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0日上午,《归途》下映前三天,浪潮传媒的前台突然传来一阵骚动。行政部的小周拿着一份烫金封面的邀请函,快步冲进高浪的办公室,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高总!是中宣部的邀请函!邀请您和杨蜜老师、李建国老师,还有《归途》的创作团队,下周三去参加‘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座谈会’!”
高浪放下手里的项目计划书,接过邀请函。封面“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字样格外醒目,里面的内容清晰写着:“鉴于电影《归途》在传播归国学者精神、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方面的突出贡献,特邀请贵团队代表出席座谈会,分享创作经验。”
“中宣部的座谈会……”林薇刚好进来送文件,看到邀请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这可是行业里最高级别的官方认可了!之前只有那些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才有机会被邀请参加这种会议。”
高浪指尖摩挲着邀请函的烫金纹路,想起三个月前拍摄时,李教授说的“要让历史被看见,更要让精神被传承”。现在,《归途》不仅做到了,还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可。他抬头对小周说:“立刻联系杨蜜和李建国的团队,确认他们的行程;再让项目开发部的老张整理《归途》的创作资料,尤其是历史考证和人物塑造的部分,座谈会上可能会用到。”
“好的!我马上去办!”小周拿着手机,小跑着出了办公室。
林薇看着高浪,笑着说:“这下没人敢说我们是‘运气好’了。中宣部的认可,比任何票房数字都有分量——以后我们再做主旋律项目,不管是政策支持还是资源对接,都会顺利很多。”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高浪把邀请函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是整个团队的坚持,是那些归国学者的故事本身足够有力量。我们只是做了一个‘传递者’的工作。”
当天下午,中宣部文艺局的工作人员王科长亲自打来电话,详细对接座谈会的流程。电话里,王科长的声音温和而郑重:“高总,这次座谈会,分管文艺工作的领导会亲自出席。除了你们团队,还有其他优秀影视公司的代表,希望你们能好好分享《归途》的创作经验,为行业树立一个好榜样。”
“您放心,我们一定认真准备。”高浪认真地说,“我们准备从‘历史真实性考证’‘人物原型挖掘’‘青年观众共情方式’三个方面分享,既有具体的创作细节,也有对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思考。”
“这个角度很好。”王科长满意地说,“现在很多主旋律作品要么‘悬浮空洞’,要么‘说教感太重’,年轻人不爱看。《归途》能让90后、00后主动走进影院,还愿意去了解背后的历史,这一点特别值得行业学习。”
挂了电话,高浪立刻组织团队开会,分工准备座谈会的分享材料。杨蜜特意推掉了两个商业活动,专心梳理自己的表演心得;李建国带着助理,翻出拍摄时的笔记,把对“归国学者群像”的塑造思路一条条整理出来;道具组的老周则制作了“道具复刻对比图册”,把电影里的每一件道具和纪念馆的原件对应起来,直观展示创作的严谨性。
10月24日上午,高浪带着杨蜜、李建国和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走进了中宣部的会议室。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有其他影视公司的老板,有知名导演,还有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看到高浪一行人进来,不少人主动起身打招呼——《归途》12.8亿的票房和清一色的好评,早已让浪潮传媒从“行业新贵”变成了“主旋律创作标杆”。
座谈会开始后,分管文艺工作的张部长首先发言,提到《归途》时,他特意强调:“《归途》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证明了主旋律作品可以有温度、有细节、有感染力;证明了只要尊重历史、贴近观众,爱国主义题材就能打动人心。”
接下来,轮到高浪分享创作经验。他拿起桌上的“道具复刻对比图册”,指着其中一张驴车的照片说:“为了还原1949年归国学者乘坐的驴车,我们的道具组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三个省的博物馆,找到了五份1940年代的驴车图纸,最后按照纪念馆里的实物照片,1:1复刻了车轮、车厢甚至车轴上的磨损痕迹。很多观众说,电影里的细节‘真实得像亲身经历’,其实这些细节,都来自历史本身。”
随后,杨蜜分享了自己对苏晓这个角色的理解:“一开始我以为苏晓是‘完美的英雄’,后来研究林岚先生的资料才发现,她也有过犹豫和害怕——比如在船上担心实验数据丢失,刚回国时不适应艰苦的环境。我把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放进表演里,反而让角色更鲜活。有观众说‘看到苏晓偷偷哭的时候,突然觉得她不是课本里的名字,是真的存在过的人’,这是我作为演员最开心的事。”
李建国则从“群像塑造”的角度,讲述了如何避免“脸谱化”:“电影里有十几个归国学者的小角色,我们给每个人都设计了专属的细节——比如化学教授总摸着口袋里的玻璃试管,生物学家的笔记本上画着家乡的植物。这些细节不需要台词,却能让观众记住‘他们是谁’,记住他们为祖国做的贡献。”
分享结束后,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文化学者陈教授特意举手提问:“高总,现在很多公司都想模仿《归途》做主旋律项目,但担心‘叫好不叫座’。您觉得创作时最该避免的误区是什么?”
