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刚过,金山镇便彻底从年节的慵懒中苏醒过来,投入到新一年的紧张忙碌中。祁同伟也如期归队,带着家人的嘱托和饱满的干劲。李为民没有召开全镇干部大会进行空泛的动员,而是带着祁同伟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扎进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项目现场。
在扩建后的中药材合作社,李为民仔细查看了新引进的节水灌溉设施,与老陈等种植户深入交流,询问他们对新品种适应性和市场行情的看法。“老陈,品质是咱们的生命线,规模上来了,管理和标准一定要跟上。今年我们要尝试制定自己的分级标准,打出‘金山药材’的品牌。”李为民的话让老陈和周围的农户们连连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在已然焕然一新的农机制造厂,李为民重点关注了新组建的技术研发小组。他看着那些略显青涩但充满朝气的年轻技术员,以及从邻县请来的老师傅,鼓励道:“不能满足于仿制,要有自己的东西。市里、省里都有科研院所,要多联系,争取合作。需要什么支持,镇里帮你们想办法。” 厂长感慨地汇报:“李镇长,您上次牵线搭桥,帮我们联系省机械研究院的事有眉目了,他们答应派专家团过来指导!” 李为民欣慰地点头,这正是他期望看到的——借助更高平台的力量,提升本土产业的竞争力。
对于镇区通往县道的主干道拓宽工程,李为民更是亲自盯着规划设计,协调征地拆迁中的矛盾,甚至为了争取市里的部分配套资金,多次往返于县市之间。他的务实和执着,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祁同伟更是冲锋在前,许多具体繁琐的协调工作,他都主动承担下来,处理得井井有条,其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飞速提升。
李为民深知,金山镇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产业。他开始有意识地布局更长远的未来。他请来省里的旅游规划专家,对镇内几处有潜力的自然景观和古村落进行初步考察,探讨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可能性;他指示经发办留意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信息,尝试接触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企业,希望能为镇里富余的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他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即将改善的交通条件,规划建设一个小型的物流集散点,为未来的商贸流通打下基础。
这些布局,有的才刚刚萌芽,有的还停留在纸面,看似零散,却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让金山镇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抗风险能力更强,发展的根基更牢固。李为民像一位耐心的棋手,不追求一时的杀伐痛快,而是沉稳地布下一颗颗棋子,静待它们在未来连点成片,形成大势。
他的这些举措,自然逃不过一直关注着他的那些目光。
在林城市,郑副市长对李为民这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扎实作风愈发欣赏。他在一次市政府工作会议上,再次以金山镇为例,强调:“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就要像李为民同志那样,既有干事的热情,更有谋事的智慧,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这几乎是将李为民树为了全市年轻干部的标杆。
在汉东省,省委书记刘焕章和省长韩立民通过各自的渠道,持续关注着金山镇的动态。看到李为民并未因可能的“背景”而浮躁,反而更加沉潜务实,精心布局,两位封疆大吏心中都暗自点头。韩立民省长甚至在一次小范围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略带感慨地说:“有些年轻同志在基层的实践和思考,很有价值。比如岩台县金山镇,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长远规划方面的一些探索,就值得研究。” 他没有点名,但在座的其他省领导心知肚明,这无疑是对李为民工作的又一次隐性肯定。
这种来自高层的、不带直接干预性质的关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势能”。它没有给李为民带来任何特权,却无形中为他扫清了许多潜在的障碍。市县两级相关部门在对待金山镇的项目申请、资金报告时,效率明显提高,态度也更加积极。一些原本可能存在的推诿扯皮、吃拿卡要现象,在李为民这里几乎绝迹。大家都隐隐感觉到,这个年轻的镇长背后,有着让人不得不重视的力量。
这种变化,李为民自己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但他更加警醒,深知这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的工作实绩和正确的发展思路,绝不可因此产生任何依赖心理或特权思想。他对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一切按规矩办事,绝不逾越红线。
祁同伟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他私下里对李为民说:“学长,我感觉现在去县里市里办事,比以前顺畅多了。”
李为民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同伟,别人给面子,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做事,而且做的是正事、实事。如果我们自己立不住,再大的面子也没用。记住,打铁还需自身硬。”
祁同伟若有所思,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明白,学长这是在教导他,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核心还是要修炼好内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氛围中,李为民有条不紊地推进着金山镇的各项事业。他布下的棋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而一场真正考验他治理能力和政治智慧的挑战,也正在不远处悄然酝酿。潜龙依旧在渊,但渊底涌动的力量,已愈发磅礴。他知道,当布局完成,根基夯实之时,便是金龙出水,搅动风云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