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三日,苏明远带着由三名户部官员组成的调查组,离开汴京前往陈州。这是他在户部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新赋税法在陈州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并提出解决方案。
马车行驶在通往陈州的官道上,苏明远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材料,一边思考着调查策略。根据户部收到的报告,陈州的新税制试点遭到了当地大户的强烈反对,他们甚至联名上书朝廷,声称新税制扰民伤财,要求恢复旧制。
苏大人,您觉得这次阻力的根源在哪里?同行的户部主事王举询问道。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官员,但缺乏地方实践经验。
苏明远沉思片刻,回答道:从表面看,是新旧制度的冲突;从本质上看,很可能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新税制要求按实际田产征收,这必然会触及那些以前隐瞒田产、少交税款的大户利益。
另一名官员李承担心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阻力会很大。这些大户在当地都有很深的根基,影响力不小。
阻力大是肯定的,苏明远点头,但关键是要区分哪些是合理的意见,哪些是无理的阻挠。我们的任务不是消除所有阻力,而是确保改革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调查组终于到达了陈州。这是一个相对富庶的州府,商业发达,人口众多。从表面上看,这里一切正常,看不出什么特别的问题。
陈州知州李明德亲自出城迎接调查组。他是个四十多岁的官员,看起来精明强干,但神情中透露出一丝紧张。
下官李明德,恭迎朝廷调查组!李明德深深行礼。
李知州客气了。苏明远还礼,我们此次前来,是要了解新税制试点的具体情况。希望能够如实了解各方面的反应。
那是自然,下官一定全力配合。李明德连忙保证。
在州衙的迎宾厅里,李明德向调查组汇报了新税制在陈州的实施情况。按照他的说法,新税制总体上是成功的,虽然有一些反对声音,但都是少数人的意见。
李知州,我们听说有大户联名上书反对新税制,具体是什么情况?苏明远直接询问。
李明德有些尴尬:确实有这么回事。主要是几个大地主,认为新税制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但下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新政策的好处。
能否安排我们见见这些反对者?苏明远提出要求。
这个...李明德犹豫了一下,当然可以,不过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安排。
苏明远敏锐地察觉到李明德的态度有些暧昧。作为地方官员,他显然不想让冲突激化,所以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比较谨慎。
当天下午,调查组开始实地调研。苏明远没有按照李明德安排的标准路线,而是提出要随机走访一些村庄,直接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
第一站是陈州城外的张家村。这个村子有两百多户人家,以农业为主,还有一些手工业。村里的情况看起来不错,房屋整齐,田地平整,但苏明远注意到村民们的神情有些紧张。
请问老丈,新的税收制度实施后,您家的负担有什么变化?苏明远向一个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询问。
老农看了看跟随的州府官员,有些犹豫地说道:这个...新税制...我们也不太懂...
苏明远意识到在官员面前,村民不敢说真话。他让州府的随从在村口等候,只带着调查组的人深入村中。
老丈,我们是朝廷来的,专门了解新税制的情况。您尽管实话实说,不会有任何问题。苏明远耐心地解释。
听说是朝廷来人,而且态度和蔼,老农的戒备心理稍微放松了一些:老爷,您真是朝廷来的?
当然。这是我们的文书。苏明远出示了朝廷的调令。
老农仔细看了看,确认无误后,才开始说实话:老爷,新税制对我们这些小户来说,确实减轻了负担。以前我家三亩田,要交五贯钱的税;现在按照新标准,只要交四贯钱。
那为什么有人反对呢?王举好奇地问道。
老农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说道:反对的主要是那些大户。以前他们想方设法少交税,现在新税制查得严,他们就不愿意了。
具体怎么少交的?苏明远继续询问。
方法多着呢。老农如数家珍,有的把好田说成薄田,有的隐瞒田产数量,有的通过关系少报收成。反正花样多得很。
这些信息让苏明远对陈州的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看来这里的问题和清远县当初遇到的情况类似,都是既得利益者对改革的抵制。
在张家村,调查组走访了十几户农民,得到的反馈基本一致:普通农民对新税制是支持的,因为确实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反对的主要是那些以前能够逃税漏税的大户。
第二天,苏明远要求直接与那些反对新税制的大户见面。李明德虽然有些为难,但也不敢违背朝廷调查组的要求。
见面地点安排在州衙的议事厅。来的有五个大户,为首的是当地首富陈大业。这个人四十多岁,穿着华贵,气度不凡,一看就是久居上位的人物。
草民陈大业,拜见朝廷大人!陈大业等人行礼,但态度比较冷淡。
诸位请起。苏明远客气地说道,听说你们对新税制有不同意见,今天请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具体想法。
大人,我们并非反对朝廷新政,只是觉得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陈大业作为代表发言,新税制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执行过于急躁,没有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情况。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苏明远有经验,知道这种表述往往是为了掩盖真实意图。
能否具体说明有哪些问题?苏明远继续询问。
主要有三个方面,陈大业有条不紊地说道,第一,重新丈量土地的工作量太大,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第二,新的征收标准过于严格,增加了我们的负担;第三,执行过程中一些官员态度强硬,不听取我们的合理建议。
听起来每一条都很有道理,但苏明远通过在清远县的经验,敏锐地察觉到问题所在。
陈老爷,能否具体说说你家的负担增加了多少?苏明远直接询问。
陈大业有些尴尬:这个...具体数字我一时记不清楚...
