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去集上试试,卖不完就当给邻家送人情。父亲昨晚的话在耳边回响。他学着母亲的样子,用稻草在篮底铺出柔软的巢穴,每个鸡蛋都裹上晒干的玉米皮。晨雾还未散尽,他背起竹篮踏上通往镇上的石板路,竹篮带子勒得肩胛骨生疼,却抵不过心口咚咚作响的鼓点。
路过村口老槐树时,守林人张伯正用火钳拨弄炭炉,烤红薯的甜香混着柴烟漫过来。小杨娃,这篮鸡蛋能换三斤白面哩!张伯的话让小杨挺直了腰板,仿佛篮子里装的不是鸡蛋,而是能点石成金的魔法。
镇上的集市像块巨大的调色盘,青翠的菜叶、鲜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在晨光中铺展。小杨把竹篮摆在供销社对面的石阶上,学着隔壁卖菜老伯的腔调吆喝:土鸡蛋!自家母鸡下的!
可声音刚出口就消散在嘈杂的人声里。他急中生智,从书包里掏出美术课用的蜡笔,在硬纸板上歪歪扭扭写下新鲜鸡蛋四个字,又画了只咯咯叫的母鸡。
第一个顾客是穿的确良衬衫的阿姨,她捏起鸡蛋对着阳光照:这蛋清透亮,比供销社的强。
小杨趁机从篮底掏出个双黄蛋:阿姨您看,这个算送您的!
这招果然奏效,很快围拢了五六个主妇。有个戴金丝眼镜的奶奶非要买能孵出鸡仔的蛋,小杨急得把竹篮往身后藏:奶奶,这些蛋都让母鸡孵过三天了,您买回去炒菜最香!
周围人哄笑起来,却纷纷打开布兜——原来赶集的人早都带了零钱。
当太阳升到槐树顶时,小杨的竹篮空了。他数着皱巴巴的票子,发现居然比张伯说的还多出五毛钱。原来他不知不觉用了组合销售:买十送一,买二十送双黄蛋。
最让他得意的是,用三个鸡蛋换来了隔壁摊主王婶的半斤红糖,母亲做醪糟正缺这个。
收摊时,供销社的李主任突然出现:小杨娃,明天给我留二十个蛋,我单位要发福利。
小杨眼睛一亮,想起父亲说过李主任是镇上的大人物。他咬着嘴唇想了会儿,从书包里掏出个作业本撕下的纸页:主任,您得先付定金,我明天给您送新鲜蛋。
李主任愣了下,随即掏出十块钱拍在他掌心:好小子,有当老板的样儿!
暮色四合时,小杨背着空竹篮往家走。路过村口小卖部,他买了包水果糖——这是给妹妹的礼物,剩下的钱要交给母亲买猪饲料。
月光下的石板路泛着银光,他突然想起自然老师讲的商业循环:鸡蛋换钱,钱买饲料,饲料喂鸡,鸡下更多蛋......
推开院门时,母亲正站在鸡舍前张望。看到小杨递过来的钱,她眼眶突然红了:娃,你爸说你能行,没想到真行。
小杨忽然发现,母亲鬓角的白发在月光下亮得刺眼。他抱住母亲,闻到她身上混合着鸡粪和皂角香的温暖气息,听见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鸣——那是三十只母鸡在为新的一天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