
量子核心的脉冲加快了。光芒的节奏变得急促,像是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全息投影中开始浮现新的数据流,这些数据的编码方式很陌生,不属于任何一个已知的系统。
它们像是回应。
来自荒原的回应。
来自阴影的回应。
来自那片即将再次亮起的蓝光的回应。
他静静地站在控制台前,等待着。量子核心的幽蓝光芒映在他的瞳孔里,与窗外渐浓的暮色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