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冰冷,映照着林舒安毫无睡意的脸。书房里弥漫着无声的惊雷过后,万籁俱寂的沉重。那些来自二十年前的文字与声音,如同淬毒的冰棱,刺入她的认知,留下深入骨髓的寒意。
她无法想象顾怀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这些证据整理、封存,又在今夜,向她这个流着“沉默者”血液的林家人,亲手开启。是试探?是警告?还是……某种她不敢深究的、扭曲的信任?
“知己知彼”。他需要她知道对手的毫无底线,也需要她明白他们之间横亘的过往。
“自己判断”。他将选择的砝码抛给了她,是继续捆绑,还是划清界限?
这一夜,林舒安几乎未曾合眼。她在书房里踱步,看着窗外天色由墨黑转为鱼肚白,再染上晨曦的金边。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顾怀笙母亲手记中那些孤立无援的字句,赵志坚狂妄的录音,以及顾怀笙那双深不见底、承载了太多秘密与伤痛的眼睛。
当第一缕阳光彻底驱散夜色时,林舒安也做出了决定。
她不能退。不仅仅是为了林家,也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刚刚萌芽的基金。更因为,在知晓了那份沉痛的过往后,她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将顾怀笙仅仅视为一个强大而危险的“盟友”。那条逝去的生命,那份被掩盖的冤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将她与他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逃离意味着背叛,不仅是对他的,也是对她自己刚刚立起的、那份想要“守正”的信念。
她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没有去联系顾怀笙,而是开始重新审阅“林家文化传承与创新基金”的计划书。她需要更坚实的力量,不仅仅是为了林家的发展,更是为了在未来可能更激烈的风暴中,拥有不被轻易摧毁的根基。
上午,她按原计划与两位对基金表示兴趣的潜在出资人进行了视频会议。她表现得比以往更加沉稳、坚定,对项目的阐述条理清晰,对可能风险的应对方案考虑周详。那场深夜获悉的真相,没有击垮她,反而像一场淬火,让她的意志变得更加刚硬。
会议间隙,她接到了大哥林书鑫的电话。大哥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关切:“舒安,昨晚没休息好?听花伯说你书房灯亮了一夜。”
“在处理一些资料,没事。”林舒安轻描淡写地带过,“大哥,新能源那边还顺利吗?”
“一切正常,就是……听说‘启明科技’那边,昨天有人去公司找过你?”林书鑫语气带着询问。
“嗯,已经解决了。”林舒安没有细说过程,“张总那边不会再有问题。”
林书鑫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似乎想追问,最终只是道:“那就好。你自己多注意,有什么事一定要跟我说。”
“我知道,大哥。”
挂了电话,林舒安知道,大哥或许察觉到了什么,但他选择了信任,没有追问。这份来自家人的支持,让她心头微暖。
下午,她主动拨通了周谨的电话。
“周助理,关于基金后续的架构搭建,我有几个法律和税务方面的问题,想咨询一下顾氏法务团队的专业意见,不知是否方便?”她的语气公事公办,仿佛昨夜的一切从未发生。
周谨在那头似乎顿了一下,随即恢复了一贯的平稳:“当然,林小姐。我会安排相关领域的律师与您对接。”
“另外,”林舒安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请转告顾总,他提供的‘资料’,我看完了。我会……妥善处理。”
她没有说更多,但相信周谨能明白她的意思。
“明白,林小姐。”周谨应道。
结束通话,林舒安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她知道,自己迈出了回归“正常”轨道的第一步。不能沉溺于震惊,不能困囿于过往,她必须向前走。
傍晚,她收到了一份加密邮件,发件人是周谨。里面是顾氏法务团队几位资深律师的简介和联系方式,以及一份关于非营利性基金架构设计的初步参考资料。邮件末尾,附了一句没有署名的话:
[顾总吩咐,有任何需要,直接联系]
没有提及昨夜,没有多余的情绪。但这句吩咐本身,已经是一种回应。他收到了她的信号,并且,依旧选择站在她这一边。
林舒安看着屏幕上的字,心中百感交集。他们之间,那层由秘密、伤痛和利益交织而成的网,似乎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加复杂。
她回复邮件,礼节性地感谢了周谨的安排。
然后,她关掉电脑,再次走到窗边。夕阳西下,天边云霞似火。
真相的余震尚未完全平息,前路的迷雾依旧浓重。但她知道,自己已经做出了选择。无论未来是并肩作战,还是各自为营,她都将背负着这份知晓,坚定地走下去。
夜色,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林舒安的眼中,不再有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