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林烨就坐在办公室的桌前。桌上摊着几张纸,最上面是昨天销售报表的复印件,下面压着一叠客户反馈记录。他盯着数据看了很久,眉头一直没松开。
最近三周,来看房的人多了,但真正交定金的却少了。上个月还能一天签两户,现在有时两天才有一单。更让他在意的是,隔壁王家村也开始盖房子,户型和“林家花园”几乎一样,价格还便宜五百块。
他打开系统界面,调出市场分析模块。一条红色提示跳出来:“同质化产品供给激增,原有模式面临淘汰风险。”紧接着,新任务弹出——“制定差异化竞争策略”,时限三十天,奖励是“市场趋势预测报告”。
林烨盯着那行字,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他知道不能再走老路了。
他翻出之前兑换的《未来建筑材料趋势报告》,一页页往后翻。看到“环保建材应用率逐年上升”那段时,停了下来。又往前翻到“健康住宅设计要点”,里面提到呼吸式墙体、雨水收集系统、庭院绿化率这些概念。
他抽出一张白纸,开始写关键词:节能、环保、长期成本低、住得舒服。然后在中间画了个圈,写下四个字——绿色生态住宅。
这不是换个材料那么简单。如果真要做起来,得从设计、施工到宣传全链条改变。但他也清楚,现在不改,迟早会被别人挤垮。
上午九点,二哥推开办公室门进来。看见林烨趴在桌上画图,手里握着铅笔,边上堆着几份资料。
“又折腾什么呢?”二哥把水杯放在桌上,声音有点粗,“昨晚不是说好今天要去工地看地基进度?你在这儿画一夜了?”
林烨抬头,把图纸推过去:“你看这个。”
二哥接过纸,皱着眉看。图上是一栋两层小楼,外墙标着“环保隔热砖”,屋顶画了斜槽,“这是排水沟?”
“是雨水回收系统。”林烨指着院子一角,“收集下来的水能浇花、冲厕所。墙体内层加了特殊涂层,冬天保暖,夏天隔热。院子里种树种草,绿化率要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
二哥听完没说话,把图纸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听着挺新鲜,可这些东西哪来的?咱这地方没人做这种砖,也没人懂怎么装。”
“我能解决材料问题。”林烨说,“系统里有配方,可以自己试制。关键是敢不敢试。”
“试是可以,但成本呢?”二哥坐下来,“你现在卖的是实惠,人家冲着便宜来的。你要提价,谁买?”
“我们不拼价格。”林烨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我们要让人知道,贵一点,但省电省水少生病,十年下来反而划算。”
二哥盯着那句话看了半天。“你说的这些,城里人都不一定懂,咱们这儿的老百姓能听明白吗?”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林烨说,“我们可以先建一栋样板房,让大家进去感受温度、采光、通风。再做个对比实验,普通房子和这种房子一个月电费差多少,贴出来。”
二哥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走到窗边。外面阳光照在水泥地上,反射出白光。他望着远处正在施工的“林家花园”二期,工人们正搬砖砌墙。
“你有没有想过,万一搞砸了?”他说,“现在团队刚稳住,新人也留下来了,要是项目失败,人心一散,再想聚就难了。”
林烨没反驳。他知道二哥不是反对创新,而是怕伤了大家的信心。
“我知道风险。”他说,“但我们现在不动,别人就会追上来。等他们也学会盖一样的房子,我们连最后这点优势都没了。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变。”
二哥转过身,看着他:“那你打算怎么开头?”
“先从小范围做起。”林烨翻开笔记本,“选一块地,建一栋试点房。用新工艺、新材料,全程记录数据。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我们也积累了经验。”
“工人呢?他们会干吗?”
“我会亲自带班。”林烨说,“每一步都教,每一关都盯。只要做出效果,大家自然愿意跟。”
二哥站在原地没动,手扶着窗框。过了好一会儿,他问:“需要我做什么?”
“明天开始,帮我找一批可靠的工人。”林烨说,“最好是之前参与过重点项目的。另外,联系一下建材组,准备试验新型涂料和砖材。”
二哥点点头:“行。但我有个条件——必须一步一步来,不能一口气铺太大。”
“没问题。”林烨笑了,“我们先把这一栋做好,让所有人看到变化。”
二哥临走前站在门口回头看了他一眼:“你要真能把这房子做成,以后别说县城,市里都能打出名头。”
门关上后,林烨重新坐下。他拿出系统界面,找到“环保涂料配方”和“轻型隔热砖制作工艺”,点击兑换。两份技术参数立刻出现在资料库中。
他打印出来,铺在桌上对照图纸修改细节。比如墙体厚度调整为十八厘米,内部留空腔用于填充保温材料;窗户位置重新设计,确保南北通透;屋顶坡度加大,便于雨水引流。
中午饭是妹妹送来的。一碗米饭,两个菜。他吃得很快,吃完继续画图。下午三点,他把初步方案整理成册,封面上写着“绿色生态住宅试点计划”。
太阳偏西时,二哥又来了趟办公室。这次他手里拿着一份名单。
“八个工人,都是老熟人,做事稳当。”他把纸放在桌上,“明天早上八点,他们在东院集合,等你安排。”
林烨接过名单看了看,点头:“辛苦你了。”
“别说得这么客气。”二哥靠在门边,“我是不信那些虚的,但你是我的兄弟。你说这条路能走通,我就陪你走一回。”
说完他转身走了。
屋里安静下来。林烨把所有资料收进文件夹,放在包里。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外头天色渐暗,风从窗户缝钻进来,吹动桌上的空白稿纸。
他想起昨晚开会时那个经理说的话:“你们这儿至少还在做事。”
也许正是这一点,才让更多人愿意留下。
他坐回椅子,打开笔记本,在首页写下标题:
绿色生态住宅试点计划
下面是第一条内容:
第一阶段,组建专项小组,为期十天,完成样板房基础建设。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
目标不是快,是准。
窗外最后一缕光消失在山脊线后,屋里的灯亮了。
他低头继续写。
写完第三条,放下笔。
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