那我来帮你算算。苏明远拿出一份资料,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你家原来登记的田产是八十亩,按旧税制每年交税十二贯;重新丈量后发现实际有田产一百二十亩,按新税制应该交税二十四贯。这样看来,你的负担确实增加了一倍。
陈大业的脸色变了:这个...可能登记有误...
误差四十亩?苏明远冷笑,而且正好把上田说成下田?这种未免太巧合了吧?
其他几个大户也都面面相觑,显然类似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也存在。
诸位,苏明远站起身来,语气变得严肃,我在地方工作多年,这种伎俩见得多了。你们反对新税制,不是因为制度不合理,而是因为以前的漏洞被堵上了,不能再逃税漏税了。
陈大业还想狡辩:大人,您这样说未免太过了。我们都是守法良民,从未有过逃税行为。
是吗?苏明远又拿出另一份资料,这是你家过去三年的税收记录,平均每年只交十贯钱。按照你家的实际田产和收成,应该交的税款至少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多出来的钱哪里去了?
面对确凿的数据,陈大业等人再也无法抵赖。他们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但又不敢明确反驳朝廷调查组。
大人,陈大业最后试图缓和气氛,即使以前有些不当之处,但新税制实施得太急了,能否给我们一些适应时间?
适应什么?适应依法纳税?苏明远毫不客气地回答,朝廷的税法不是商量出来的,而是必须执行的。你们如果有合理的困难,可以提出来研究解决;但如果想继续逃税漏税,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次会面让调查组对陈州的情况有了清楚的认识。反对新税制的声音主要来自那些以前能够逃税漏税的大户,他们的理由看似合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
当天下午,苏明远又走访了几个普通村庄,得到的反馈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对新税制是支持的,因为它确实让税负更加公平。
苏大人,王举感慨地说道,您的分析确实准确。这些大户的反对,完全是出于私利。
这种情况在改革过程中很常见,苏明远回答,关键是要坚持原则,不能因为有阻力就妥协。但同时也要讲究方法,争取更多人的支持。
第三天,苏明远要求与陈州的所有县令会面,了解新税制在各县的执行情况。会议在州衙的大堂举行,参加的有陈州下属各县的县令和主要官员。
诸位,苏明远开门见山地说道,新税制在陈州的试点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我想听听各位在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问题。
各县令纷纷汇报,情况基本相似:普通百姓支持新税制,反对主要来自大户。但在具体执行中,各县的做法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我们县的做法是循序渐进,一个县令说道,先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逐步推广。这样阻力比较小。
我们县的情况不同,另一个县令说道,一些大户组织起来抵制,我们只能强制执行。
苏明远仔细分析了各县的情况,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策略和方法。那些能够争取到普通百姓支持,同时有效应对大户阻力的县,执行效果最好。
各位的经验都很宝贵,苏明远总结道,但有几点需要明确:第一,新税制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必须按实际情况征收;第二,要区分合理意见和无理阻挠,该坚持的要坚持,该调整的要调整;第三,要充分发动群众,让受益者成为改革的维护者。
经过三天的深入调查,苏明远对陈州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总的来说,新税制在陈州的试点是成功的,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这些阻力主要来自既得利益者,不足以否定改革的成果。
在回汴京的路上,调查组开始起草调查报告。
苏大人,您打算怎么写这份报告?李承询问。
实事求是,苏明远回答,既要肯定成绩,也要分析问题;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提出改进建议。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最重要的是,要让朝廷明白,改革过程中遇到阻力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分析阻力的性质,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回到汴京后,苏明远连夜起草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陈州新税制试点的总体情况;第二部分详细分析遇到的阻力和原因;第三部分提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的建议。
这份报告得到了曾布和王安石的高度评价。
苏明远的这份报告分析得很透彻,曾布在户部的会议上说道,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实用性调研。
王安石也专门召见了苏明远:你的调查报告我看了,很有价值。既坚持了改革的方向,又提出了务实的建议。这种工作作风正是新政所需要的。
这次陈州之行,是苏明远在户部的成功首秀。它不仅证明了他的能力,也为他在朝廷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调查,他对朝廷改革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找到了在新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从清远县的地方改革,到陈州的调查任务,苏明远正在完成从地方官员到朝廷官员的转变。虽然环境更复杂,挑战更大,但他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用智慧和勇气推动改革,用诚实和坚持服务百姓。