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程御史气势汹汹而来,又悻悻而去,虽然被蹇硕的人挡了回去,但“云琰纸坊被弹劾调查”的消息,却像一阵风,迅速刮遍了洛阳城的大街小巷。一时间,各种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听说了吗?云琰纸坊出事了!被御史台查了!”
“我就说嘛,一个卖纸的,哪能那么快发家?肯定有问题!”
“好像是说他们垄断市场,还勾结官员!”
“啧啧,树大招风啊!这下有好戏看喽!”
纸坊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冷清了下来。一些老主顾虽然还来,但神色间多了几分探究和疏离。更有一些原本谈好的订单,对方也找各种理由推迟或取消了。
赵云急得嘴角起泡,在店里团团转:“这帮人!听风就是雨!咱们的纸哪点不好?价格也是明码标价!怎么就成了盘剥百姓了?”
蔡琰虽然心中也焦虑,但面上依旧镇定。她清楚,越是这种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舆论的阵地,如果自己不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赵师兄,稍安勿躁。”蔡琰放下手中的账本,目光沉静,“流言止于智者。我们需主动澄清,不能坐以待毙。”
“怎么澄清?挨家挨户去说?”赵云没好气地说。
“自然不是。”蔡琰微微一笑,“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纸,和我们的人脉。”
她迅速制定了应对策略:
第一,以正视听。 她亲自执笔,写了一篇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的《告客商书》,详细说明了“云琰纸”的用料成本、工艺复杂程度,并与市面其他纸张进行了客观对比,阐明定价公允,绝无暴利。同时,将纸坊近年来资助书院、修桥铺路等善举一一列出,表明回馈社会之心。这份文书被抄录多份,张贴在纸坊门口和洛阳几大市集的公告栏上。
第二,巩固核心。 对于重要的老客户,如几家大书院、书肆以及荀攸、袁府等,蔡琰亲自带着精制的样品和那份《告客商书》上门拜访,当面解释情况,重申品质承诺。她的才学和真诚,打动了许多人,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继续支持。
第三,借力打力。 蔡琰通过荀攸的关系,向几位素有名望、相对正直的官员(如卢植、杨彪等)递了陈述情况的文书,委婉地说明了被弹劾的缘由(暗示可能因拒绝某些不合理要求而遭报复),请求主持公道。这些清流官员本就对宦官势力不满,对蔡琰这位“才女”有些好感,得知内情后,多有同情,在各自的圈子里为其发声。
第四,开放透明。 赵云则按照蔡琰的吩咐,大大方方地打开工坊大门,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客人前来参观造纸过程。他亲自讲解每道工序的繁琐和讲究,展示原料的优质。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许多人在亲眼看到“云琰纸”精湛的工艺和工匠们的辛勤劳作后,疑虑顿消,甚至变成了忠实的拥护者。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显着。
那篇文采斐然、数据翔实的《告客商书》,被不少文人传抄,甚至成了讨论的话题,反而为“云琰纸”做了一次正面宣传。许多明事理的人开始反思,觉得弹劾之言确实过于空泛。
核心客户们的稳定支持,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尤其是袁府,袁荧小姐甚至派人送来口信,表示相信蔡琰的为人,并会向其父袁隗说明情况。
几位清流官员的隐约声援,形成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让御史台那边也不敢轻易再采取过激行动。
而工坊的公开参观,则赢得了普通百姓和务实商人的好感,口碑逐渐回升。
几天后,当程御史再次带着人,准备进行更深入“调查”时,发现舆论风向已经悄然改变。他听到的不再是一边倒的指责,而是夹杂着许多为“云琰纸坊”辩解的声音。甚至他手下的一些书吏,在私下查验账目后,也私下表示账目清晰,并无明显问题。
程御史是个精明人,他看出这事背后水很深,弹劾的证据又不充分,若强行查办,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加上蹇硕那边的压力仍在,他只好暂时放缓了调查节奏,采取了“拖”字诀。
危机,再次有惊无险地渡过了。
“师姐!你真是太厉害了!”看到生意重新回暖,客人再次盈门,赵云对蔡琰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张嘴,简直能把死人说活了!还有这脑子,咋长的呀?”
蔡琰却丝毫没有放松,她轻轻摇头:“赵师兄,莫要高兴太早。此次虽侥幸过关,但隐患未除。弹劾我们的人并未受到惩戒,蹇硕出手相助的意图不明,张让和‘凤鸣’更是蛰伏暗处。我们只是暂时赢得了喘息之机,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她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目光深远:“经此一事,我更加明白,在这洛阳立足,仅靠诚信经营和精良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要么是无人敢动的权势,要么是……让所有人都需要我们的价值。”
赵云走到她身边,握紧了拳头:“师姐,你说得对!咱们得变得更强大!强大到让那些魑魅魍魉不敢再来招惹!”
两次官非,虽然凶险,却也像淬火的锤炼,让这对年轻的伙伴更快地成长起来。他们不再天真地以为只要做好纸就能平安无事,开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权力世界的残酷规则,并思考着如何在这个规则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然而,他们寻求“强大”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很快,新的挑战和选择,就将摆在他们面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