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东院工地上已经有人影在走动。林烨拎着工具包进来时,几个工人正蹲在墙边比划图纸。他们抬头看见他,没说话,但手里的动作停了一下。
他把包放在水泥墩上,打开拿出两份打印纸。一份是《轻型隔热砖制作工艺》,另一份是《环保涂料使用说明》。纸张边角有些皱,是他昨晚临睡前又核对了一遍才装进去的。
“先开会。”他说。
八个人围成一圈站着。林烨把两张纸举起来,“今天开始建样板房,材料和做法跟以前不一样。大家听清楚,别按老经验来。”
有人小声问:“真能保温?”
“等会就试。”林烨说完,转身走向刚砌了一米高的墙体。
他卷起袖子,接过一块新制的隔热砖。这种砖比普通红砖轻,内部有空腔。他指着空腔说:“这里要填保温料,不能留缝。”说着从旁边桶里舀出灰色粉末状物质,一点点塞进空隙,再用刮板压实。
“填满后,上下层砖错开半块,接口密封。”他一边讲一边动手操作,连续砌了五层。完成后,他让工人搬来一块普通砖墙样品,又取出两个温度计。
一个插进普通砖缝,另一个贴在新型墙体表面。五分钟过去,普通砖那边显示三十一度,新型墙体只有二十八点五度。
人群里有人低声说了句:“差两度半?”
“夏天温差越大,省电越多。”林烨收起温度计,“这不是试验,是咱们接下来的标准。”
没人再说话。二哥站在边上,点了根烟,看了眼那堵新墙,然后朝施工区走去。“打地基的混凝土配比调了吗?”他问。
“调了。”林烨跟上去,“水泥少百分之十,加了纤维增强剂。强度不降,还能减少裂缝。”
二哥嗯了一声,没反对。
上午九点,主体结构开始搭框架。屋顶坡度设计为三十五度,比常规陡了不少。两名工人在檐口铺设导流槽时没压紧接头,只用钉子固定,没做密封处理。
下午测试漏水,水从接缝处渗下来,滴到地面。
林烨立刻叫停作业。他爬上梯子,用手摸了摸接口边缘,回来时掌心沾了些湿泥。
“问题在这。”他拿笔在图纸上圈出位置,“光靠钉住不行,得加一层防水胶带,再涂密封胶。不然雨一大,全漏。”
他翻出系统里的“建筑防水节点处理方案”,撕下一页递给工人。“照这个流程做,每一步做完签字。”
二哥接过单子看了看,说:“我来盯质检。每道工序结束前,必须有人确认。”
从那天起,工地多了个规矩:所有关键步骤都要留记录。谁做的、什么时候做的、检查人是谁,全部写在本子上。
第三天,庭院绿化准备启动。本地苗圃没有合适的植物,跑一趟市里来回要六小时,耽误工期。
林烨回到办公室,打开系统界面,在搜索栏输入“耐旱景观植物”。跳出几条结果后,他选择兑换一批种子——速生草种和低维护灌木,标注适应本地气候。
第二天种子送到。包装袋上印着简单说明:播种深度一厘米,三天发芽,七天成坪。
他在院子东南角划出五平米区域作为试验区,带着工人翻土、撒种、铺简易滴灌管。水管连到雨水回收系统的储水桶,用水泵定时喷洒。
晚上七点,第一片嫩芽破土而出。绿色很浅,但在灯光下看得清楚。
林烨蹲下看了很久,起身时拍了拍膝盖上的土。“明天继续扩种。”
第五天,主体墙体全部完工。外墙刷上绿色环保涂料,颜色不刺眼,远看像春天刚长出的叶子。风一吹,墙面干得快,气味也不重。
二哥站在院中看了一圈,说:“这房子看着不一样。”
“不只是看起来。”林烨打开数据记录本,“墙体平均隔热三点二度,屋顶排水一次通过测试,绿化试验区存活率百分之百。”
“月底能交工?”
“能。”
“那宣传怎么搞?”
“等房子建好再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让每一处细节都做到位。”
第七天清晨,林烨带着工人安装电表和水表。这两个设备专门用来长期监测能耗。电表接在入户线路上,水表装在主供水管前端。
“以后每个月抄一次数。”他对负责记录的工人说,“普通住宅也选一栋同期测,做对比。”
中午吃饭时,二哥坐在他对面,嘴里嚼着青菜,突然说:“你真打算拿这栋房当样板?”
“不止是样板。”林烨咽下饭,“它是标准。以后所有项目都按这个来。”
“价格呢?成本高了,卖不动怎么办?”
“我们不说便宜,说划算。”林烨放下筷子,“一个月省三十度电,十年就是三千六百度。水也一样,雨水利用能减一半用量。这些钱算进去,贵的部分早就回来了。”
二哥没接话,低头扒了两口饭。
过了一会儿,他说:“老百姓不管什么节能不节能,他们只问一件事——住着舒服吗?”
“那就让他们亲自进来感受。”林烨说,“夏天不开空调屋里凉快,冬天关窗也能保暖。院子里绿树成荫,水管自己供水。谁住谁知道。”
二哥抬起头,盯着他看了几秒,然后点头:“行。只要你能把这点做到,就不怕没人来看。”
当天下午,最后一段排水管道完成预埋。林烨亲自检查了三个连接点,确认无误后签字。
他回到院中,手里拿着今天的温差记录。室内二十六点八,室外三十点二。风吹过来,带着一点湿润的味道。
草皮已经铺了大半,新栽的小树苗在风里轻轻晃动。屋顶的导流槽整齐排列,末端连着地下储水箱。
二哥走过来递上毛巾。“照这势头,月底能做完。”
林烨接过毛巾擦了把脸,顺手把文件夹合上。封面上写着“绿色生态住宅试点计划”,字迹工整。
他没回办公室,而是转身走向工具间。明天要做混凝土浇筑,配料比例还没定。
他推开工具间的门,里面堆着水泥袋和添加剂桶。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下数字:水泥三百五十公斤,水一百八十升,纤维增强剂十二公斤……
笔尖顿了一下,他又加了一句:
每车料必须现场搅拌十分钟,不得少于规定时间。
外面传来铁锹碰地的声音,有人喊他名字。
他应了一声,没抬头,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