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在少府监造纸作坊的“首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整个死气沉沉的工坊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亲眼目睹了蔡琰用他们习以为常的“烂”材料和“破”工具,造出了洁白坚韧、远超他们水平的好纸,许多工匠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那些年轻、有上进心的工匠,看向蔡琰的眼神,从最初的怀疑、轻视,变成了惊讶、敬佩,甚至带着一丝渴望。
“蔡督导,您这手捞纸的功夫,真是神了!能教教我们吗?”一个叫阿牛的年轻学徒,大着胆子问道。
“是啊,蔡姑娘,您那蒸煮楮皮的火候是怎么掌握的?我们总是煮过头或者不够烂。”另一个工匠也凑过来请教。
蔡琰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她立刻抓住机会,和颜悦色地解答起来,并亲自示范关键步骤。她讲解得深入浅出,毫无保留(当然,核心秘法暂时保留),让围观的工匠们受益匪浅。
一时间,蔡琰身边竟围了不少虚心求教的工匠,气氛热烈。
管事太监李胖子在一旁冷眼旁观,脸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没想到,这小女子还真有两下子!更没想到,她这么快就开始“收买人心”了!这还了得?
“都围在这里干什么?!不用干活了吗?!”李胖子尖着嗓子吼道,“该干嘛干嘛去!蔡督导是来‘督导’的,不是来教你们干活的!”
工匠们被他这么一吼,顿时噤若寒蝉,悻悻地散开了。
李胖子走到蔡琰面前,皮笑肉不笑地说:“蔡督导,您辛苦了。不过,这作坊有作坊的规矩,各司其职,不能乱了章法。您有什么‘督导’意见,直接跟咱家说就是了,咱家自会安排下去。”
他这是要架空蔡琰,把她和工匠隔离开来!
蔡琰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李管事说的是。不过,陛下旨意,是让民女‘督导革新’。若不了解具体工序,不与工匠交流,如何‘督导’?如何‘革新’?莫非李管事觉得,陛下的旨意不妥?”
她直接抬出了皇帝,把李胖子噎得够呛。
“你……咱家不是这个意思!”李胖子气得脸皮发紫,却又不敢反驳,“只是……只是怕耽误了作坊的正常生产!”
“革新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生产,何来耽误之说?”蔡琰寸步不让,“请李管事放心,民女自有分寸,绝不会影响作坊运转。”
李胖子碰了个软钉子,气得一甩袖子,转身走了。他知道,明着阻拦是行不通了,必须想别的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蔡琰和赵云就“泡”在了少府监作坊里。蔡琰负责技术指导和人员沟通,赵云则凭借他豪爽的性格和一身力气(偶尔帮工匠搬点重物),很快和底层的工匠、学徒们打成一片,暗中了解作坊里的各种情况和人脉关系。
他们很快发现,作坊里并非铁板一块。
以李胖子为首的一批管事和几个老师傅,是张让的嫡系,他们靠着垄断技术、虚报成本中饱私囊,是革新的最大阻力。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工匠,尤其是年轻工匠和那些有技术但被排挤的老师傅,对现状不满,渴望学到新东西,提高待遇。这些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负责原料采购的库房管事,姓王,是个老油条,为人圆滑,既不靠拢李胖子,也不得罪人,属于典型的骑墙派。但他掌握着原料供应,是革新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
蔡琰和赵云商量后,决定采取分化瓦解、重点突破的策略。
对于李胖子一伙,表面上尊重,但抓住他们管理不善、成本虚高的把柄,通过赵云暗中收集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可争取的工匠,蔡琰则倾囊相授(非核心部分),并私下许诺,革新成功后,会向朝廷为他们请功,提高待遇。她还让赵云从“云琰纸坊”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悄悄补贴那些生活困难的工匠家属,收买人心。
对于骑墙的王管事,蔡琰亲自找他谈了一次,晓以利害。她指出,革新成功后,原料需求会更精确,浪费减少,他的采购工作会更轻松,而且节省下来的成本,朝廷会有赏赐,他也能分一杯羹。但如果他暗中使绊子,耽误了皇差,后果自负。一番软硬兼施,让王管事态度明显松动。
然而,李胖子那边也没闲着。他见明的不行,就开始来阴的。
先是蔡琰指导工匠改良的蒸煮锅,莫名其妙地裂了缝,差点酿成事故。幸亏赵云眼疾手快,及时发现,才没造成伤亡。
接着,蔡琰精心调配好的一批纸药,被人偷偷掺入了杂质,导致一整缸纸浆报废。
还有工匠向蔡琰反映,晚上有人威胁他们,不许跟蔡琰走得太近,否则就让他们在作坊里待不下去。
种种小动作,层出不穷,目的就是拖延进度,制造麻烦。
面对这些,蔡琰和赵云沉着应对。赵云加强了工棚的夜间巡逻,蔡琰则对关键工序亲自把关,并让信任的工匠互相监督。同时,他们将这些情况,通过蹇硕的关系,悄悄递到了宫里,让皇帝知道有人在阻挠革新。
暗流在作坊里汹涌澎湃,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每一个蒸锅、每一池纸浆、每一个工匠的心中激烈地进行着。蔡琰和赵云如同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三个月期限,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时间紧迫,压力巨大。但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咬牙坚持,在这潭深水中,艰难地开辟出一条路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