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的盛夏,华夏大地江河盈满,天象异常。七月中旬起,连绵不绝的暴雨如同天河决口,无情地倾泻在汉东省境内。林城市境内潦河、青江等主要河流水位开始疯狂上涨,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和断木,发出沉闷的咆哮,接连突破警戒水位,直逼历史最高记录,一场数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已成黑云压城之势。
林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内,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墙上挂着巨大的手绘流域图和水利工程示意图,上面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地标记着水位和险情。几张长条桌拼成的指挥台上,铺满了各种报表和电话记录本,几部电话机的铃声此起彼伏,与窗外越来越密集的雨声交织在一起。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压低声音交换着信息,脸上写满了紧张。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为民站在指挥台前,他身上那件半旧的衬衫肩头已被雨水打湿,眉头紧锁,目光锐利地扫过墙上的地图和手中刚刚送达的水文情报。他刚从下面几个险工险段巡查回来,脚上的胶鞋还沾着泥浆。
“市长,潦河林家湾站水位已达保证水位,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青江大堤三号涵闸附近发现渗漏点,正在组织排查!”
“气象局刚送来急报,上游区域未来六小时还有强降雨过程!”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李为民深吸一口气,将手中的情报重重按在桌上,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过了室内的嘈杂:
“立即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所有单位按预定方案进入岗位!”
“命令潦河沿线所有乡镇,巡堤查险力量增加一倍,尤其是夜间,决不能有任何松懈!发现情况,立即用对讲机或派人跑步报告!”
“通知水利局技术骨干,立刻赶赴青江三号涵闸现场,指导抢险,务必查清原因,迅速处理!”
“防汛物资仓库全面开放,沙袋、木桩、铁丝网,按需调配,优先保障重点险段!”
他的指令清晰、果断,仿佛早已在心中推演过无数遍。整个林城市的防汛体系,在这个身材并不魁梧却站得笔直的市长指挥下,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开始紧张而有序地运转起来。这份底气,源于李为民到任林城后,力排众议,顶着财政压力,持续投入对全市主要堤防进行的加固加高,以及对水库闸坝的系统性检修。他坚持“防重于抢”的理念,现在看来,每一个夯实的土方,每一处加固的护坡,都在此刻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人力有时尽,天威不可测。上游汇聚而来的洪峰远超预期,咆哮着冲击着堤防。电台里不断传来令人揪心的消息:
“市长,二号储料场的沙石快见底了!”
“抢险队报告,人手严重不足,管涌点增加太快!”
压力如同无形的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李为民抓起那部红色的有线电话,声音因焦急和连日劳累而沙哑:“物资组!启动紧急征调预案,联系市内所有建筑工地、砂石厂,统一调配运输车辆,不惜代价,保障抢险用料!组织组!立刻动员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组成预备队,全部压上一线!告诉同志们,身后就是我们的家园和父老乡亲,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必须顶住!”
放下电话,他抓起靠在墙边的雨衣和那双沾满泥泞的胶鞋,对身旁的副市长快速交代:“这里你先盯着,有紧急情况打我的手机,我还带了手持的对讲机。我必须去前面看看,不然心里不踏实!”
“市长,太危险了!水太大了!”秘书急忙阻拦。
“危险?堤上的同志们不危险吗?”李为民头也不回,披上雨衣就冲进了瓢泼大雨之中。
吉普车在泥泞的堤坝公路上颠簸前行,窗外是茫茫一片水世界。抵达潦河险情最重的区段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惊肉跳:数百名解放军官兵、民兵和基层干部群众,正冒着倾盆大雨,在泥水中奋力鏖战。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铁锹、箩筐、肩膀,将一袋袋沙石垒上不断被浪头冲刷的子堤。河水几乎与堤面平齐,浑浊的浪涛一次次试图越过这人工的屏障。
李为民跳下车,二话不说,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进泥水里,走到抢险队伍中间。“同志们!再加把劲!我是李为民,市委市政府和大家在一起!”他嘶哑着嗓子,一边从一个疲惫的民兵手中接过沙袋帮忙传递,一边大声喊道,“我们的堤坝是坚固的,我们的准备是充分的!大家坚持住,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他并非空喊口号,而是立即与带队的工程师和乡镇干部蹲在泥地里,摊开被雨水打湿的图纸,用手比划着,紧急商讨加固方案,协调刚刚赶到的运输车队卸下物资。看到市长浑身湿透,满身泥浆地和他们一起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所有抢险人员的眼眶都湿了,疲惫的身体里仿佛又注入了新的力量,号子声更加响亮起来。
在处置完几处重大险情后,李为民又赶往几处设在学校的临时安置点。这里聚集着从沿河低洼地区转移出来的群众。他走进拥挤的教室,仔细查看通风、饮水和卫生情况,俯下身,用温和的语气安抚惊魂未定的老人和孩子。
“老人家,这里住得还习惯吗?饭菜够不够热?”
“小朋友,别害怕,等水退了,就能回家了。”
当他握住一位因为惦记家中财物而偷偷抹泪的老大爷粗糙的双手时,声音不禁有些哽咽:“老哥哥,房子淹了,咱们可以再盖!地淹了,咱们可以再种!只要人在,希望就在!我李为民在这里向您保证,党和政府绝不会丢下任何一位乡亲不管,一定带着大家把家园重新建起来!”他当场要求民政和卫生部门的负责人,必须确保安置点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医,绝不能发生疫情。
洪涛汹涌,砥柱中流。在这场与天抗争的恶战中,李为民以其超前的预见、果决的担当和深沉的人民情怀,牢牢钉在了抗洪抢险的最前线。他手中没有高科技的指挥系统,只有地图、电话、对讲机和一双铁脚板;他依靠的不是电子屏幕上的数据,而是深入一线的判断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在他的带领下,林城军民凭借前期扎实的水利基础、相对充足的物资储备和众志成城的斗志,虽然部分乡镇遭受重创,但成功守住了主城区和主要工业区,将这场世纪洪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洪水终将退去,但堤坝上那个满身泥浆、嘶哑着嗓子指挥若定的市长身影,以及他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共产党干部的担当与风骨,已深深烙印在林城百姓的心中,也必将在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注入更为坚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