高浪思考了片刻,认真回答:“最该避免的是‘把历史当工具’。有些作品为了煽情,故意编造历史情节;为了突出主角,把其他人物都变成‘背景板’。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观众也不是傻子——你尊重历史,历史才会给你回报;你真诚对待观众,观众才会愿意为你的作品买单。”
陈教授赞同地点点头:“说得好!《归途》的成功,本质上是‘真诚’的成功。”
座谈会结束后,张部长特意留下高浪,递给他一份文件:“这是明年‘国家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申报指南,里面有几个关于‘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者’的题材,很适合你们团队。希望浪潮传媒能继续发挥优势,拍出更多像《归途》这样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
高浪接过文件,郑重地说:“请部长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期望。”
离开中宣部时,杨蜜看着手里的座谈会纪念证书,笑着对高浪说:“以前总觉得‘官方认可’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只要认真做事,就能被看见。”
“不止被看见,还能被记住。”高浪看着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心里突然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目标——他要让浪潮传媒,成为“有责任感的影视公司”的代名词;要让他们拍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经得起历史和观众的检验。
当天下午,《归途》获得中宣部邀请参加座谈会的消息,通过官方媒体传遍了整个娱乐圈。华谊影视的王浩看到新闻时,正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归国者》的亏损报告。助理小心翼翼地说:“王总,现在业内都在说,浪潮传媒已经成了‘主旋律指定合作方’,以后中宣部的资源,可能都会倾向他们……”
王浩没有说话,只是把手里的报告揉成了一团。他知道,《归途》获得的不只是一个座谈会的名额,更是官方层面的“信任背书”——有了这份背书,浪潮传媒以后做项目,会比任何公司都更有优势。而华谊,不仅输掉了一场票房战,更输掉了在主旋律领域的未来。
与此同时,浪潮传媒的办公室里,已经挤满了前来谈合作的人。有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门,希望合作拍摄当地的红色题材;有高校的历史系,愿意为浪潮传媒提供独家的历史资料;甚至有几家之前拒绝投资《归途》的资本方,也带着厚厚的投资计划书,想和浪潮传媒合作下一个项目。
林薇忙着接待客人,抽空对高浪说:“现在我们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不过合作方太多,我们得好好筛选,不能为了赚钱丢了初心。”
“放心,”高浪拿起张部长给的申报指南,指着“两弹一星”的题材,“我们下一个项目,就从这里开始。还是老规矩,先做历史考证,再谈创作——宁可不拍,也不能拍砸。”
10月27日,《归途》正式下映,最终票房定格在13.2亿,成为2007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当天下午,国家电影局发布年度报告,特别提到《归途》:“《归途》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主旋律电影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行业提供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结合’‘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统一’的宝贵经验。”
晚上,高浪收到了张馆长的短信,里面只有一句话:“13.2亿票房,是观众给归国学者的掌声。谢谢你们,让这些故事没有被遗忘。”
高浪看着短信,想起拍摄《归途》时的点点滴滴——沙漠里的烈日,机房里的深夜,路演时学生们的掌声,还有座谈会上张部长的鼓励。他知道,《归途》的故事虽然落幕了,但浪潮传媒的“责任之路”,才刚刚开始。
他拿起手机,给创作团队的每个人发了一条消息:“感谢大家的坚持,让我们一起,拍更多值得被记住的故事。”
消息发出后,手机很快被“收到!”“加油!”的回复刷屏。高浪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消息,嘴角扬起笑容。他知道,有这样一群真诚、严谨的伙伴,浪潮传媒一定能在“主旋律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而这份来自官方的认可,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期许他们能继续用镜头,记录历史,传递精神,让更多人在光影里,看见祖国的过去,也看见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