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一出,顿时把张三丰给吓了一跳,大明王朝的继承人,不就是皇太子和那刚出生不久的皇太孙吗?
这战争才刚过去多久啊,难道华夏大地又要陷入兵戈之中了?
张三丰虽然是出家人,王朝更替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潮起潮落,但天下的黎民百姓可就要遭殃了,前元之时,中原大地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事犹在眼前。
于是张三丰便决定出发去应天府,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恰巧,在到达泸州府的时候,碰上了李守珏派来的人,同时也带来了一封信件,其中详细描述了朱雄英的症状,以及李守珏的猜测,太子妃常氏常年久居深宫大院,仅在年初的时候去过凤阳皇陵祭祀,李守珏认为,很可能是在那个时候被贼人有机可乘。
对于李守珏的看法,张三丰也很是认同,他曾开坛测卜过,廉贞主火,水照西行,其位置正好对应了中都凤阳,同时,信中还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太子侧妃吕氏也曾一同前往,并且据李守珏相面,吕氏此人乃前元降臣之女,却有母仪天下之相,并给出了十六字偈语:“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贵顶,眼有定睛,凤阁插天。”日月,不就是明吗?日月角起,指的就是将来有一天会站在大明朝的顶峰,凤阁插天,则更是直接指出了吕氏将来会当皇后,她不过是一太子侧妃,并且尚未诞下皇子,按照朱元璋定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有朱雄英这个嫡长孙挡在前面,她儿子怎么做的了皇帝?而她又怎么做的了皇后?
此事必有蹊跷,虽然只是猜测,但张三丰心中已经有了定计,并未在泸州府做过多的停留,而是一路奔波到了凤阳。
皇室之人的行踪,向来是对外人保密的,尤其是像太子妃这样将来可能成为皇后的人的行踪,普通人或许只能见着宫里的仪仗,大概推测是谁谁谁来了凤阳,但具体去了哪干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张三丰一连在凤阳转了近半个月,也并未将吕氏当时的具体行踪给打探清楚,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李守珏的信使已经打应天走了个来回,再次找到了他。
此次带来的消息,一是在此期间,皇太孙朱雄英又一次在相同的时间发了病,二来,李守珏专门为此事特意秘密觐见了太子朱标,将他与张三丰的猜测告知,最终得到了其首肯,暗中调查此事,但由于朱标虽然已经开始监国,但手中并没有特别大的权力,因此无法提供人员帮助,只是提供了当时太子妃的具体行踪。
有这个就够了,张三丰也不想和朝廷打交道,尤其是锦衣卫,拿到信息,张三丰立马仔细分析了一番,其中有句话是这么写的,“太子妃常氏拜谒祖陵毕,返程于应天,行至定远行在,忽起颰风,太子妃遂感昏腾。”
看来问题就出在了常氏返回的路上。
张三丰又马不停蹄的赶到定远,当时定远县隶属于中都凤阳,属于是南直隶,按规矩,直隶县是要设行宫的,常氏当时身感不适,定然会在行宫留宿一晚,因此若是有人想要图谋不轨,那肯定会在当晚动手。
到了行宫所在,张三丰并没有着急进去,或者说是他压根进不去,就算只是皇族的临时行宫,那也是有守卫把守的。
思来想去,张三丰还是决定等到了晚上,悄悄溜进去一探究竟。
这所行宫其实并不大,以朱元璋勤俭节约的风格,只是普通公侯规格的三进三出宅院而已,张三丰趁着夜色,躲开了周边守卫,溜着墙跟便翻了进去。
看来也只是外紧内松而已,看着空无一人的院子,张三丰很快就找到了正殿,刚一进房间,一股异样的感觉便涌上了心头。
味道有些不对!闻着房间里的那股子淡淡的腥味,就像是将没放血的猪肉晾了一晚后的那种味道,太子妃行在,怎么会出现猪肉的腥味?
张三丰循着气味儿的源头缓缓找去,只见隔墙上的青砖似乎有被撬开过的痕迹。
果然有蹊跷!
张三丰掏出随身匕首缓缓将青砖取下,然而眼前出现的东西,却是让他大惊失色。
一柄通体黝黑巴掌大小的铁剑,剑尖插着一块带血的碎肉,正直挺挺的对着床榻的方向。
要知道,所有道术中所有带刃的东西都是携带一定的煞气的,人若是被这玩意儿一直指着,不说睡不好觉了,甚至有可能病魔缠身。
其实可以试验一下,若用手指头一直指着眉心,时间一长,就会感觉脑袋发胀,浑身不自在,这个道理,便与用煞刃一直指着人类似。
难道这个就是罪魁祸首?张三丰取出铁剑端详了一番,感觉有些疑惑,那常氏可是只住了一晚啊,即使是带血的煞刃,最多也就是回去后大病一场,怎么会波及腹中胎儿呢。
张三丰又在房中转了两圈,这一转不要紧,竟然又发现了五枚铁剑,并且其方向无一不是正对着床榻。
仿着这六枚铁剑的位置,张三丰在地上描了个阵图,刚一画完,冷汗就下来了。
好狠毒的阵法,眼前这玩意儿不是别的,正是那“绝峰眉”,或者叫“绝峰阵”。
在道术中,能用上“绝”字的都不是简单货色,这“绝峰阵”便是其一,乃是东晋时期南平国的一名江湖术士根据苗疆“换生蛊”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害人术法,其目的是为了给当时南平国主高季兴改天换命,要知道一个人的命格是从出生下来就定死了的,高季兴本来只是公侯命,而那名不知名的江湖术士却将其硬生生的改成了帝王命,也不知是高季兴命里使然还是这“换生蛊”真发挥出了作用,以后后来王朝更替,皇帝对于会此种邪术之人是忌之又忌,李世民刚建立唐朝的时候,甚至将天下有真本事的道士术士杀的一干二净,这才导致后来佛教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