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落网后,案件进入了线索密集爆发与逻辑重构的关键阶段。临时指挥室的墙面被巨大的线索图谱覆盖,Y-327的生产链、交易链、人员关系网以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顾维安、陈景明、陆明等核心人物的节点被反复标注,而那些散落的证据碎片——苏晴的日记残页、林晓雅的血迹dNA、地下实验室的实验记录、陆明的交易日志,仍需被精准串联,才能形成无懈可击的证据链。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掌握了大量实证,但缺乏对犯罪集团核心决策逻辑的深度解读。”江澈指着图谱中顾维安与陈景明之间的空白区域,“陆明的供述只说明了执行层面的操作,却无法解释顾维安为何执着于Y-327的迭代优化?陈景明在实验中扮演的真正角色是技术主导还是傀儡?还有那些未被找到的实验对象,他们的去向是否与顾维安的‘最终阶段’计划有关?”
林砚正对着一堆实验记录和审讯笔录出神,指尖在苏晴的日记残页与陆明的通讯日志之间来回移动。“这些实证就像散落的拼图,我们需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他抬起头,目光与江澈交汇,“之前我们的合作更多是‘我侧写、你查证’,但现在需要升级为‘侧写引导实证方向,实证反哺侧写修正’,让两者形成交叉印证,才能填补这些逻辑空白。”
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江澈的认同。此前的合作中,林砚的心理侧写为侦查提供了方向指引——比如预判张诚的反侦察手段、锁定陆明的中间人身份;而江澈带领团队获取的实证,则验证了侧写的准确性。但面对顾维安犯罪集团的复杂性,单一的线性合作已难以应对,必须让侧写与实证形成闭环,在碰撞中挖掘更深层的真相。
两人当即制定了新的合作模式:以“核心人物动机”为切入点,林砚通过现有证据进行心理侧写,提出关于人物行为逻辑、隐藏计划的假设;江澈则带领团队围绕假设展开定向侦查,寻找实证支撑或推翻假设,再将侦查结果反馈给林砚,修正侧写结论,如此循环往复,逐步逼近真相。
第一个合作靶点,便是陈景明的真实动机。此前的侧写认为,陈景明受“救世主情结”驱动,试图通过基因药物解决某种医学难题,同时被利益和顾维安的胁迫所捆绑。但陆明的供述中提到“陈景明对实验数据的偏执远超顾维安”,这与“傀儡”的定位产生了矛盾。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陈景明的行为逻辑。”林砚将陈景明的实验日志、私人诊所的研发记录、与顾维安的通讯片段铺在桌面上,“他的实验日志中,对Y-327副作用的记录极为详尽,甚至超过了对药效的关注;通讯记录里,他曾多次与顾维安争执‘实验伦理底线’,但最终都妥协了;还有他保存苏晴的日记残页,这绝非单纯的‘战利品’,更像是一种自我警醒或心理慰藉。”
基于这些细节,林砚提出新的侧写假设:陈景明的核心动机并非单纯的利益或胁迫,而是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极致痴迷与认知扭曲。他坚信Y-327能攻克人类医学难题,将自己视为“突破伦理束缚的先驱”,而顾维安提供的资金与资源,恰好满足了他的研发野心。他与顾维安的矛盾,本质是“技术理想”与“商业利用”的冲突,而他的妥协,则是在野心面前放弃了最后的伦理底线。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江澈带领团队展开定向侦查。技术组对陈景明私人诊所的服务器进行深度挖掘,在一个加密的“个人笔记”文件夹中,找到了大量未被发现的文档。这些笔记并非实验记录,而是陈景明的思想独白,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基因技术的狂热与对世俗伦理的蔑视:“伦理是进步的枷锁,为了人类的进化,少数人的牺牲是必要的”“Y-327将重塑人类的生理极限,我会成为被历史铭记的先驱”“顾维安只懂利益,但没有他,我的理想无法实现”。
同时,警方找到了陈景明的大学导师——一位退休的基因学教授。教授回忆,陈景明上学时就极具天赋,但性格孤僻,极度偏执,曾因提出“人体实验是基因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而与师门决裂。“他认为世俗的伦理观阻碍了科学进步,一直想寻找机会证明自己。”教授叹息道,“我没想到他真的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这些实证完美印证了林砚的侧写假设。“陈景明不是傀儡,而是与顾维安相互利用的共生关系。”林砚修正了之前的侧写结论,“顾维安需要他的技术实现商业野心和军事计划,而陈景明需要顾维安的资源实现他的‘科学理想’。这种共生关系让他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提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陈景明会偷偷保存实验数据和苏晴的日记——他在为自己留后路,或许是想在未来摆脱顾维安的控制。”
这一结论直接改变了侦查方向。江澈判断,陈景明逃跑时很可能带走了Y-327的核心研发数据,甚至可能藏有顾维安犯罪集团的其他秘密,他的潜逃路线或许并非单纯前往非洲,而是有更复杂的计划。技术组立刻调整追踪策略,不再局限于出入境记录,而是围绕陈景明的技术资源、隐秘人脉展开排查,寻找他可能的藏匿点。
第二个合作靶点,是顾维安的“最终阶段”计划。陆明的供述中提到这一计划,但拒绝透露具体内容,只说“与基因改造士兵有关”。林砚结合顾维安的军工背景、Y-327的药效特征以及地下实验室的军事级设备,提出侧写假设:顾维安的最终目标是量产增强型Y-327,结合神经控制型纳米芯片,打造一支具有超强战斗力、且能被远程控制的“基因改造士兵”,用于非法武装活动或出售给境外势力,获取巨额利益。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江澈带领团队对瀚海重工的历史业务进行深挖。调查发现,顾维安早年曾负责瀚海重工的军工项目研发,参与过单兵作战装备的设计,与多个境外武装势力有过隐秘接触。技术组在陆明的秘密数据库中,找到了一份加密的“产品说明书”,解密后证实了这一猜测:说明书详细介绍了Y-327与神经控制芯片的组合使用方案,明确标注了“增强体力、提升耐力、抑制痛感、远程控制”等功能,目标客户直指境外武装组织。
更关键的是,数据库中还存有一份“量产计划时间表”,显示顾维安计划在半年内完成增强型Y-327的量产,首批“基因改造士兵”的测试将在非洲秘密据点进行。而陈景明的第三代Y-327优化实验,正是量产计划的关键前提——只有解决了成瘾性和副作用问题,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
“实证完全印证了侧写。”江澈看着“产品说明书”,脸色凝重,“顾维安的野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他要打造的不是简单的黑市交易链,而是一个能影响地区安全的非法武装产业链。如果让他的计划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林砚补充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顾维安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护陈景明——他需要陈景明完成最后的技术突破。现在陈景明逃跑,顾维安的量产计划必然会受阻,他很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要么找回陈景明,要么强行推进实验,这会让更多人陷入危险。”
基于这一交叉印证的结论,警方迅速调整了整体作战计划:一方面,加快与国际刑警的协作,重点排查陈景明可能的藏匿点和出境路线,务必在他被顾维安找到或完成技术转移前将其抓获;另一方面,针对非洲秘密据点展开情报收集,联合当地警方和国际安全力量,制定突袭方案,摧毁顾维安的量产基地;同时,对数据库中锁定的境外买家展开跨国打击,切断顾维安的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
在后续的合作中,这种“侧写-实证-修正”的闭环模式持续发挥作用。林砚通过陆明的审讯笔录,侧写出其背后还有瀚海重工的其他高层涉案,江澈随即展开定向侦查,果然挖出了两名当年为Y-327实验提供设备和资源的瀚海重工前中层;江澈团队在林晓雅的U盘数据中发现了一段模糊的音频,林砚通过声音特征和语境侧写,判断音频中与张诚对话的神秘人正是瀚海重工的现任高层,为进一步深挖军工系统的黑幕提供了关键方向。
“以前总觉得侧写是‘纸上谈兵’,现在才发现,精准的侧写能让侦查少走很多弯路。”江澈看着墙上日益完整的线索图谱,对林砚说道。
林砚微微一笑:“没有实证支撑的侧写只是空想,是你的团队用扎实的侦查,让这些抽象的心理分析落地生根。我们就像拼图的两端,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拼出完整的真相。”
此时的指挥室里,侧写与实证的光芒交织,照亮了案件最核心的黑暗。顾维安的非法武装产业链、陈景明的技术野心、瀚海重工的黑幕、那些逝去的和仍在受苦的实验对象,所有的线索都在交叉印证中指向最终的决战。江澈拿起对讲机,声音沉稳而坚定:“各小组注意,按照最新方案推进,务必在顾维安的量产计划启动前,将这个犯罪集团彻底摧毁。”
而远在非洲的秘密据点,顾维安看着屏幕上不断传来的负面消息,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知道,与江澈、林砚的终极较量已经无法避免,一场关乎正义与邪恶、生命与伦理的跨国之战,即将全面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